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立新+王晶晶
是畢加索佩服的一代大師
也是“吝嗇小氣”的萌老頭
齊白石
(1864年—1957年)
生于湖南湘潭。原名純芝,后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近現(xiàn)代中國繪畫大師,曾任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主席等職。
近現(xiàn)代中國繪畫史上,齊白石是一個傳奇。從窮苦木匠到海內(nèi)外大師,說的是他;年過半百,開創(chuàng)新派,紅花墨葉,別出蹊徑,說的是他;不經(jīng)商,不當(dāng)官,一生只想畫畫,說的還是他。
2017年9月16日,是齊白石逝世60周年紀(jì)念日?!董h(huán)球人物》記者采訪了藝術(shù)品鑒賞與投資專家呂立新,聽他接通歷史與當(dāng)下,解讀這位畫壇宗師的現(xiàn)實意義。
呂立新笑稱自己是一位齊白石的“弘揚者”。2010年,他在《百家講壇》上首次講述齊白石,憑借“齊白石是史上最牛北漂”“一個齊白石比一千個杜拉拉勵志”等時尚解讀,旋即掀起一股“齊白石熱”。普通大眾感動于白石老人的勵志和奮進,藝術(shù)圈里的專業(yè)人士則看到了老人的影響力和價值。隨著《齊白石:從木匠到巨匠》《花能解語——帶你讀懂齊白石》等一系列著述的出版,呂立新更加拉近了齊白石與大眾的距離。他的研究與講述,挖掘出了齊白石的藝術(shù)精髓,也擁有我們這個時代的趣味。
只畫了一條魚,卻讓人看到滔滔長河
我與比我早出生100年的白石老人有緣。我是老人的絕對“粉絲”,由衷地把他列為中國近代畫壇的頭號大師。試問,如果齊白石不坐中國近代畫壇的“頭把交椅”,其他誰人又能勝任呢?
單從市場來說。據(jù)全球知名藝術(shù)市場數(shù)據(jù)調(diào)查機構(gòu)Artprice(藝術(shù)品價值)公布:2010年,齊白石的作品全年拍賣額為3.392億美元,僅次于西方現(xiàn)代派繪畫大師畢加索,位列第二。2011年,齊白石更是超越畢加索,成為全球成交額最多的藝術(shù)家。
畢加索本人,也是很佩服齊白石的。1946年,齊白石的《山水冊十二開》(畫于69歲)在歐洲展覽,畢加索看到后感慨地說:“印象派大師在東方?!?/p>
到了1956年,張大千去拜見畢加索,三顧其宅才見到本人。見面后,畢加索搬出一捆畫讓張大千看,原來全是臨摹齊白石。畢加索對張大千說:“齊白石真是了不起的畫家!他只畫了一條魚,卻讓人看到滔滔長河……”后來有人邀請畢加索訪問中國,他還風(fēng)趣地說:“不敢去,中國有齊白石。”
所以說,畫壇頭號大師這個位置,唯齊白石無愧。
畢加索和齊白石這兩位藝術(shù)大師,他們分別代表了近代東方和西方繪畫藝術(shù)的最高水平,其市場價格在每年的總量上大體相當(dāng)。但是,畫作的單價卻相差懸殊——畢加索隨便一幅畫都能賣到1億美元以上,而白石老人的精品才幾百萬元人民幣就能買到,為什么?
