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晨
大運河太偉大了,它是世界上人工開鑿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運河,跨冀魯平原,掠蘇浙綠野,連海河,穿黃河,越長江,再接錢塘,全長3500余里,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更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宏偉的水利工程。
一個霧蒙蒙的初冬下午,我來到了京杭大運河的最北端——北京市通州區(qū)的運河公園,沿著一塊標有“大運河遺產小道”石碑指向的路徑,懷著一種親切而興奮的心情漫步走去。一邊是一排灰磚綠頂的仿古建筑,一邊是長長的碧波蕩漾的河道。
很快,一座古香古色的三跨式巨型中式木制牌樓矗立在我的面前,紅柱金瓦,石基飛檐,上面醒目地刻印著四個漂亮的鎏金大字——漕運碼頭。正中對著河道的位置,樹立著一尊小巧的漢白玉觀世音塑像,背后雕刻著《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前面兩側,則蹲伏著兩只威風凜凜的石頭獅子,幾面三角形的黃龍旗幟悄悄飄拂著。
哦,這里就是拍攝電視連續(xù)劇《漕運碼頭》的外景地,也是幾百年前明清兩朝向京城運送米糧物品的古碼頭。自然,由于斗轉星移地消磨,早已變了舊模樣?!拔栝扛枧_,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是新時代的通州人借拍攝電視劇契機,重新規(guī)劃設計,再現(xiàn)古代運河風貌,打造出來的通州運河風景區(qū)景點之一。
迎著清涼的河風,我信步走向欄桿圍起來的碼頭平臺,站在那兒久久凝望著波瀾不興的河水。沒有濤聲,沒有浪花,它就像一條溫順的魚兒,靜靜地躺在那兒。幾艘豪華漂亮的游船,由于季節(jié)的原因,來往的游客不多,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無精打采地歇息在岸邊。唯有掩映在遠方樹叢中的寬闊河道,以及車水馬龍的宋梁路橋,告訴人們這里就是千里大運河的北頭了。
好啊,終于看見你了!心弦不由得一陣顫動……
我的老家也是運河邊上的城鎮(zhèn)——魯西北平原上的德州。我就是在運河邊上長大的孩子。喝的是運河水,看的是運河景,走的是運河橋,自小與運河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等到上學讀書之后,方知道大運河太偉大了,它是世界上人工開鑿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運河,跨冀魯平原,掠蘇浙綠野,連海河,穿黃河,越長江,再接錢塘,全長3500余里,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更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宏偉的水利工程。它的南頭是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杭州,而北端就是直達皇城、拱衛(wèi)京畿的通州。
實際上,開掘運河的目的之一,即是為了從南方向北方、向首都調運糧棉等物品。古時沒有汽車、火車,更沒有飛機火輪,只有馬車牛車轱轆轆地駛過黃塵古道,運送大宗物品十分不易,而利用河流木船則省了不少力氣。況且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水運都是運量最大、運費最便宜的。盡管隋煬帝、乾隆皇帝等人利用運河下江南,游山玩水,但更重要的是保證了南北交通,特別是北京成為皇都之后,南糧北運,萬邦朝貢,更離不開大運河了。
誠然,我去過不少運河沿岸的城市:濟寧、棗莊、淮安、杭州,感覺就像一條金線串起來的珍珠項鏈,熠熠閃光??晌覅s一次也沒有看到過最北邊的通州運河!說來令人汗顏。近二十年來,我曾不止一次地來到北京,或求學、或出差、或參觀,總想會有機會的,就沒有刻意前往,一直這樣擦肩而過地拖了下來。直到我們魯迅文學院第二期高研班同學十周年聚會,老家就是通州的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紅孩積極聯(lián)系,通州區(qū)委宣傳部熱情相邀,才得以成行。
來了!我來了!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站在古運河最北端河岸上,望著眼前平穩(wěn)流淌的河水,我的耳畔驀地響起這支昂揚優(yōu)美的歌曲。盡管她不是專為運河而創(chuàng)作的,也不是表現(xiàn)當下寒風凜冽的季節(jié),可我心里還是自然而然回蕩著那動人的旋律。因為運河與我們的長江、黃河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尤其元明清以來,從某種角度上講,她就像一條長長的臍帶,一頭連著富庶的魚米之鄉(xiāng),一頭連著雄渾的首善之區(qū),營養(yǎng)著北國的大地和國家的統(tǒng)一。
其中最顯著的功能,就是“漕運”。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漕運”是個陌生的詞,但在中國的王朝歷史上,忙碌于京杭大運河之上的“漕運”,卻是維持國家正常運轉的一根生命線。用今天的話來說,它是朝廷利用水道調運糧食解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一種專業(yè)運輸。目的是供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漕運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東沿海一帶運軍糧抵于北河。漢建都長安,每年都將黃河流域所征糧食運往關中。元朝定都大都(北京),以及明清繼之,更重視漕運,為此疏通了水網河道,建立了漕運倉儲制度??傊?,歷代漕運保證了京師和北方軍民所需糧食,并因兼帶商貨,成為溝通南北經濟的橋梁和紐帶。
