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楠
【摘 要】寧波保國寺現(xiàn)存有一方《靈山保國寺志序》碑,碑上之序為清代費淳所撰。費淳歷仕清乾嘉兩朝,是為數(shù)不多的漢人官拜體仁閣大學(xué)士者,為官廉謹(jǐn)公允,頗有政聲。本文從該志序碑著眼,考論費淳與千年保國寺的歷史淵源。
【關(guān)鍵詞】靈山保國寺 費淳 志序碑
寧波保國寺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寺中的北宋大殿是我國長江以南現(xiàn)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構(gòu)建筑遺存,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在大殿前,開挖于南宋年間的“一碧涵空”池東首壁間,樹有一方《靈山保國寺志序》碑(圖1),系保國寺重要的附屬文物。碑高186厘米,寬96厘米,為寧波特有的梅園石質(zhì),上刻銘文21列,總計718字,內(nèi)容為清嘉慶版《保國寺志》的序言。碑上載有立碑時間:“嘉慶十三年歲次戊辰春月谷旦”,即1808年。落款為“賜進(jìn)士出身光祿大夫經(jīng)筵講官太子少保體仁閣大學(xué)士加三級費淳”。碑額后刻印一枚,上書“綸音:居官清正”。落款后刻印兩枚,上書“臣淳之印”和“大學(xué)士章”。
一、費淳其人
費淳,字筠浦,浙江錢塘人。幼時隨祖父三衢教授費士桂來衢州,就讀于三衢學(xué)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jìn)士,先后任刑部主事、山西按察使、云南布政司、江蘇福建巡撫、兩江總督、兵部吏部尚書等職。嘉慶十二年(1807)授體仁閣大學(xué)士[1],嘉慶十六年(1811)卒,謚文恪。費淳歷仕清乾隆、嘉慶兩朝,是為數(shù)不多的漢人官拜體仁閣大學(xué)士者,堪稱清乾嘉兩朝的重臣。他居官勤政恤民,頗有政聲,尤為嘉慶所倚重。嘉慶剛繼位就表示“朕所素知”費淳為“督撫中聲明優(yōu)者”,此后更委以費淳重任,使得費淳僅歷十年便成為中樞重臣,并贊賞他“居官公正,朕所深信”。《清史稿》卷三四三《費淳傳》記載道:“淳歷官廉謹(jǐn),為(嘉慶)帝所重?!盵2]保國寺位于“靈山僻處海偶,古寺名人罕至”,如此聲名顯赫的當(dāng)朝重臣何以知曉偏居江南一隅的保國寺并為之寺志作序,值得探究。
二、費淳祖籍
現(xiàn)公認(rèn)費淳籍貫為錢塘,然其祖籍并非在杭。寧波天一閣收藏的《慈東費氏宗譜》中,有一篇費淳在山西從仕時為族人壽誕所作的序賦,其中寫道:“淳祖籍慈溪,曾王父始遷武林,及大父成進(jìn)士,司鐸衢府,解組遂家于衢……”[3]費淳自認(rèn)祖籍為慈溪,并錄述了本房一支遷徙過程。費淳的曾王父(即曾祖父)最先遷移到杭州,隨后因為大父(即費士桂)掌管衢州的文教而舉家落戶衢州。
雖然費淳一支從慈溪遷出,但與祖籍的關(guān)系仍比較密切,序賦中記敘道“族誼厚且世好……翁祖母盛太君七十吾祖作序,今淳復(fù)為翁序,亦以見累世氣誼不衰”。[4]費淳解釋了其中緣由:“雖家經(jīng)再遷而離祖籍者僅四世爾,故大父功名起自寧庠,又近在同省,宗族音問常通?!盵5]一是該派分支離開祖籍的時間不算很長,傳承僅有四代;二是祖父幼時在慈溪學(xué)習(xí),學(xué)有所成之后從仕也在浙江,未遠(yuǎn)離故土,與慈溪祖籍宗族的書信往來較為經(jīng)常。費淳曾多次來慈祭祖小住,“壬午癸未淳叨荷……承祖父命,兩番歸家祭祖”。[6]即在他高中進(jìn)士前后,兩次回鄉(xiāng)祭祖,期間與宗族兄弟相處十分融洽。
保國寺始建于漢唐,古代地屬慈溪,在縣治東10公里處,聲名在當(dāng)?shù)夭环?,為“邑之名勝也”。更由于祖籍關(guān)系,費淳與保國寺已從千里之遙拉近到10公里,知曉應(yīng)無大礙,但這還不足以令身居高位的費淳為保國寺撰序。
三、慈溪費氏與保國寺的關(guān)系
