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蕊+孫素梅
【摘要】本文通過1992年到2014這22年的SITC5到SITC8商品的貿易數據來分別測算兩個國家工業(yè)制成品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G-L指數,從而了解研究同類工業(yè)制品在中國和韓國相互進口出口的狀況。然后選取了韓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他們兩國貿易差額狀況以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差額,規(guī)模經濟在中國工業(yè)產業(yè)的狀況,以及中國的市場大小作為解釋變量,分析他們會引起GL指數怎樣的變動。
【關鍵詞】產業(yè)內貿易;工業(yè)制成品;貿易水平
古典經濟學認為每個國家應該專注生產在本國制造成本相對較低的產品,從別的國家直接購買在本國生產成本較高的另外一種商品。但是隨著國家間的經濟不斷發(fā)展深化,一個國家不僅是自己將某種產品銷往別國,也會從別的國家購買相似的產品,從而出現同種類商品在兩國之間的相互進出口,這便叫做產業(yè)內貿易。產業(yè)內貿易反映了世界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表明國家貿易結構和經濟關系的不斷深化。
一、中韓工業(yè)制成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的測算指標
(一)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的測量
關于產業(yè)內貿易的測量有許多種計算方式,本文選擇最為普遍運用的格魯貝爾-勞埃德指標(G-L指標)。
X是中韓貿易出口額,M是中韓貿易進口額,TIMB即中韓貿易進出口額差值與進出口額之和的比值。中國工業(yè)規(guī)模經濟水平(SCALE)是選擇用大中型企業(yè)生產值和工業(yè)總產值的比重來表示。中韓兩國市場規(guī)模(MAR)是用中韓兩國GDP的平均值來表示。中韓經濟水平的差距(GDPG)是用中韓人均GDP的差除以中韓人均GDP之和表示。
(二)中韓產業(yè)內貿易影響因素實證檢驗
1.平穩(wěn)性檢驗
如表1所示,為了確定數據會不會偽回歸,對于本文采用的時間序列數據,我們首先采用ADF(Augment Dikey-Fuller)方法分別對LN(G L)、LN(FDI)、LN(G D P G)、LN(M A R)、LN(SCALE)、LN(T IM B)的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滯后階數根據AIC準則判斷。
根據單位根檢驗結果可得,除LN(T IM B)外,其余變量的ADF統計量值均大于5%的概率條件下的臨界值,可以判定它們并不平穩(wěn),會存在單位根。將數據進行一階差分,檢驗經過這樣操作后的時間序列數據是否穩(wěn)定。一階差分后的對數數列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通過檢驗結果可以得出,差分后的對數時間序列數據的檢驗值均比5%的概率條件下的臨界值要小,拒絕原假設,因此它們是穩(wěn)定變量,不存在單位根的可能性很大。
2.殘差項檢驗(如表3所示)
3.啟相關性檢驗
模型的杜賓華森檢驗值是2.0028,跟2很靠近,說明序列不存在自相關性。
4.多重共線性檢驗
將各個變量制作相關系數矩陣,得出如表格4所示的結果。
從表格4中可以看出,ln(gd pg)和ln(mar)之間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而其余變量之間多重共線性較弱,并不會產生很大影響。
5.線性回歸模型
(1)OLS回歸
對模型線性回歸,最終得出如表5所示的結果。
在擬合優(yōu)度檢驗中,模型的R^2等于0.849623,經過調整后的值等于0.805395,這說明模型解釋程度較好。模型的F值為19.20988,P值小于0.05,通過了F檢驗,模型整體而言是顯著的,滿足方程成立條件。DW值在2左右,說明變量數據之間不存在自相關。
(2)協整檢驗
將LN(G L)、LN(FD I)、LN(SCALE)、LN(TIM B)聯合構建var模型,為了滿足AIC以及SC盡量最小,從而判斷滯后階數1是最優(yōu)的選擇。將所確定的參數利用Eviews軟件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得到跡統計量和最大特征值統計量的檢驗,分別如表6所示。
根據跡統計量檢驗結果,T0=79.5742 3>54.07904,即拒絕原假設“0個協整關系”;T1=43.46937>3 5.1927 5,即拒絕原假設“最多存在一個協整關系”;T2=18.1690 5<20.26184,即接受原假設,說明參數之間最多存在二個協整關系。同時,最大特征值統計量檢驗結果也同樣表明三個變量之間存在兩個協整關系。綜上所述,即一階差分后的LN(GL)、LN(FDI)、LN(SCALE)、LN(TIMB)是有協整關系,彼此有著長期的相互影響的聯系。
最終得出以下回歸方程:
(三)實證檢驗結果.
韓國對中國直接投資額(FDI)每上升一個百分點,會使得最終計算數值上升0.0786 5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韓國對中國投進的錢和資本以及別的直接投資愈多,會帶來了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的提高。
貿易不平衡指標值(TIMB)每增長1%,產品G L值將減少0.11077個百分點。中韓貿易不平衡程度和中韓工業(yè)制成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變化方向相反,貿易不平衡越嚴重,產品的相互進出口就越不可能發(fā)生。
中國工業(yè)的規(guī)模經濟(SCALE)每增加一個百分點,G L數值就會降低0.3361%左右,這說明SCALE與G L指數負相關。
中國市場大?。∕AR)每擴大1%,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就會提高0.10359個百分點。中國與韓國經濟上的差距每變大1%,會使最終結果降低0.168左右個百分點。但由于MAR和GDPG兩個變量沒有通過t檢驗,所以他們對指數的影響可以說不是很明顯的,經濟學意義不是很大。
三、結論
通過綜合分析,本文認為中韓兩國工業(yè)制成品主要還是以同類產品相互進出口居多。化學制品產業(yè)中,產業(yè)間貿易額占比仍然較大,但這個比重逐漸降低開始偏向相互進行進出口貿易。而中韓兩國勞動密集型的工業(yè)制品和資本密集型的機械設備工業(yè)制成品貿易大多數以產業(yè)內貿易為主。產業(yè)內貿易是衡量一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主要參考指標,從結果可以看出,隨著近些年的調整與進步,中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yè)G L指數在逐漸提高,這種貿易變化使中國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貿易居主要地位的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表明我國的經濟水平有了進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