大運河千里迢迢迤邐而來,北上京城,漕運抵達的終點,就是通州! 經史學家考證:通州歷史上叫過漁陽郡、潞縣,真正定名通州則依據“通漕天下”和“漕運通濟”的思想而來。元代北運河——京津一帶稱通惠河,開掘通航后,通州開始“編籬為城”。到明朝初年,大將軍徐達委派部將孫興祖督軍用磚石筑通州城。這時的通州城周九里三十步,開四門。其中東門稱“通運”,西門曰“朝天”??上攵ㄖ輧叭痪褪菫榫熶钸\而發(fā)展起來的。
過去,老北京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漂來的北京城?!边@當然不是說北京城從水上漂來,而是說建城用的材料通過大運河的水漕運來的。無論是元大都的建筑,還是明清京城的修繕,都需要大量各地的磚石木料。比如磚石就多來自我家鄉(xiāng)不遠的地方——山東臨清,那里不僅靠近運河,便于水運,而且土質細膩,燒出的磚石堅固結實;上好的木料則多采伐自江南的深山老林,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大規(guī)模運輸也只能依靠水運。由此,在運河的運糧船上,加載磚石木料、甚至人員物品就不足為奇了。
歷史上的通州曾是河湖蕩漾、舟楫競發(fā)的景象。清朝時,每年要有幾百萬石漕糧,匯集通州的石壩、土壩,然后沿通惠河,經護城河,轉運到京城倉庫。800多年來,通州地區(qū)一直是漕運及倉儲重地,素有“一京、二衛(wèi)、三通州”之美譽。時光流逝,今非昔比。隨著近代海運、鐵路的通行,運河漕運的作用大大下降,有的地方早已出現(xiàn)斷流現(xiàn)象了。通州的河道自然也每況愈下,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青草浸滿的河壩上只剩下兩旁的綠化帶,依稀顯示著當年的情景……endprint
我的魯院同學紅孩,是位土生土長的“老通州”,自小在這里玩耍、上學、參加工作,一路上不斷地為我們介紹著城鎮(zhèn)的變遷、民風的淳樸,言談話語感情豐富,飽含了對家鄉(xiāng)的依戀與熱愛。他指著矗立在運河西岸的一座高塔,不無自豪地說:那就是著名的燃燈佛舍利塔。它始建于南北朝北周時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了。塔身正南券洞內供著燃燈佛,故名燃燈塔。相傳清朝時,經大運河從南方來北京的商人們,一看到它就會激動不已。因為他們經歷了旅途的種種磨難,見到了塔就如到了通州碼頭,可以安全上岸了,燃燈塔成了當時通州的標志。
如今,我站在這里——京杭大運河北起點,也是北盡頭,東觀一河流金,西望一塔高聳,撫今追昔,思緒萬千,腦海依稀再現(xiàn)了清末詩人李煥文詩句描繪的情景:“萬斛舟停蘆蕩雪,百商車碾掛輪煙。魚燈蟹火鳴征鐸,驚起蛟龍夜不眠?!笨墒牵矍皡s與我想象的運河盡頭、漕運終點的繁華大相徑庭,尤其是在京城霧霾較濃的蕭索天氣里——考慮周到的通州朋友特意給大家準備了口罩,景色迷離,游人零落,有些悵然若失……
不過,轉念一想也就釋然了:歷史之河波瀾奔騰,一往無前,曾經盛極一時的“漕運”不可避免地席卷而去,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人們大可不必沉湎于淹沒的輝煌中。前面說過,我是在運河邊長大的,記得幼時一次跳入河中游泳,突然頭暈目眩,極想抓住一只正在開行的船尾,不料逆流而上,那船兒越駛越快,根本抓不住。冷靜下來,正視現(xiàn)實,轉而游向了安全美好的岸邊。笑看今朝:高鐵動車風馳電掣,公路客貨四通八達,飛機輪船一日千里。首都北京的脈搏每一次跳動都緊連著祖國各地,東大門通州也早已成為京城的一部分,根本不需要什么“漕運”了。只是,中華先人們的智慧和力量不能忘記,仍需一脈傳承。
好??!今天的通州人正是這樣做的。據了解,新時期以來,一屆屆通州區(qū)委、區(qū)政府帶領全區(qū)人民艱苦奮斗、改革創(chuàng)新,使古老的通州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僅以運河兩岸為例,利用電視劇《漕運碼頭》的外景地,精心打造主題化的景觀建設——將文化廣場、生態(tài)公園,整合成休閑娛樂觀光旅游為一體的通州運河公園。進而以燃燈佛舍利塔為核心,發(fā)展濱河演藝走廊,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時尚藝術商品街、餐飲風情街。北運河西岸、新華大街以北地區(qū),塑造由北關環(huán)島至燃燈佛舍利塔的視覺走廊,布設豐富的商業(yè)文化設施,形成媒體廣場和探夢中心。隨著2014年6月22號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喜訊傳來,這里的人們和這片熱土將更加光彩奪目。
暮靄越來越重了,眼前卻似乎越來越明亮了,站在古運河的北盡頭上,我的情感和思維的河流源遠流長,永遠沒有盡頭。新一代通州人正在從運河出發(fā),與所有華夏大地上的人們一起,抖擻精神,風發(fā)意氣,奔向波瀾壯闊的時代大潮中,為實現(xiàn)美麗而宏偉的“中國夢”奮發(fā)圖強?!翱熳甙?!老許,就等你了?!鳖I隊的紅孩一聲招呼,將我從遐思中喚醒回來,原來我的同學們都已奔向下一個景點了。
“好的,就來!”我一邊答應著,一邊選好一個位置,請旁邊的一位游客用手機幫我拍下了一張照片。背景自然是運河北端的漕運碼頭,以及那一片平靜而無聲的運河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