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間里的“定海神針”
錘子一敲,鉆頭一響,這位浙江首席技師就能聽出對不對。對于浙江溫兄機械閥業(yè)有限公司的很多工人來說,張積貴是他們的定心丸。
溫州龍灣永強高新技術產業(yè)園區(qū)綜合樓不遠處,就是數百平方米的實訓加工車間,機器轟鳴聲不絕于耳。車間里,人群中,一個瘦削、背部微駝的身影慢慢走近管板,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側耳細聽。
看起來文雅篤定,一股技術宅的范兒。對很多工人來說,如果哪天,沒看到這個身影,可能就會覺得心里不踏實。
他就是43歲的黨的十九大代表、浙江溫兄機械閥業(yè)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黨支部書記張積貴。
從1992年進模具廠當學徒算起,張積貴已在機械制造的一線堅守了25年。他的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就在浙江溫兄機械閥業(yè)有限公司的綜合樓內,實訓基地在各個車間。“有時候工人的錘子一敲過去,或者鉆頭一轉,我就能聽得出聲音對不對。一旦出現異常,產品可能會越做偏差越大?!睆埛e貴說。
溫州市龍灣區(qū)是中國食品制藥機械產業(yè)基地,張積貴所在的公司就是一家專門生產制藥機械的企業(yè)。制藥機械精密而復雜,一整套流程裝備動輒有上千個零件,像溫兄公司生產的中藥濃縮提取罐,罐體的正反面都要像鏡子一樣平滑,這樣才能保證藥物不會滯留管道,罐體內外壁不會沾染細菌。
這里有個傳說:整套制藥設備裝配過程中,只要張積貴敲敲看看,就知道設備有沒有問題,或者問題在哪,該怎么解決。
“設備要經過層層檢驗測試,出現問題的話,我們必須全力解決?!睆埛e貴顯得非常謙虛,“熟能生巧,這是技術活。”
“他是技能技術出身,做事情非常專注,經常很晚了,仍在搜索資料或者在研發(fā)室做實驗?!惫彩铝私?0年的項秉曉回憶,有一次在檢查設備時,張積貴爬進五六米高的罐體里面,光顧著查看機器的拋光程度和結構,結果一不小心,背部被里面的零件撞傷。在公司,張積貴有很多名號,但他最喜歡“首席技工”,最享受在車間攻克技術難題的瞬間。
2010年,公司黨支部組建自主創(chuàng)新黨小組,張積貴主動挑擔子,認領成立了高技能人才創(chuàng)新工作室,“初衷是希望成立一個內部技術人員交流的平臺?!敝?,他又帶頭成立了紅領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如今,他的徒弟很多已成為一線技術骨干。
“通技術育人才,儉成本與破難題?!睆埛e貴在同事間的影響力非常高,2015年5月,他當選為公司的黨支部書記,“作為黨員,不僅要嚴格要求自己,更要創(chuàng)造交流氛圍,幫助和帶動身邊更多的人?!焙唵蔚囊痪湓?,卻是張積貴一以貫之的信念。他利用“一周一課”,給職工宣講市政前沿消息,凝聚黨員和技術能手,打造出了有科研創(chuàng)新力的黨建工作品牌。
除了帶領公司全體職工共同進步,張積貴還牽頭搭建龍灣區(qū)高技能人才群英圈,定期組織人員跨行業(yè)交流,拓展視野。
張積貴是從一線成長起來的技能技術型人才。1992年,18歲的他從職業(yè)中學畢業(yè)后,就到永興模具廠當學徒,“那時候找?guī)煾岛茈y,因為制造業(yè)很少,大多數都是木工和泥水匠。后來終于找到一位師傅,就挑著面條、香煙和肉去拜師學藝,當了整整兩年的學徒?!?/p>
學徒生涯并不浪漫。張積貴吃得下苦,他悶著頭苦干,熟練掌握了車工、銑工、鉗工、鉆工等技術,成為模具制造的一把好手。出師后,他堅守在模具廠,還幫師傅帶了許多徒弟。如今,只有職中文憑的他手握2項國家發(fā)明專利、20項實用新型專利,攻克了多項省級甚至國家級科技項目的機械制造技術難點。
盡管如此,張積貴還是謙虛地表示,參加國家級大師的交流會,自己可以算是文憑最低的人。
“現在,愿意待在制造企業(yè)做技術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睆埛e貴意識到,溫州本地的制造業(yè)人才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狀況。為什么不考慮校企聯合辦學的技工人才培養(yǎng)模式?作為黨員,張積貴很有擔當和傳承意識——2014年,在張積貴的籌劃下,溫州市工會系統(tǒng)首個“勞模育才班”在龍灣職業(yè)技術學校成立,以著力培養(yǎng)溫州本土技能人才。
“我剛入行的時候,找個師傅很不容易,現在自己有能力了,要多幫幫年輕人。不單是手把手教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睆埛e貴一如既往言傳身教。目前,“勞模育才班”已培養(yǎng)三屆120名學生,為溫州的制造業(yè)發(fā)展儲備了后繼力量。
來源:錢江晚報 整理:湯馨怡
黨代表日記
學生畢業(yè)后找不到工作,企業(yè)卻招不到合適的人,現在制藥機械行業(yè)的中堅力量都已過中年,如果不培育新的人才,恐怕10年之后就要“后繼無人”了。2013年底,我找到了龍灣職業(yè)技術學校,通過與校長認真溝通,最終達成校企合作協議,成立溫州市工會系統(tǒng)首個“勞模育才班”。
辦學校就跟辦企業(yè)一樣,先要樹立品牌,然后創(chuàng)新,改進原來的教育模式,根據企業(yè)的需求制定培養(yǎng)人才方法。
首先樹立導師品牌,選用龍灣區(qū)的技能大師入駐,其次要改變教書風格,打通兩個教室,前面的教室上理論課,后面的放車床設備,作為學生的實訓基地,讓他們邊學習邊實踐。
2014年9月1日,“勞模育才班”正式成立,我們有了更多的使命感,想要培養(yǎng)更多本土的技能型人才。
作為一個職中文憑的人,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站上講臺當老師,不過我有豐富的帶徒弟經驗,希望可以試試新的教育方式。
像我這樣的技能大師能夠進課堂講課,我覺得非常自豪且驕傲。我會告訴學生,不要因為理論成績低就看輕自己,不能自暴自棄,我希望引導這批年輕人,教他們獨立思考和堅守,希望他們成為有創(chuàng)造思維的制造業(yè)人才,并對自己未來要從事的藍領事業(yè)有更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