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嘉
摘要:《三體》中提到的黑暗森林法則引起大眾的廣泛討論。我們的宇宙是一座黑暗的森林,森林里的每一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每一個獵人都不得不獨自潛行,消滅其他的人。然而,黑暗森林法則是否真的成立?!度w》提出黑暗森林法則更深層的是什么?這是本文探究的主旨。
關(guān)鍵詞:黑暗森林法則;可行性;大愛
《三體》作為21世紀初期中國硬派科幻代表作品,是中國科幻文學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小說中有許多神奇的科學猜想。而其中,作為在筆者看來最為具有思想哲學意義的理論,即是黑暗森林法則。黑暗森林法則,在劉慈欣的筆下,成為了宇宙社會學這一新奇學科的一大猜想,為探究宇宙目前為止的社會狀況提供了指導,也引發(fā)了大眾的廣泛討論。然而,這一科幻文學作家筆下的神奇猜想,是否真的具有可行性呢?它深層次地,希望表達、傳遞給我們的是什么?這兩個問題就是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
一、準確性探究
(一)兩個定理
在劉慈欣筆下的人物羅輯認為,為了探究宇宙中文明所構(gòu)成的社會的狀態(tài),需確認兩個定理:①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②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zhì)的總量保持不變。讓我們先探討一下這兩個定理。
首先,定理①: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生存權(quán),是任何形態(tài),任何地位的生命都應(yīng)該被保障的最基本的權(quán)力。由此,一整個文明的生存權(quán)更是這個文明追求的根本權(quán)力。但是有一點我們也應(yīng)牢記的是,文明的本質(zhì)是什么?根據(jù)不太權(quán)威的解釋(由于資料來源有限,這一問題我無法給出官方解釋,如有異議歡迎提出。),文明的本質(zhì)是這一文明存在時間內(nèi)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由此,我們可以推理,文明伴隨著其創(chuàng)造者(具有智能的任何生命形式)的生命活動而發(fā)展,隨著其繼承者(具有智能的任何生命形式)的消失而停止發(fā)展,最后完全失去傳承,即死亡。
然而,這里有個問題,如果文明的生存權(quán)和其繼承者的生存權(quán)發(fā)生沖突呢?而相似的例子即是人類社會常發(fā)生的宗教戰(zhàn)爭,人種戰(zhàn)爭,例如十字軍東征,殖民運動等。這些戰(zhàn)爭的結(jié)果多是一方被另一方同化,隨之而來的則是被同化一方原本的文明失傳,即文明生存權(quán)喪失。在這種情況下,對生命個體的生存權(quán)的需求遠遠大于對文明的生存權(quán)的需求,通俗地講,即我可以換個思維,但我不要死。
很好,讓我們將目光放回宇宙。是否存在更高等級的文明采取殖民方式來獲取自我生存的資源,并要求被殖民者被同化,放棄原文明?這一問題我們無法給出準確答案,但是我們可以推測,當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被殖民者將有一部分選擇改變。此時,在文明原繼承者眼里,個體的生存權(quán)的重要性遠遠大于文明本身的生存權(quán)的重要性。
所以,這一定理的可靠性并不高。
其次,定理②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zhì)的總量保持不變。
由初高中的學習我們可以得知,目前為止人類所發(fā)現(xiàn)的物質(zhì)都是由粒子構(gòu)成,而物質(zhì)不會憑空產(chǎn)生,必然是有其他物質(zhì)的分解,重組而出現(xiàn)。在某種意義上,的確,宇宙中的物質(zhì)的重量確實是保持不變的
然而,這一所謂定理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確切的說,這只是在當前理論上行得通的一條“定理”。在精神層面上,根據(jù)新華網(wǎng)的報道(中國青年報,http://news.xinhuanet.com/city/2016-08/16/c_129233084),如今中國城市存在農(nóng)村化現(xiàn)象,其本質(zhì)是城市生活者精神文明的退化。在某種意義上,這的確算得上是一個文明的退化,這一現(xiàn)象與文明不斷擴張有所違背。其次,根據(jù)費米悖論(既然有外星人,為什么我們找不到他們?或者他們?yōu)槭裁床粊碚椅覀??),我們無法證實文明不斷在增加。是否只有人類文明?這是我們無法蓋棺定奪的問題。
所以,這一定理的可靠性并不高。
(二)兩個概念
在黑暗森林法則中,還有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也是黑暗森林法則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與兩個定理相互作用下使得羅輯推測出了宇宙社會的大致圖景。他們是①、猜疑鏈 ②、技術(shù)爆炸。接下來讓我們探究一下這兩個概念。
首先,探究概念①、猜疑鏈
如《三體》中羅輯與大史的對話中提到,在與外星文明交流的過程中,文明和文明之間會產(chǎn)生名為猜疑鏈的現(xiàn)象,例如:A文明發(fā)現(xiàn)了B文明,而作為善意的A文明會對B文明進行預想,判斷其善惡,而由于定理一的作用,猜疑鏈就產(chǎn)生了。
A文明不知道B文明是否是善意的
B文明不知道A文明是否認為B文明是善意的
A文明不知道B文明是否認為A文明認為B文明是善意的
B文明不知道A文明是否認為B文明認為A文明認為B文明是善意的
……