藝術(shù)無國界,資本卻有話語權(quán),國家越富強,這個國家的藝術(shù)品就越值錢,可見藝術(shù)品的價值和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有很大的關(guān)系。
上世紀(jì)90年代,我在日本留學(xué),閑暇時經(jīng)??锤鞣N展覽,當(dāng)時日本大畫家平山郁夫的作品,標(biāo)價都要1億日元,按那會兒的匯率大概就是1200多萬元人民幣。而平山郁夫最崇拜的中國山水畫大師李可染先生,那時一幅畫才賣幾千元人民幣。要知道,每次平山郁夫來中國,都會畢恭畢敬拜見李可染的,兩人畫價卻有如此大的反差。這件事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如今,平山郁夫作品還是賣那個價,而李可染作品已和他相差無幾。
蝦是透明的,螃蟹是扎手的,青蛙是黏黏的
提到齊白石,小孩子都知道他畫蝦最好,這是老人標(biāo)簽式的符號。凡是能成為藝術(shù)家標(biāo)簽的,一定是其上窮碧落下黃泉,傾注全部精力和智慧苦苦探尋的結(jié)晶。在近代畫壇上和白石老人的蝦齊名的,還有徐悲鴻的馬、李可染的牛、黃胄的驢、李苦禪的鷹,等等。白石老人畫蝦用了一生精力,曾在藤椅上感慨地說:“吾畫蝦幾十年始得其神?!?/p>
看齊白石的水族畫,蝦是透明的,螃蟹是扎手的,青蛙是黏黏的。這幾樣,包括小雞、小蟲、松鼠等,無一不是幾十年里一直在用筆墨探索,不斷臨摹、寫生和創(chuàng)造,從眼中有物到心中有物。
我也收藏齊白石的畫作。這么多年,進進出出,好幾幅作品都交流了出去,只有一幅《喜上眉梢》,是收藏的第一幅齊白石畫作,輾轉(zhuǎn)幾年才買到手,珍藏至今。畫面里,大刀闊斧的筆法,精致入微的細(xì)節(jié),色彩飽和的強烈,無一不是白石藝術(shù)特色的典范體現(xiàn)。
2008年,我曾買過一張齊白石畫給章伯鈞的《絲瓜草蟲圖》,86.24萬元。不到一年,有朋友說喜歡想拿走,我就添了點利息“友情出讓”了,總價不到100萬元。他藏了幾年拿去拍賣,最終的成交價是1058萬元。朋友在拍場激動極了,直接打電話過來說要分我點。
齊白石現(xiàn)在被業(yè)內(nèi)認(rèn)可的單價最貴畫作,是他畫給張仃的,兩平尺,兩張,一張櫻桃,一張葫蘆。櫻桃拍了2408萬,葫蘆拍了2240萬。這就是他目前的標(biāo)準(zhǔn)價格。
偶爾,齊白石的繪畫作品里會冒出一兩張“奇葩”,讓人目瞪口呆。比如《發(fā)財圖》。畫中題記講了個小故事:有客人上門求發(fā)財圖,要求畫算盤。齊白石聽了,竟然答應(yīng):善哉。欲人錢財而不施危險乃仁具耳。一揮而就??腿藥е嬜吆?,老人還不過癮,自己又畫了一幅當(dāng)作壓箱寶。
再比如《柴耙圖》,真是一把神奇的超級大柴耙,頂天立地,石破天驚。白石老人就是這樣,別人看不上的,他毫不猶豫;別人嫌棄的,他倍加珍惜。連蒼蠅、蚊子、蜘蛛、屎殼郎都能入畫,并且畫得生機靈動,妙不可言。這叫用我家筆墨作我家山水,他說:“畫家不要以能誦古人姓名多為學(xué)識,不要以善道今人短處多為己長??偠灾?,要我行我道,下筆要我有我法?!睕]有這份自信,柴耙從下往上通天的那一筆不會如此霸氣。
在民間,齊白石為什么那么受歡迎?因為他勵志。無論是在電視上講,還是其他講座,每次當(dāng)我講到老人的人生,都會有很多青年熱淚盈眶。
我們都知道齊白石是窮苦出身,小時候家里幾天都揭不開鍋,灶膛里都能長出青蛙來。他身體不好沒法種地,就學(xué)了木匠,從粗工到細(xì)工,從木工再當(dāng)畫工,一點一點改善自身境遇。endprint
到老都在奮斗。定居北京,是白石老人生活和藝術(shù)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如果不北上,就不可能有緊跟其后的“衰年變法”;沒有變法,就不可能有其在中國近代畫壇上的“霸主”地位。
