小布
近日,一片喧囂的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出現(xiàn)了一個廣受關注的事件。
沈喬生的幾篇純文學議論文,在網(wǎng)絡、微信圈里引爆。他剛剛上線的純文學自媒體平臺,也出人意料地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和熱捧。
今年1月初,沈喬生在微信公眾號上上傳了一個6千字的時評文章——《我是一個和平主義者》,沒料到,在沒有任何推廣的情況下,僅靠微信朋友圈里傳播,競收獲了巨大的反響,不到三天閱讀量就上升到了4萬多,并出現(xiàn)了二百多條的讀者留言。
有人寫道:“很少見到如此深刻、透徹地分析和平和戰(zhàn)爭的文章了!”也有人說:“我是流著眼淚看完的……”國內(nèi)外許多作家、學者都為這篇文章點贊,社會各界人士也廣泛贊同并主動推送。有個作家留言說:“這篇文章的啟蒙作用超過十部長篇小說。”
時隔一個月,沈喬生上傳了他的第三篇時評《一個知青的聲音》。此文針對的是一臺冠以“2017年知青晚會”的演出。沈喬生認為,這臺晚會并沒有真實地反映當年的知青生活和他們今天的思想、情緒,而是文革和紅衛(wèi)兵的幽靈再現(xiàn)。他提出,如果要紀念知青運動,首先要把紅衛(wèi)兵和知青區(qū)分開來,其次要把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區(qū)分開來。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文一經(jīng)上傳,立刻引起巨大的反響,僅一天時間,點擊閱讀的人就達到十萬+。一時間,海內(nèi)外的無數(shù)個微信群里同時出現(xiàn)了這篇文章。至今后臺顯示,已有63萬人點擊閱讀,1200多條留言。絕大部分都表示熱烈地支持和贊同。他們在留言中紛紛說:“此文表達了我們廣大知青的心聲,非常感謝作者。作為當年的知青,這臺晚會只看了一眼就看不下去了,感到惡心、厭煩。我們不能捂著傷口贊歌?!薄斑@是我見過的對知青運動分析得最準確、最到位的一篇文章。學識、勇氣、精神、責任具備,令人敬佩!”
在信息為王的今天,說“純文學”已經(jīng)成為被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并不為過,人們每天在電腦前,手機上流連,也經(jīng)常目睹刷屏,但看到瘋傳的大多是獵奇、速朽、奪人眼球的東西。一篇有學養(yǎng)、有情懷、有深度的時評論文,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nèi)形成爆炸性傳播,卻是極為難得的新鮮事。可以說在這方面,作家沈喬生做了成功的嘗試,找到了嚴肅文學和流行文化一個巧妙的平衡點,讓一篇視野廣闊、邏輯嚴謹、有理有據(jù)的評論文章,成為網(wǎng)絡媒體中與流行文化并蒂的一朵奇葩。
筆者曾看到沈喬生昔日大學同學形容他的話:“萬里歸來,仍是弱冠少年;雖心有所安,仍是赤子之心?!?/p>
沈喬生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批大學畢業(yè)生,也是最早引起文壇關注的作家之一。他有經(jīng)歷,懂寫作,擅書法,真性情,加上視野開闊,滿腔熱血,多才多藝,絲毫沒有一些文人的世故、迂腐。
在《一個知青的聲音》中,他簡單地回顧了自己知青生涯,平淡枯燥卻又不乏亮點。在北大荒度過十個年頭之后,高考恢復,他考入了華東師大中文系,恰好趕上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銳利的思想沖破了牢籠,各種講座和討論會如雨后春筍一般在校內(nèi)出現(xiàn)。沈喬生積極地投入其中,參加了各種活動,他和同學一起成立了文學社,在壁報上貼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在校學生會任職期間,沈喬生主辦了希望詩會,一批優(yōu)秀的學生詩人由此嶄露頭角。
學生期間,他的中篇小說《月亮圓了》發(fā)表于《小說界》1981年第二期。當時的在校生中,很少有發(fā)表中篇小說的。這篇小說充滿了浪漫的情緒,雖然和當時的傷痕文學的主題契合,但在藝術表現(xiàn)上卻有很大的區(qū)別。小說發(fā)表后,在青年學生中,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這是新文學時期描寫人性的發(fā)軔之作,我們現(xiàn)在找出來讀,還怦然心動,依然能感受到它優(yōu)美的文體和勃勃的生命力。