如此不斷猜疑,形成了猜疑鏈。本來,這樣的猜疑鏈在我們?nèi)祟惿鐣强梢员淮蚱频?,因為我們?nèi)祟惞餐奈锓N,相近的文化,同處一個相互依存的生態(tài)圈,近在咫尺的距離,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猜疑鏈只會延伸幾層就會被交流消解。但是,在廣闊的宇宙中,文明與文明之間的差異,由于遼闊的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可能完全不同的思想背景,在這種情況下,交流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猜疑鏈也可隨之不斷延伸。
對于這個概念,筆者是贊同的。讓我們把目光放到人類社會上,欺騙,算得上是人類最拿手的一項本領(lǐng),而猜疑,則是隨著這項本領(lǐng)而來的能力。小到小孩子猜忌來源不明的糖果是否安全,大到警察猜忌證人的供詞是否真實,人類通過猜忌來識破謊言,從而確保自我生存的權(quán)力,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常態(tài)。有時,人類社會中的猜疑鏈都不一定能夠打破,更何況人類與地外文明之間的猜疑鏈呢?
所以,這個概念是合理的。
其次,探究概念②、技術(shù)爆炸。
顧名思義,技術(shù)爆炸,一般指的是科學技術(shù)等領(lǐng)域在宇宙的時間尺度下很短的一段時間內(nèi)有著突飛猛進地發(fā)展,如同一次劇烈的爆炸。這個概念很好理解,因為技術(shù)爆炸就發(fā)生在我們?nèi)祟愇拿髦?。從第一次的工業(yè)革命到我們現(xiàn)如今的信息時代,人類文明的生產(chǎn)力水平,科學技術(shù)水平提升了幾個數(shù)量級,而這一切,都是在三百年之內(nèi)發(fā)生的。正如《三體》中所說,從宇宙漫長的時間尺度來看,這根本不是發(fā)展,這是爆炸,一場科技的爆炸。endprint
所以,這個概念也是合理的。
(三)一個結(jié)論
在《三體》中,羅輯結(jié)合兩個定理以及兩個概念,推測出了全宇宙的文明圖景。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于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fā)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前行的獵人。如果他發(fā)現(xiàn)了別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獵人,不管是天使還是魔鬼不管是嬌嫩的嬰兒還是步履蹣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還是天神般的男孩,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恒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p>
總而言之,在黑暗森林法則下,宇宙文明圖景導致的是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毫無保留的全力滅殺,高等文明對高等文明毫無保留的全力開戰(zhàn)。
然而,的確如此嗎?
首先,對于高等文明,如《三體》中所提到的歌者文明,來說技術(shù)爆炸并不存在足夠威脅。當一個文明具有一定可觀的科技水平之后,雖然宇宙遼闊的時間和空間尺度沒有變化,但是對于這個文明本身來說,跨越幾億光年并不絕對會是一件困難的事。正如《三體》中三體文明在掌握了曲率驅(qū)動技術(shù)后,的確對地球文明采取“去威脅化”,進行殖民,而不是徹底滅絕人類文明。這意味著,即使存在技術(shù)爆炸的可能性,高等文明也不一定受到嚴重的威脅。
其次,難道真的如《三體》文中所說,當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攻擊會比交流更加方便?所以高等文明對于低等文明真的會直接采用滅殺的方式嗎?在我看來,這并不是絕對。面對一個低等的文明,是否存在類似于殖民的侵略方式,即確保了自身的生存安全,也保證了本文明的利益最大化。舉個例子,在工業(yè)革命之后,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三角貿(mào)易,在科技上占領(lǐng)絕對優(yōu)勢的資本主義國家并沒有對非洲黑種人采取趕盡殺絕的方式,而是采取殖民統(tǒng)治,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同時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最后,即使是這樣的宇宙圖景,是否絕沒有存在最高的公正力量做出維護宇宙各個文明生命權(quán)的至高文明存在嗎?如歸零者文明。跳脫這個宇宙以外,是否存在更高級的世界?這些都是書中沒有探討過的問題。
二、深層意義探究
首先,讓我們先看看《三體》作為一本科幻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
《三體》作為當代中國科幻史的一本暢銷書,獲得過第一屆西湖·類型文學雙年獎金獎,第二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以及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等大獎。不得不說,《三體》的確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度w》用宇宙的視野,為我們展現(xiàn)了與眾不同的宇宙浮世繪,見識不一樣的宇宙圖景。作品通過聚焦幾個重要人物,圍繞其展開描述,成功地描繪了長達幾百年(此處不計算程心從進入到離開黑域的時間)的未來歷史。它更多的是以敘述者的身份敘述一段仿若真實的歷史,而不是一個描繪者描繪人類對未來的遐想。作為科幻作品,它有著許多合理的科學猜想,而這些猜想正是科幻作品最為吸睛的地方,球狀閃電,宇宙廣播,黑暗森林法則等等超乎常人想象的猜想也是《三體》作為一本科幻作品可圈可點的地方。
然而,《三體》作為一本現(xiàn)代文學作品,所要反映的真的只是這些嗎?