他是50多歲才來北京發(fā)展的,一開始日子也很艱辛。因為齊白石以前的畫風(fēng)一直效仿八大山人,非常冷逸,不被京津畫壇認(rèn)可。自知畫不好賣,他就把價格定得很低,一幅扇面僅售兩元銀幣,比一般畫家的價格便宜一半。盡管如此,也是知音難尋。他在一幅山水畫上題道:“未工拈箸先拈筆,畫到如今不值錢?!笔б鈽O了。
為改變局面,齊白石接受了陳師曾的建議,決心徹底改變畫風(fēng)。到了1922年,小有所成。他的畫被陳師曾帶到日本展覽,竟然統(tǒng)統(tǒng)賣了出去,而且價格特別高,花鳥畫100元銀幣,山水畫更貴,兩平尺賣到了250元銀幣。從此,琉璃廠的畫商和一些附庸風(fēng)雅的人紛紛上門買畫。境況越來越好。
他來自民間,也熟悉民間,是最有中國精神、最符合中國人審美的畫家,筆墨大俗大雅,海棠花、壽桃……寓意吉祥。他的畫的美是一目了然顯而易見的,畫的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東西。如果像溥心畬那樣出身富貴,或者像吳昌碩那樣孤守士大夫的高雅,一定不會有他這樣的氣象。
換言之,他的藝術(shù),契合了那個時代,滿足了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
最小面積最貴的畫,是畫蜘蛛的
齊白石屬于老而彌堅,越老越勤奮的類型,去世前幾天都在畫畫。他這一輩子沒干別的,就靠手中畫筆養(yǎng)活湖南、北京兩大家子人。在同時代的國畫家里,他的作品存世量是最高的,這也是一個藝術(shù)史上的奇跡?,F(xiàn)在統(tǒng)計大概有兩萬張。其中各大美術(shù)館都有收藏,如北京畫院就藏了好幾百張。除去這些,民間不足1萬張。
畫作多,價格高,假畫也就特別多。因為他沒過世時,仿他畫的管畫得像不像,對作偽的人來說可能感覺都容易下筆一些。所以收藏齊白石的作品,心中一定要有一本賬,市面上流通的不過幾千張真跡,卻有10多萬幅贗品,沒有過硬的火眼金睛,很容易陰溝里翻船。
當(dāng)然,對普通人來講,齊白石的價格已高不可攀。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品鑒其畫其人,傳播前人精神,讓齊白石回到齊白石。
老人晚年有許多趣事。他早年過得苦,年老后頗顯“摳門”。畫畫的潤格貼在墻上,言不二價。畫畫裁下來的小紙片都舍不得扔。齊白石目前最小面積最貴的畫,就是畫蜘蛛的,好多年前都100多萬元人民幣了,紙片比火柴盒大不了多少。
客人去家里拜訪,坐在客廳,老遠就能知道老先生來了,因為家里所有柜子的鑰匙他都要掛在自己身上,不放心交給別人。一走動,嘩嘩地響。老人待客的月餅、花生都不知道是何年何月的,見客人來了,小心翼翼地拿出來。客人一看,上面似乎都有小蟲在動。
對家人也小氣到令人瞠目。白石老人家里量米的竹升子都是他自己保管的,每天吃飯要由他量了米才行。一大家子人,吃米不少,老先生舍不得,量一筒,手抖一下。
但齊白石也有大方的時候。無論是好友還是學(xué)生,甚至是陌生人,遇到困難時,他都用自己的畫“雪中送炭”。
有一次,梅蘭芳來串門,說自己的好朋友很喜歡齊白石的畫,剛買了一幅《耕牛圖》。老先生一愣,說自己前不久是畫了一幅《耕牛圖》,但一直在家沒給人呀。囑咐梅蘭芳下次帶著畫來。后來一看,果然是假的。梅蘭芳很惋惜地說:這人是老師,本就不富,竟然還被騙了。齊白石干脆畫了一幅,讓梅蘭芳把假的留下,真的帶回去。
此類事跡還有很多。由此看來,白石老人的“吝嗇”,只是傳統(tǒng)美德中的節(jié)儉, 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老人因為出身低微,成名后也沒少被人譏諷。他最初變革畫法時學(xué)的是吳昌碩,但后來風(fēng)頭儼然蓋過吳昌碩。惹得吳老滿含醋意地說:“北方有人學(xué)我皮毛,竟成大名?!睂Υ俗I諷,齊白石干脆借用石濤語句,自己刻了一方“老夫也在皮毛類”的印章,激勵自己盡快形成風(fēng)格。
其實從這些事也能看出,齊白石的一生很真實,他活得清清楚楚,不占人便宜,也不喜歡別人占他便宜。他沒有包裝,沒有矯飾,自己是傳奇,卻也活在真實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