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玢
在東南亞以及我國廣東、廣西、云南一帶,人們有著吃水生昆蟲田鱉的習(xí)慣。當(dāng)?shù)厝藢⒉蹲絹淼拇筇秣M撕去翅膀,多以燒烤、油炸的方式來烹飪,最后蘸取佐料食用,而一部分人還喜歡將田鱉分泌出的粘液做成調(diào)味的辣醬。但鮮為人知的是,這種可食用的大型昆蟲也被稱為“咬腳趾的動物”。
這種大型水生昆蟲,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中國南方及東南亞一帶。它們的身體扁闊呈橢圓形,體長可達(dá)12厘米,頭部偏小,喙短而強(qiáng),前足粗壯,翅膀強(qiáng)硬,即使在夜間也能出水飛翔。
田鱉的前足尤其擅長捕獵,位于腹部外的生殖器兩側(cè),形成了長鞭狀物,用來從水面吸入空氣,這些趨同進(jìn)化的特點(diǎn),使得它們能夠完美地適應(yīng)水下生活。從夏季到秋季,田鱉多棲息于平緩的水塘、湖泊和溪流之中,冬天偶爾也會到陸地上過冬,時常藏身于水邊的草叢里,主要捕食水中的小蟲、小蛙、蝌蚪等,有時甚至能捕捉到比自己身體更大的魚類,號稱“水中霸王”。
一般來說,動物界中的“殺嬰行為”是由雄性發(fā)起的,通過殺死雌性的幼崽從而獲得交配機(jī)會,但田鱉卻與之相反:在產(chǎn)卵的季節(jié)里,雌蟲會爬上雄蟲的體背,用前足緊抱雄蟲的胸板,而后足則蹬在雄蟲腹部的翅膀上,以此支撐起身體來產(chǎn)卵。每一次產(chǎn)卵可達(dá)100多枚,這些卵自前而后排列在雄蟲背部,密密麻麻但異常整齊。由于雌蟲會吃掉成熟的幼蟲,因此,蟲卵會牢固地粘在雄蟲的體背上,而雄蟲則背負(fù)著幼卵在水中生活,躲避敵害、尋覓食物,直到幼蟲發(fā)育成熟、破殼而出,一位田鱉父親的使命才算告一段落。
其實,表面看似毫無攻擊性的田鱉,在昆蟲界里卻是兇猛的捕食者,它們經(jīng)常靜靜地潛伏在水底,同時擅于利用不同的材料來偽裝自己,一旦獵物靠近,進(jìn)入自身“射程”范圍內(nèi),便會發(fā)起攻擊,迅速地咬住獵物并向其體內(nèi)注射可怕的消化唾液——這種唾液是一種可以溶解生物組織的酶,而田鱉的食物最終就是那些被溶化、稀釋掉的獵物體液。
對于人類來說,若是被田鱉咬上一口,其痛苦可能是遭到大部分昆蟲傷害后最嚴(yán)重的一種,由于它們的唾液能夠使肌肉液化,因此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甚至?xí)κ芎φ咴斐捎谰眯缘募∪鈸p傷。
然而,如此兇悍的捕食者在面對比自身體型更大的侵略者時,則會上演“裝死”的伎倆,以此全身而退。在覺察到危險臨近時,它們還會從肛門里噴射出一種液體,用來保護(hù)自己,這種液體極其惡心,常令侵略者喪失胃口,棄它而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