不,我想并不是。
正如《三體》中,程心在接收到來自主宇宙的邀請時,程心選擇了回歸。面對新宇宙的未知,程心還是選擇幫助宇宙回歸田園時代。我想程心所代表的除了對未來美好的向往,更多的是一種人類特有的一種大愛。
可能宇宙中只有人類有著名為愛的情感,而我們會保護它,甚至付出生命。
當筆者讀到最后程心逃出了二維化的太陽系時,與其他人不同的是,我感到了放心。因為在我眼里,活下去的不是程心,而是最后一個人類,最后一個有著一種名為大愛的情感的人類。
在劉慈欣的描述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人類文明從初次接觸到除自己之外的文明后,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人類文明從一個星球文明逐步向宇宙文明進化。特別是最后的火種——銀河人類。銀河人類作為人類文明投向宇宙的種子,也的確完成了它的任務(wù),成為了田園時代的幸存者,而銀河人類,就是人類文明接受宇宙文明化的產(chǎn)物。從作品中著重描繪的幾個人物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面對毀滅危機時,人類中不缺乏梟雄,不缺乏可以力挽狂瀾的人,但是這些人貌似不再擁有我們?nèi)祟愃赜械哪欠N情感,那是唯一能讓宇宙,這座黑暗森林被陽光普照的情感——大愛。
諸如章北海,維德,羅輯等等人物是最先接受宇宙文明化的個體,他們接受了黑暗森林法則,明白了在這個宇宙中生存才是一個文明最應(yīng)該做的。但是程心不同,她即使面對三體與人類你死我亡的處境,依舊無法做出誰死誰生的決定。程心作為一個人物,所象征的正是我們?nèi)祟愄赜械拇髳邸3绦牡男掖?,不僅僅代表地球文明火種的延續(xù),更代表了大愛的延續(xù)。我相信,即便如歌者所言:“意義之塔上生存高于一切?!?,我也愿如羅輯所說:“為此我們可以冒險?!?/p>
讓我們放眼人類文明。如今,全球各地都有著不同的紛爭,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這些紛爭愈演愈烈,各種流血事件層出不窮。難民的殘酷遷移,中東地區(qū)暗潮洶涌,石油戰(zhàn)爭還未結(jié)束,以及頻發(fā)的自殺式恐怖襲擊等等的一切紛爭,使得整個世界愈發(fā)變得像一座黑暗森林??锤鞯貞?zhàn)爭,看世態(tài)炎涼,人們不缺乏愛,因為人們明白要愛自己,要愛與自己關(guān)系近的人。但這就夠了嗎?不,遠遠不夠。我們應(yīng)學會大愛,倡導大愛。也許有人會說,大愛不會有回報,甚至會受傷。的確,誠如程心的愛屢屢讓地球人類遭受滅頂之災,但是除了這樣的大愛,每一個文明還有什么辦法去反抗黑暗森林法則?在我看來,《三體》中的每一個文明并不喜歡黑暗森林,那只是對未知的恐懼和對生存的欲望所導致的無奈之舉。但是,難道這就是對的嗎?不,并不是!當我們發(fā)現(xiàn)愛才是唯一能讓森林恢復光芒的辦法,我們難道不應(yīng)該選擇讓陽光普照嗎?這也應(yīng)該是每一個文明的祈愿。回到我們的社會,如果我們放棄愛這樣的情感,那么我們的社會必將有一天變成黑暗的森林,到那時,我們也只能被迫拿起槍,做那個無奈的獵人。
我希望,宇宙中陽光普照,點亮那蒼莽星海。
我希望,人類世界晴空萬里,放眼星辰大海。
參考文獻:
[1]劉慈欣.《三體》三部曲[M].重慶出版社,2008.
[2]百度百科
[3]新華網(wǎng) 中國青年報 http://news.xinhuanet.com/city/ 2016-08/16/c_1292330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