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垣縣位于河南省東北部,玉米是主要糧食作物。2016年,全縣玉米種植面積達55萬畝,總產量33萬噸,占糧食總產的38%以上,確保玉米的增產增收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但“玉米大肚漢,能吃又能干”,玉米施氮肥量大的問題普遍存在,實現玉米施肥減量增收,是實現整體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的關鍵。
一、玉米施肥分區(qū)
按照長垣縣地貌、土壤、土體構型、產量水平等,將全縣劃分為西部高產區(qū)、中部中產區(qū)、東部低產區(qū)3個玉米施肥分區(qū)。
二、不同區(qū)域總量控制目標
區(qū)域總量控制是根據一定土壤條件、氣候條件和空間范圍內的土壤潛在養(yǎng)分供應水平總體穩(wěn)定的特點,將一定區(qū)域內作物全生育期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施用總量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總量控制是基于區(qū)域內多年多點肥效反應結果確定,既能保證作物產量,又不至于過量施肥,造成肥料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
西部高產區(qū)玉米平均產量為650千克/畝,施肥總量控制指標:氮18千克/畝,磷7千克/畝,鉀5千克/畝。
中部中產區(qū)玉米平均產量為550千克/畝,施肥總量控制指標:氮16千克/畝,磷6千克/畝,鉀8千克/畝。
東部低產區(qū)玉米平均產量為400千克/畝,施肥總量控制指標:氮15千克/畝,磷7千克/畝,鉀5千克/畝。
三、區(qū)域大配方和施肥建議
(一)施肥技術指標與區(qū)域大配方
匯總多年測土配方施肥研究成果,按照以地定產、以產定氮,以土壤磷、鉀豐缺等級確定磷鉀肥用量,制定、推薦長垣縣玉米區(qū)域施肥技術指標與大配方,區(qū)域大配方以45%含量計。
(二)施肥建議
玉米全生育期施肥運籌因土壤特性、降水量、產量水平、肥料養(yǎng)分釋放特征等存在差異,采用一次或分次施肥的方式。
1.中西部區(qū)域。該區(qū)為玉米主產區(qū),農業(yè)基礎設施較好,地勢平坦。1米土體內質地構型下部非砂、輕壤質的中高產田塊,可采用一次性施肥技術,施肥量在原分次施肥的基礎上,增加氮肥用量,增量為10%左右。
2.中東部區(qū)域。本區(qū)土壤質地輕,肥力低、易漏水漏肥。宜于苗期、喇叭口期分次施肥,追肥應采用機械深施或開溝條施覆土,不可地表撒施。
四、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
玉米養(yǎng)分吸收總量中,大約35%的氮、20%的磷和80%的鉀是在秸稈中,秸稈還田對歸還養(yǎng)分、提升土壤質量、部分替代化肥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玉米機械化收獲快速發(fā)展,玉米秸稈還田比例大幅度提高。在繼續(xù)擴大面積的基礎上,要重點解決秸稈粉碎、深翻入土、提高下茬小麥播種質量的技術環(huán)節(jié)。在秸稈還田的基礎上,下茬作物的施肥方案應進行適當調整,其中,鉀肥用量應下調1~2千克/畝,氮肥用量在總量穩(wěn)定的基礎上,適當提高基肥氮的比例以利于前期供氮。有條件的區(qū)域,還要大力推廣使用有機肥,如畜禽糞尿堆肥、沼渣沼液等。
五、推廣應用新技術,實現減量增效
將施肥技術與密植高產及機械化栽培技術進行很好的結合,推廣應用新技術,集成高產高效的綠色增產模式,開展大面積、整建制示范推廣應用,以提高玉米單產,提升養(yǎng)分效率,實現施肥減量玉米增效。
1.種肥異位同播技術。隨著農業(yè)施肥機具的發(fā)展,夏玉米貼茬播種實現了玉米種與肥料的同播。生產上可將玉米苗肥提前至玉米播種期,采用種肥異位同播技術,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勞動強度。播種施肥時,施肥位置應與種子位置有6~7厘米的橫向間距、3~5厘米的縱向間距,肥料鏟與種子鏟左右間距6~10厘米為宜,防止肥料燒苗。同時,應盡量加大施肥深度,施肥深度8~20厘米。
2.緩釋肥料種肥異位同播技術。近幾年來,緩釋肥料在玉米上應用成當前的一個熱點,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建議勞動力緊缺的地區(qū),采用緩釋肥料種肥異位同播技術,實施一次性施肥,實現輕簡化施肥。
3.旋耕滅茬深松全層施肥技術。旋耕滅茬深松全層施肥技術可一次作業(yè),完成打碎麥茬、播種和施肥。深松深度可達30厘米,肥料施在種子正下方,在離地表8~30厘米的土層內較均勻分布。但潮土區(qū)均質輕壤、均質砂土和耕層下為輕壤及砂土的地塊,不宜采用此方法,以免肥料養(yǎng)分隨降雨或灌水下滲損失。
(河南省長垣縣農林畜牧局 文有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