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水華
微課作為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發(fā)展的產物,已逐步應用于教學中,而且正在改變著我們的教學模式。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中,特別是在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上,微課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探討在中職學?!队嬎銠C網絡技術》教學課前、課上以及課后整個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微課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改變學生上課玩手機、玩游戲等不良行為,如何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技能。
一、教學中采用微課的原由
1.《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的現(xiàn)狀與分析
《計算機網絡技術》作為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yè)的基礎課,對學生專業(yè)知識體系的建立、培養(yǎng)相應的操作技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日常教學中,存在著學生基礎較差、聽不懂、學不會;部分學生厭學、懶散現(xiàn)象嚴重;感覺學習內容較抽象(如OSI七層模型、IP地址和配置路由器DHCP服務等)、學起來困難;理論性較強、實操缺乏直觀性(如交換機劃分vlan、靜態(tài)和動態(tài)路由配置等);缺少趣味性、枯燥無味;也有相當多的“低頭族”沉迷于手機、游戲等。針對以上現(xiàn)象,筆者在進行專業(yè)知識講授時,積極結合思想教育和實際應用(情景導入),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提高語言的風趣性和幽默感,盡最大努力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整體教學效果上看,還不夠理想——老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究其原因,主要是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盡管教師想辦法去改變,但學生仍處于被動的或者說是在強制的狀態(tài)下進行學習。顯然不如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快樂地投入到學習當中的效果好。
2.微課的特點及在教學中的優(yōu)勢
微課是教學中應用的微小視頻。所謂“微”是指信息的微小化,教學活動時間短,一般不超過10分鐘的小視頻。雖然微課短小精悍,但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卻不可小視,微課的最大特點是主題突出、交互性好、應用面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微課的核心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其作用是“營造”出一個主題式的應用“小環(huán)境”,而且這種“小環(huán)境”學生喜聞樂見、非常歡迎。這恰好符合“生本教育”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也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參與的“填鴨式”“機械式”“灌輸式”教學;還改變了“低頭族”的習慣——學生在課上和課后充分利用手機來完成微課學習任務及相應作業(yè)。
微課與以往的教學課件主要有以下不同之處:①微課是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習情境、資源及課堂活動而設計的,具體說就是微課將已經脫離社會的學習活動回歸到真實的生活中,將書本上的知識回歸到鮮活的生活中,將學生單一的、被動的接受學習方式還原為豐富多彩的、靈活的學習方式;②微課為學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學習途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具有主動權,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求來選擇學習內容,更加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③微課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具體表現(xiàn)在:人們利用手機進行娛樂和學習已經成為社會時尚,這種“移動學習”也深受學生的喜愛。因為微課短小、適合用手機傳送和觀看,而且方便靈活,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微課具有的以上優(yōu)勢決定了微課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和學生們的青睞。
二、微課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以“微”促教 便于學習
在現(xiàn)代生活中,學生以“微”為伴、以“微”為樂,已經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拔⑿拧薄拔⒁曨l”“微博”“微小說”“微電影”等在人們生活中已司空見慣、廣泛應用。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微時代已經到來。如何以“微”促教,成為教育教學的新課題。筆者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中,充分利用“微信”、QQ群平臺進行“微課”資源的共享以及學習交流,讓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充分利用手機來進行學習。一方面學生在隨時隨地的學習和交流中,更方便地掌握“微課”內容,完成相應“任務”;同時也體會到無線網絡和手機的便利,更加增強了學好《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決心和欲望。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在線答疑和指導。師生共同體味到“微信”、QQ平臺、手機以及無線網絡給我們的學習和交流帶來的便利與快捷。
