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費婷
當你避談生死 79歲瓊瑤卻發(fā)文交代身后事
文/費婷
2017年3月12日,知名作家瓊瑤突然公開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信,透露她在看到一篇名為《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的文章后,有感而發(fā)想到自己的身后事,認為萬一到了該離開之際,希望不會因為后輩的不舍,而讓自己的軀殼被勉強留住而受折磨,也借此叮嚀兒子兒媳別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
瓊瑤提到這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封信,明年將邁入80歲的她,認為自己沒因戰(zhàn)亂、意外、病痛等原因離開,一切都是上蒼給的恩寵,“所以,從此以后,我會笑看死亡”。
瓊瑤特別發(fā)出5點聲明叮嚀兒子,表示無論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最后再次強調各種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讓她沒痛苦地死去就好。
瓊瑤說過:“生時愿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時愿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她表示自己是抱著正面思考寫下這封信,對于牢不可破的生死觀,現(xiàn)在也該到改變的時候了。另外,瓊瑤還叮嚀她的身后事無須用任何宗教的方式悼念,火化后采用花葬方式,不發(fā)訃文,不公祭,不開追悼會,不設靈堂,不要出殯,盼一切從簡。
上了年紀以后,對死亡很多人會選擇避而不談,甚至連文章中看到“死亡”“疾病”字樣都會略過,這是一種怎樣的心理?面對死亡,我們應秉持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才算正確?
跟年輕人談論生死,不用有任何避諱,死亡對他們來說杳不可及。跟老年人在一起,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談論到這一問題,這是為什么?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思寧說,生命無限感和回避矛盾沖突是“人之常情”,老人不愿談生死很正常,但回歸到生活本身,很多老年人逃避談論生死,其實是在避談“身后事”,這里就不得不說到財產分配問題。交代了財產分配問題怕得罪了子女,不交代時自己又絞盡腦汁沒有頭緒,與其苦惱,不如放縱,不去想便一了百了。能做到像瓊瑤一樣把感受流暢表達出來的老人并不多,能讓財產“合理”分配給子女又不引起家庭紛爭的老人也不多,不必向誰學習,做好自己最重要。張思寧說,最后給老年人一個小建議,自我享受比錢財更重要,自己消耗掉比給他人劃算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