大學畢業(yè)后,沈喬生的第二部小說《苦澀的收獲》發(fā)表于《小說界》1983年第4期。次年獲得《小說界》首屆優(yōu)秀作品獎,中篇小說獎就設兩個,由日后寫出《白鹿原》的陳忠實和沈喬生獲得。陳公大他十歲,領獎期間,兩人共游黃浦江,交流心得,由此成了朋友,后來還互贈書法作品。
其實,這個獎得來還頗為曲折。當時的候選作品并沒有這部小說,評委們讀后,不盡滿意。作為評委之一的復旦大學教授吳中杰先生提出,他的女兒、同是復旦大學的學生看了一部小說,十分喜愛,而她的同學們也都喜歡這部小說。這小說就是《苦澀的收獲》。評委們當即調(diào)這小說來看,得了大部分人的首肯。
和《月亮圓了》相比,《苦澀的收獲》雖然依舊有著浪漫主義的情愫,卻要寫實得多。如今我們回頭看沈喬生的這部小說,必須承認,他為思想解放運動時期的大學生塑造了一組藝術群像。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幾年,成為沈喬生小說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僅1991年一年,他就在《花城》《中國作家》《小說家》《芙蓉》《上海文學》《作家》等刊物上發(fā)表了五部中篇小說和三個短篇小說。許多全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對他小說創(chuàng)作寫出評論文章,前后有五十多篇。
1993年,他以短篇小說《小月迢迢》獲得人民文學獎。描寫的是一個右派詩人,一朵重放的鮮花,他孤身帶著年幼的兒子生活。正當他展開詩的翅膀時,殘酷的事情發(fā)生了,忽然才華離他而去,投稿退回來了,而成長中的兒子卻是一個癡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苦悶、彷徨,他清醒了,領著兒子在路上走,兒子說長大了要當郵遞員,什么人的信都送,什么樣的路都走。夜空中小月迢迢。
值得一提的是,沈喬生2002年在江蘇文藝出版的長篇小說《狗在1966年咬誰》,小說獲得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小說的卷首語是,人擺脫恐怖的方法是什么,是把別人也拖入恐怖中去嗎?這是沈喬生對人性致命弱點的領悟,也是他對文革余毒尚存的隱約的擔心。時至今日,文革幽靈竟然再一次在中華大地閃現(xiàn),這是一種暗合呢?還是他的一種前瞻性的思考?學者王曉明評論這部小說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不愿意翻檢的往事。個人也可以完全拒絕回顧歷史,但是一個社會卻不能這樣做,因此,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挑選一些特別的人,以各種方式逼迫他們不斷地翻檢記憶。”批評家洪治綱說:“沈喬生的這部小說,以一種強勁的力度,將生命中最富詩意的成長過程,演繹成一種人性中最為慘痛的裂變,使生命的啟蒙變成了一場悲劇性的祭奠?!眅ndprint
小說原來不叫這個名字,是作家畢飛宇給他起了這個書名。大家都說好。
我們翻檢沈喬生的年史,發(fā)現(xiàn)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他忽然放棄了文學,這里的原因說不清,道不明?;蛟S他一時困惑,覺得文學無用,或許有更有趣的事吸引了他。然而,沈喬生向我們坦誠,那時候被社會上的各種光怪陸離所誘惑,三心二意了,實際是一種退縮。
這期間,他根據(jù)親身體會,寫了三部股市的長篇小說,被稱為股市三部曲。被批評家稱之為“真正文學意義上的股市小說”。
沈喬生的書法造詣十分深厚,他八歲就臨池摹顏真卿,后來的長期生活中,一直沒有放棄毛筆,即使在北大荒,他還找了許多報紙在炕上寫。當作家之后,他又廣泛巡游書法長河,臨摹多家,形成自己的面貌。2014年,沈喬生在南京和上海舉辦了個人書法展。主題是用毛筆抄新詩,取得了成功。然而,在短暫的興奮過后,我們并沒有感覺他有多久的喜歡,反而有一種憂慮和不安。我們并不知道此時他胸中郁結的是什么。
直到他在2016年寫出中篇小說《圖們江一邊》《血書》《生死門》,短篇小說《無檐軟帽》《不為綠卡》《上大學》《復活》之后,我們才找到答案。沈喬生的文學情結復活了!他心中藏著的、沒有泯滅的東西滿血復活了。他對我們說:“那時在農(nóng)場,趴在炕上寫小說,不能發(fā)表,也沒有稿費,照樣寫得熱氣騰騰?,F(xiàn)在怎么反而不上心了?”
