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黨振
小麥是滑縣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2016年面積達11.87 萬hm2。為進一步加快優(yōu)質小麥品種更新,提高優(yōu)質小麥產(chǎn)量品質,通過對當?shù)胤N植及近幾年新審定優(yōu)質小麥主要品種進行對比試驗,篩選適合本縣種植的優(yōu)質高產(chǎn)小麥新品種,觀察各品種在我縣的種植表現(xiàn),為確定優(yōu)質小麥生產(chǎn)主推品種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地點設在小鋪鄉(xiāng)大武莊村滑豐種業(yè)科技示范園,土質為沙壤土,肥力屬中上等,地勢平坦;前茬為夏季玉米。供試品種共8個,分別為新麥26、鄭麥366、西農(nóng)20、豐德存麥5號、周麥32、周麥30、鄭麥7698、鄭品麥8號。
1.2 試驗設計
試驗田采取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共設24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15m?,重復間留走道70cm寬走道,四周設保護行。
1.3 試驗實施
底肥施45%三元復合肥600kg/hm?在犁地前撒施地面,隨耕地翻入土中。2016年10月15日播種,播種量為15萬/666.7m?基本苗,小區(qū)專用精量播種機條播,每小區(qū)6行,行距23cm;當月22日出苗,播后及早春各化除1次。追施返青肥尿素150 kg/hm?,追施拔節(jié)肥尿素225kg/hm?。11月15日化學除草1次,孕穗及抽穗期防治蚜蟲2次。
2 結果與分析
2.1 氣候特點對試驗小麥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今年滑縣試驗小麥播后降雨充沛,出苗整齊。小麥越冬期積溫高于常年,凍害影響小。春季氣溫回升較快,生長穩(wěn)健,無倒春寒影響。今年前期溫度高抽穗提前3~5天,灌漿期延長,千粒重增加,5月下旬有干熱風天氣,生育期早3~4天。
2.2 生育期
參試品種8個,由于前期溫度高各參試品種生育期比往年有所縮短,熟期較常年提前3d左右,生育期最長的品種為新麥26為224d,西農(nóng)20生育期最短為219d,其他品種均在221~223d。
2.3 農(nóng)藝性狀
2.3.1 株高。參試品種株高在73.1~79.3cm之間,株高最高的是鄭麥366 79.3cm,西農(nóng)20株高最低73.1cm,各參試品種株高適中,按其株高由高到低依次是鄭麥366、鄭品麥8號、周麥32、周麥30、鄭麥7698、豐德存麥5號、新麥26、西農(nóng)20。
2.3.2 穗粒結構。穗粒數(shù)最高的是周麥30為39.4粒,其次是鄭麥366為39.0粒,之后依次是鄭麥7698、鄭品麥8號、豐德存麥5號、西農(nóng)20、新麥26,分別為37.1、36.0、35.8、35.7、35.6粒,周麥32最少為35.1粒;各品種間千粒重差異較大,最大的是鄭麥366為52.2g,依次為新麥26、鄭品麥8號、鄭麥7698、西農(nóng)20、豐德存麥5號、周麥30、周麥32,分別為50.7、48.2、47.4、46.6、45.5、45.3、44.9g。
2.4 抗逆性
抗倒性:小麥成熟期間,滑縣未出現(xiàn)大風、強降雨等惡劣天氣,全縣大田以及試驗田各區(qū)均未有倒伏發(fā)生,各品種間抗倒能力無差異;抗寒性:2016年12月開始降溫,最低氣溫-1℃,所有參試品種發(fā)生凍害較小,品種間抗寒能力未見明顯差異;抗病性:后期紋枯病中等發(fā)生,白粉病是近年來發(fā)生最輕年份,條銹病發(fā)生早、較輕,葉銹病發(fā)病中等,赤霉病發(fā)病輕。試驗品種赤霉病抗性,各品種發(fā)病輕大多在3-4級之間,具體如表1。
2.5 產(chǎn)量
參試各品種間產(chǎn)量差異較大,產(chǎn)量最高的品種是西農(nóng)20達9378kg/hm?;其次是鄭麥7698為9129kg/hm?;依次分別是周麥30、周麥32、新麥26、豐德存麥5號、鄭品麥8號、鄭麥366,分別為9022.5、8955、8710.5、8644.5、8578.5、8356.5kg/hm?。(表2)。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西農(nóng)20產(chǎn)量水平最高,穗粒結構合理,株高適中,抗病性強,具有較高的增產(chǎn)潛力,可作為滑縣小麥主導品種進行種植。鄭麥7698株高適中,穗大粒多,千粒重高,但抗病能力較差,早熟落黃好,該品種可大面積推廣種植,但生產(chǎn)中需注意防治葉部病害。周麥30穗層整齊,莖稈硬,抗倒性強;穗紡錘形,穗碼較密,穗粒數(shù)多,千粒重一般,但熟相較好。鄭麥366在我縣種植多年,該品種穩(wěn)產(chǎn)性較好,但株高略高,熟期偏晚,建議逐步減少面積。其余品種可進一步按區(qū)域中小規(guī)模種植并摸索其配套生產(chǎn)技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