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蓮蓉
我校位于農村地區(qū),從三年級開設英語課程,生源都來自附近村莊,學生自身具備的英語詞匯量很少。并且隨著年級的遞增,所教知識的容量和難度也在不斷增加,班級里就出現(xiàn)了抵觸學習英語的學生,所謂的英語“學困生”也就浮出水面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班級甚至整個年級的英語學習進度和效果。
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學困生是每個老師無法回避的問題。根據(jù)我十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主要原因歸結如下:(1)農村地區(qū)的孩子較為羞澀、內斂,不敢張口說英語。他們從小深受周圍環(huán)境與每個家庭(相似)教育的影響,從而表現(xiàn)出不善言談,卻更傾向于機械式地背誦。(2)缺乏學習英語的環(huán)境。在英語教學的課堂上,學生能聽到老師用英語口語進行教學,但他們實際上運用英語的實踐機會卻很少。(3)個別教師缺乏整體意識和觀念,沒有“補差”的行動。在平時的教學中,僅限于完成教學大綱任務,沒有逐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造成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較弱。而一旦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老師就會有意識地偏向積極主動學習的學生,對學習能力弱的學生缺乏耐心。(4)學生應該具備的語言學習能力不夠。不同的人對同一本書的解讀方面,都會有一定的差異。同理,不同的學生從同一節(jié)課中汲取的“養(yǎng)料”也不一樣。“吃不下”和“吃不飽”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初學時,部分學生潛意識里更傾向于在單詞旁標識漢語拼音,以便他們能快速地“模仿”發(fā)音,而懶于總結和識記發(fā)音規(guī)律和拼讀規(guī)律。在識記單詞方面也直接采取死記硬背的“老辦法”,缺乏學用結合的能力。(5)家庭教育的影響。絕大多數(shù)家長仍然固執(zhí)地認為在小學只要學習好語文和數(shù)學就OK了。加之自身對英語知之甚少,無法創(chuàng)設一個相對真實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
基于上述原因,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努力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教學形式多樣化,以保證最大限度地激勵學生學習英語
我們所執(zhí)教的是小學英語PEP(三年級起點)教材,對于學生來說重復地讀、重復地背那些對話、課文,是一件很令人頭疼的“苦差事”。因此,我嘗試采用表演或競賽的方式來促使他們理解對話、課文,聚焦關鍵的詞或句,激勵他們說英語而不是簡單、機械地識記、背誦。另外,在教授語法時,采用不同的方法,將有趣的內容與枯燥的內容有機融合,如:將枯燥乏味的語法點自編為有韻律的歌謠(chant or song);運用形象的對比法;自制謎語及多媒體教學(視、聽覺刺激)等。像這些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視聽、思考、言語的整體結合。
二、放下教師“架子”,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加強情感溝通與交流
在了解和尊重他們自身具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用發(fā)展的目光尋找他們的優(yōu)點與過人之處,進一步鼓勵他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他們自主學習語言的潛能。另外,他們因學習成績落后而產生的自卑感,迫使他們與老師過于疏遠。只有你先“愛”學生了,學生才會喜歡你,進而喜歡你所教的科目。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注意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币虼耍握n教師要變“責罵”為“激勵”。也可運用“羅森塔爾效應”,用自己的真心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三、幫助學生根據(jù)認知規(guī)律,逐步端正其學習態(tài)度,形成好的學習習慣
在與他們近距離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他們沒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和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我嘗試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通過不同渠道和平臺的信息傳播,讓他們以“這些人”或“那些人”為榜樣,感知“正能量”,從而激勵他們不斷前行。
四、為“學困生”尋找“小師傅”,挖掘和推動他們學習的內驅力
班中有“學困生”就必定有“優(yōu)等生”,他們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中的各項任務及要求。為避免這種“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愈演愈烈,也為進一步消除“學困”現(xiàn)象,我嘗試采用“一幫一”的幫扶措施,以此推動優(yōu)秀生的責任心和促進學困生的上進心。他們“同甘共苦”“榮辱與共”。這樣不僅加強了同學之間的學習凝聚力,也推動了他們學習的內驅力。
五、努力構建家校平臺,架起兩者之間溝通的橋梁,進一步形成教育的“雙股繩”
大多數(shù)在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學生都沒有一個相對好的家庭學習環(huán)境。其中,每位家長對教育的態(tài)度和教育方法令人擔憂。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教師要不斷地通過家校平臺(如:班級微信群、QQ群、校訊通等多種渠道),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形成教育的“雙股繩”,為轉化“學困生”工作提供基本條件和基礎保障。另外,針對不同的家長應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和交流方法,從而在最大限度上取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
綜上所述,這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轉化工作,正如“冰凍一尺,非一日之寒”,它必須經(jīng)過一段漫長而又崎嶇的歷程。與此同時,一部分學生的學習情緒會因成績差而顯得不穩(wěn)定,還可能出現(xiàn)原地踏步的停滯期,這就要求教師應以發(fā)展的“慧眼”看待他們,用發(fā)自內心的愛去“澆灌”他們。
讓他們由“怕學”到“學有所獲”繼而到“好學”,是我們每一位小學英語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只要我們充滿愛心、恒心,付之真心,做到耐心,激勵他們不斷進步、不斷提高、不斷發(fā)展。我堅信他們的心中都會開出一朵獨特、絢爛的花。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