2.微課的課前運用——讓學生學得更主動
(1)前置“任務”,培養(yǎng)興趣
中職學校的學生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學習興趣不高是客觀事實。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投入到學習當中是專業(yè)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把握的關鍵。微課是利用聲音、圖像、情景等以視頻、游戲的形式來吸引學生,促使學生在觀看、玩樂中去完成“學習任務”,為課上學習做好準備。在此期間,教師要認真思考、準備出適合學情的問題,并設計、制作出相應的微課提供給學生。而且這些微課要帶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啟發(fā)性,這樣學生才會感興趣,才會參與其中。另外要注意,前置“任務”不宜太多、太難,主要是讓學生對即將上課的教學內容有大體了解,以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習興趣為主要目的。
(2)彌補“差距”,增強自信
教師也可以把“學習任務”通過“微課”的形式提供給學生,特別是基礎較差的學生,利用微課來預習、通過生生交流或師生交流來彌補之前的知識欠缺,掃清學習障礙。另外在師生交流中,教師能夠準確地把握學生遇到的疑難及存在的問題,課上更有針對性地予以解決,做好“課前準備”。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增強了自信——我愿學,學得會;我能行,我會做。
【教學案例】
在講授“交換機劃分vlan”之前,教師通過微課(學習資料),讓學生課前進行預習——為什么要劃分vlan?怎樣來劃分vlan?并要求學生在提供的“前置任務”中,完成相應的練習。(如:①VLAN作用是什么?②VLAN號的應用范圍。③默認情況下所有的端口屬于哪個VLAN?④劃分VLAN的步驟。)另外,教師在微信或QQ群平臺上,根據(jù)具體情況(對學習有困難的)伺機給出解答及輔導或提供答案,讓每位學生都能感覺到老師無時無刻的關注和幫助,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endprint
在進行“制作雙絞線”實操前,教師將事先錄制的“實操”(錄像)制作成微課(視頻)提供給學生,重點講解:①雙絞線的應用場合;②A、B線序及其區(qū)別和不同用處;③實操中的“注意事宜”;④如何測試雙絞線連接的正確性等。讓學生在課前觀看、交流,教師在微信或QQ群平臺上,根據(jù)具體情況予以答疑。這樣可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實操做到“心中有數(shù)”(怎樣做),又能掌握實操過程中必要的理論知識(為什么這樣做)。
3.微課的課上運用——讓學生學得更深入
(1)創(chuàng)設情境,激勵興趣
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營造出有效的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微課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中,能夠創(chuàng)設出更好的情景,為吸引學生、激發(fā)其積極參與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是因為微課時間較短,其聲音、圖像、情景等視頻(多媒體信息)能更好地引發(fā)學生觀看和思考。微課的特點恰好適合中職學校學生,能夠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牽引其思路,啟發(fā)其思考。同時教師再巧妙地引導,不斷深入,這樣教學狀況就發(fā)生改變——學生樂于學習,教師樂于施教。這樣的教學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教學效果也就日益顯現(xiàn)出來了。
(2)釋疑解難,啟發(fā)探究
《計算機網絡技術》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學內容(如IP地址,靜態(tài)、動態(tài)路由配置等)較抽象難懂,枯燥繁復。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不易教、學生不愿學。針對此類教學內容,教師則利用微課對知識點進行分解,一個微課完成一個知識的構建,把抽象繁復枯燥的知識及操作形象化、具體化、可視化、生動化。并找準學習“引擎”,讓學生一個個“突破”,這種“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教學方式很實用,而且教學效果又好;另外學生在課堂上(為尋求問題的解決)自覺地相互學習、交流和研討,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達到了厚積薄發(fā)、構建完整知識體系的目的。教師利用微課在落實了“知識點”的同時,也解決了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而學生在學習和交流中受到了啟發(fā),學會了與同學的溝通與互助。
【教學案例】
在講解IP地址時,教師首先進行情景導入——我們生活中“快遞員”是如何投送快遞到你手中的呢?(是利用家庭地址或聯(lián)系電話與客戶建立起對應關系的)之后再介紹IP地址的作用——標識不同網絡以及某一網絡中不同的客戶機。其次講解IP地址的組成、分類以及與域名的關聯(lián)、IP地址在互聯(lián)網中的應用等。這樣學生在學習IP地址時,既能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產生學習興趣,又能激發(fā)其求知欲望,積極參與學習。
在“制作雙絞線”實操時,在學生課前觀看微課、相互交流的基礎上,課上以“小組”為單位重點完成相應實操。要求每位學生都能制作出“合格”(能用)的雙絞線。教師不斷巡視、輔導。最后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實現(xiàn)知識拓展——光纖、無線介質等在網絡中又有哪些作用?如何制作光纖連接?雙絞線和光纖各應用于何處?無線介質都包括哪些?無線介質應用于何處?