他不止一次向我們表示,文學是神圣的東西,它形式的豐富復雜,它對世界的深邃表現(xiàn),對內(nèi)心的救贖,都令人敬畏。沒有一樣東西,能和文學比的了!
雖然他不說,我們卻覺得他有一個不小的計劃。然而,重返并不容易,他的中篇小說《圖們江一邊》問世了,寫的是中國作家沒有寫過的故事。一個美籍華人,單身老男人回到國內(nèi)來相親,卻因觀念不對,四處碰壁,焦頭爛額,他就去找他的初戀、在北大荒時相識的朝鮮族女友,未果,卻和一個脫北的女孩子邂逅。于是兩人合演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苦旅。相疑、自殘、蛇頭、追捕、家園保衛(wèi)戰(zhàn)、入獄、訣別于人生懸崖。故事驚心動魄、激越人心。人物性格鮮明,個性迥異,具有相當?shù)男睦砩疃取?/p>
海外學者、評論家陳瑞琳是第一個讀者,她看了說,這是一篇突破性的作品,預示著沈喬生的創(chuàng)作將在一個新高度上開始。
投了國內(nèi)一家重要刊物,評價挺高,卻告訴他,因為涉及敏感話題,我們無法發(fā)表。沈喬生不愿意再給其他刊物添麻煩了,只得在北關的《世界日報》連載。登了近三個月。此外,他另外一些小說也陸續(xù)在國內(nèi)發(fā)表了。然而,他心有不甘,世界日報只在海外發(fā)行,如果國內(nèi)的讀者都無法讀到《圖們江一邊》,總是令人失望。
上海作家沈嘉祿聽說了,提議說,你可以在微信上發(fā)。沈喬生心頭一亮,這不失一個好方法。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他找來年輕的朋友,在他們的幫助下,建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很快,《圖們江一邊》被分成十一個大段,上傳了。結果出乎意料地好,故事的新穎、別致、驚心動魄,一下吸引了許多讀者,不僅在南京,還在上海、北京、天津的微信群中傳開了。不少人追著看,還通過各種方式問沈喬生,什么時候發(fā)下一期,我們等不及了。就做了改變,原來是隔天上傳,后來就天天上傳了。
小說發(fā)過了,讀者群建立起來了,接下來怎么辦?沈喬生想收手了,但做技術維護的青年人卻認為可惜了。怎么辦,做還是不做?他猶豫不決,就此時,社會上各種思想十分活躍。他覺得有話想說。于是,沈喬生伏案疾書,一發(fā)而不可收,接連寫出三篇重磅時評,就有了本文開頭所描述的現(xiàn)象。也許,在新的傳播形式下,沈喬生會探索出一條文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他的文學生命也會煥發(fā)出新的勃勃生機。畢競,一個時代再浮躁再喧囂,人們還是需要思想,需要觀點,需要有穿透力的聲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