慈溪費氏一族自唐代天寶年間由姑蘇楊柳巷遷至慈溪靈陽鄉(xiāng),歷代名人輩出,逐漸成為慈東的名門望族,修譜建祠的傳統(tǒng)習(xí)俗自然不會冷落。費氏宗譜中一篇《費氏重修峰山祠堂碑記》記載道:“汶溪南山深谷中有定林寺,考諸邑里圖經(jīng),其初則隱君費日章,號峰山者,愛茲山,遂雅筑精舍讀書……辟為峰山道院,沒而葬此山?!盵7]費日章是慈溪費氏第五世祖,據(jù)稱是五代時富甲鄉(xiāng)方的隱士。另一篇《費氏戍里陽新祠堂記》也記載道:“峰山府君性閑靜,愛汶溪山水之勝,嘗于其地建峰山道院,即今定林寺,歿葬于是山而設(shè)主于寺之東廡,子孫歲修其祀?!盵8]對照清光緒《慈溪縣志》中對定林寺的錄述:“縣東一十五里,舊名峰山院,宋天圣五年改賜定林院額。明正德十年毀。嘉靖十二年峰山裔費鎧等重修。旁立費氏祠。天啟三年大殿毀,費祠存。國朝乾隆五十一年費姮等重建大殿并修費祠,咸豐五年費文杰等集資重建祠宇,今廢?!盵9]可知,慈溪費氏宗祠建在汶溪南山定林寺的東側(cè),至少從五代起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汶溪相傳為春秋時越國大夫文種的故里,地處于鄞縣、慈溪、余姚、鎮(zhèn)海的交通要道,定林寺所在的汶溪南山與保國寺靈山同屬一脈,清光緒《保國寺志》開篇的山水形勝圖(圖2)[10]清晰地揭示了兩者的區(qū)位關(guān)系,這意味著費氏宗祠與保國寺僅一山之隔,近在咫尺。費淳在《靈山保國寺志序》中寫道:“乾隆丙午冬,從京師歸驃騎山陰謁祖墓畢,過靈山保國寺。”驃騎山陰即山之北,與山水形勝圖印證無誤。由于宗祠毗鄰,費氏一族與保國寺的交往成為尋常事,族人或出家保國寺,或葬保國寺山,而為保國寺題寫“東來第一山”及“一碧涵空”等匾額的,也是費氏門婿——明代御史顏鯨。
此外,光緒《慈溪縣志》記載有費淳的《世恩堂詩》:“院落蕭疏垂柳旁,當(dāng)年大理讀書堂。窗前黛色靈山近,門外清溪孝水長。先德敢將夸閥閱,舊居今已閱星霜。嗟予未遂歸田愿,欲倩丹青寫故鄉(xiāng)?!盵11]“大理”指的是費氏十三世祖、明弘治年間大理寺右寺丞費鎧,顯然費鎧讀書的世恩堂與靈山相隔不遠(yuǎn),隔窗可望。費淳在詩中表達(dá)出對先輩的仰慕之情,也抒發(fā)了思念故鄉(xiāng)、渴望歸隱的遁世之意??梢韵胍姡M淳歸鄉(xiāng)祭祖,必定會途經(jīng)保國寺,在一睹故鄉(xiāng)名勝的同時尋訪先人遺跡,既有寄情山水、借景詠懷的士人精神,也抱有尋古瞻親、緬懷先賢的家族情懷。保國寺之于費淳,也不再只是簡單的“邑之名勝”,而是頗具家族淵源的親情之地。
因此,費淳在乾隆丙午年到訪保國寺時,聽聞寺主敏庵陳述保國寺“陵谷之變遷、剎宇之興廢”,又得知古石佛中存有古寺志,便欣然接受了敏庵“賜一言”的懇請。費淳認(rèn)為古寺志付梓刊印后可成為“后人考古之籍、吟詠之資”,由此可使保國寺聞名于后世,不再“聽其寂寂”。在序文末,費淳列舉了河圖、洛書等古書的奇異出處,認(rèn)為“事固有怪怪奇奇,而不得執(zhí)常理以相疑者”,勸解世人不必過多懷疑古寺志出自石佛這一事情,充分顯示了他對保國寺的偏愛之心,與前文所述的親情之地、遁世之選不能不說存在一定的因果關(guān)系。
四、總結(jié)
保國寺因北宋大殿受到學(xué)界特別是建筑史學(xué)領(lǐng)域的高度重視,但以往研究多針對大殿建筑本體,圍繞建筑文化及遺產(chǎn)保護(hù)展開,對保國寺的歷史人文則相對研究不多,導(dǎo)致與地域文化存在脫節(jié),無法有效整合周邊遺產(chǎn)資源。通過對志序碑的探析,不難發(fā)現(xiàn)屹立千年的保國寺,既經(jīng)受住千年的風(fēng)雨滄桑,也積淀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值得深入研究,以促進(jìn)文化遺產(chǎn)的活化利用。
參考文獻(xiàn):
[1]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趙爾巽,郭曾炘,沈曾植,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6.
[3][4][5][6][7][8]費錦榮.慈東費氏宗譜[M].刻本.慈溪:承志堂,1860(清咸豐十年)
[9][11]楊泰亨,馬可鏞.光緒慈溪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
[10]余兆灝,馮全修,陸啟藩,等.保國寺志[M].刻本.[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805(清嘉慶十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