在教授OSI七層模型過程中,利用微課(視頻)將網絡數(shù)據(jù)傳輸過程形象而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并把層與層之間的關系直觀演示后加以講解,使學生看得清楚、聽得明白,便于理解。同時把TCP/IP協(xié)議組以及TCP/IP模型結合在一起進行講解,使學生把OSI參考模型與實際數(shù)據(jù)傳輸緊密結合起來,更加便于學生理解。
4. 微課的課后運用——讓學生學得更扎實
(1)查漏補缺,完成“作業(yè)”
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課后,教師往往要求學生完成相應的“作業(yè)”。筆者采用“互聯(lián)網+微課”的形式讓學生完成“課后作業(yè)”,效果不錯?!盎ヂ?lián)網+微課”即是在線學習、在線復習、在線練習及在線測試。本人利用問卷星來制作課后“練習題”“測試題”及“考試題”。該軟件的特點是簡單實用、易于操作,很方便地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知識點和重點操作以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等形式展示給學生,而且這些練習、測試以及考試在學生操作后可設置成顯示“正確的答案”與“測試后存在問題的分析”,而且可以將以上“練習題”“測試題”及“考試題”制作成“題庫”,學生既可以在電腦上“自由選擇”所需要的學習和測試內容,也可以利用無線網絡在手機上完成。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隨時隨地對學過的知識和操作進行復習、練習和測試。在此期間,學生也可以把課堂上的重點、難點,利用微課進行“重播”,從中找出差距、彌補不足,還可以通過生生交流、互相幫助來完成 “課后作業(yè)”,以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
(2)拓展學習,強化技能
教師利用微課可以針對不同需求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以及知識的拓展,即接受能力強、學習積極性高、通過“晉級”的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可以觀看、學習“更高層次”的微課內容并完成相應的“作業(yè)”。當然教師制作的微課應具有知識拓展性、延伸性和點撥性,使學生在深入的學習和師生互動中,學會更加全面的知識或在現(xiàn)實生活中較為復雜的應用。通過不斷的學習,使學生在知識和技能上都得到鍛煉和提高,從而增強自信、完善自我。
【教學案例】
微課在課前和課上的作用“不可小視”,同樣在課后微課的功效也“不可低估”。學生完成IP地址課后作業(yè)(包括進制換算)后,仍可以通過“進階”形式的微課來學習,既能較輕松地完成任務,又能鞏固和擴充知識,學生不再對IP地址“望而生畏”了。
在學生完成“配置動態(tài)路由器OSPF協(xié)議”作業(yè)時,筆者是這樣實施的:自主選擇作業(yè),即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通過微課來自主選擇并完成“作業(yè)”?;A稍差的學生,可以只完成略簡單的單區(qū)域OSPF配置操作及相應的“作業(yè)”——掌握單區(qū)域OSPF配置命令;而掌握較好的學生,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拓展、完成多區(qū)域配置命令,并要求靈活使用這些命令進行網絡故障診斷與檢修。基礎稍差的學生,也可以“晉級”后再學習和完成“第二部分作業(yè)”。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學習潛力。
5.學生能力拓展endprint
對于《計算機網絡技術》學習較好的、虛心好學的學生,筆者嘗試和鼓勵他們學習Camtasia studio和問卷星軟件,而且指導他們來制作簡單的微課和課后“練習題”“測試題”。這樣,一方面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拓展了學習能力和溝通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也減輕了(制作微課及“練習題”等)工作負擔,緩解了工作壓力。師生都“樂在其中”。
三、微課應用的感悟及反思
1.感悟
微課應用于《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將以往手機給教學帶來的“困惑”——學生上課時只顧玩手機、玩游戲,根本不聽課的現(xiàn)象,轉變?yōu)楝F(xiàn)在學生充分利用手機,進行學習、交流及完成“練習”“測試”和“考試”等操作。筆者認為:這些轉變正是微課的特點和作用以及微課有效運用的結果,也是網絡和“移動學習”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和變革。而且微課應用也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學得更好、更快樂,教師也樂于施教,其教學效果顯著。但是在現(xiàn)實教學中,并非所有的學生對微課都感興趣,也不是所有學生都按照課前、課上、課后這樣的順序來學習對應的微課內容。教師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如何深入淺出、分解難點、突出重點,解決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這是微課應用于教學首先要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我們教學設計中的首要問題。
2.反思
微課的制作并不輕松,特別是一個好的微課,從策劃、選題、設計,到視頻制作、練習、作業(yè)以及測試等一系列工作,僅憑一位教師的辛勤付出是很難完成的。而且教學內容也要與時俱進、“去陳出新”,這樣微課制作的工作量就更大了。因此微課的設計與制作應該是聚集體(同科目的老師或同教研組成員)的力量和智慧,同時還需學校財力、物力上的支持,另外微課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檢驗、修改、完善,這樣才能使微課成為我們教學中的有效資源。
綜上所述,我們正處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要求學生掌握網絡技術及相關技能,是時代賦予我們教學工作者的使命。那么將《計算機網絡技術》與微課有機整合,在有限的課堂教學里,以微課的形式帶給學生有價值的知識,使抽象的知識和復雜的操作直觀化、簡單化,學生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學得輕松快樂;教師也由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解放”出來、樂于施教。微課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而且從總體上也提升了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陳春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