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晨鈺
作為中國資深科普寫作者,已轉向傳記寫作多年的葉永烈再度以“科普”的身份亮相時,帶來的消息是:他不會再進行科普寫作了。
6月27日,科普作家葉永烈出現(xiàn)在了央視科普節(jié)目《加油!向未來》第二季節(jié)目發(fā)布會上。上一次以“科普作家”的身份高調(diào)出席公開活動是近4年前,給第六版《十萬個為什么》做簽售活動。
世界上有兩個“寫書的葉永烈”。一個寫科普科幻作品,一個寫傳記文學。很多人一度以為那是兩個同名同姓的葉永烈。孰知,這不過是葉永烈的AB面。
這次作為科學顧問與《加油!向未來》聯(lián)手推出“新十萬個為什么”問題征集活動,對他來說,“盡管從1983年就離開科普創(chuàng)作了,但只要是和《十萬個為什么》有關,我都會參加?!痹诎雮€多世紀的增補修訂中,葉永烈始終是作者列表里“挑大梁”的那一個。
2013年,上海少兒出版社出版了第六版《十萬個為什么》。4500個問題,768位科技工作者參與解答,“葉永烈”的名字赫然在列。這一次他回答了“牛奶里為什么要加入三聚氰胺”等新問題。在700多位作家中,他仍是寫得最多的那一個。
這個“傳統(tǒng)”開始于1961年第一版《十萬個為什么》。
1960年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編輯曹燕芳找到了當時還在北京大學化學系念大三的葉永烈。這個剛滿20歲的大學生不久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碳的一家》。這本書的編輯恰好是曹燕芳。
彼時的曹燕芳正在編輯中國第一版《十萬個為什么·化學冊》??墒茄埖?位上海師范學?;瘜W老師交來的稿子“總有股教科書的味道”。她請葉永烈試著寫了5篇,收到稿件后,她就決定把“重擔壓到一個20歲的小伙子身上”。
最終化學冊175篇文章中有163篇署名“葉永烈”。因為寫得通俗易懂,葉永烈還被拉去寫天文、氣象、農(nóng)業(yè)、生物等分冊。等到1961年6月1日,《十萬個為什么》出版的時候,全書900多個問題他寫的占了300多個。寫完《十萬個為什么》,葉永烈收到了每個問題5塊錢的稿費。因為是個學生,他的稿費比其他作者少了一半。
即便如此,這對葉永烈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那個年代一冊《十萬個為什么·化學冊》的定價是六角五分錢,而他需要稿費來念書和貼補家用。
上大學之前的葉永烈算是個十足的“高富帥”。1940年,他出生于浙江溫州一家富庶家庭,父親當時是溫州銀行的行長,兼醫(yī)院院長。在葉永烈上大學期間,父兄被打成“右派”,他的經(jīng)濟來源也隨之被切斷。除了靠助學金勉強維持學業(yè),他還要想法子賺錢貼補家用。
因為一部《十萬個為什么》,葉永烈“就這樣被卷入了科普界”。從第一版到第六版,半個世紀里“編輯換了一茬又一茬,只有我還在這里”。
第一版《十萬個為什么》很快就引起了轟動,印數(shù)達到550萬冊,被評為“感動共和國”的超級暢銷書。葉永烈也因此“一書成名”。他甚至還把這套書作為提親禮物送給了后來的妻子楊惠芬。如此少年才氣甚得楊家歡喜。
名氣大了,野心也長了。葉永烈不再滿足于寫科普小品,他想寫一本真正的科幻小說。
早在上大二的時候,葉永烈就從中外報刊雜志中搜羅了許多科技新成就匯編成《科學珍聞三百條》。1961年秋天,葉永烈窩在宿舍,戴著眼鏡在此基礎上寫成了《小靈通漫游未來》。這是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他借“小靈通”串聯(lián)起了那些國外的科技發(fā)明和自己的想象。
然而,這本書卻沒能如愿出版。究其原因,葉永烈說:“未來那么好,吃得好,住得好,汽車都是自動駕駛??墒请x現(xiàn)實太遠了?!?/p>
隨后的幾年,一場政治運動席卷全國。葉永烈遭到抄家,所幸的是,他把手稿藏在了岳母床下的紙箱里。岳母謊稱那箱子是她的,《小靈通》才得以保全。
1977年,葉永烈受邀給上海長寧區(qū)的小學生們上一堂科學知識課。課前,孩子們給他定了個課題:展望2000。后來越來越多的人請他去講這個題,正好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沙孝惠約他寫一本科學幻想小說,題目是《在國慶五十周年的時候》。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大家都很好奇“2000年”是什么樣子。葉永烈由此想到了那本塵封已久的《小靈通》。
當他把書稿送到出版社的時候,稿紙已經(jīng)在16年的等待中發(fā)黃。即便如此,這本寫于60年代的科幻小說對“未來”有著最新潮的想象,更被視為對現(xiàn)代社會的“預言”。
書中提到了不少高科技,如今都已是尋?!澳芸吹饺说陌雽w電視電話機”其實就是后來的可視電話;“郵票大小,沒有指針、齒輪和發(fā)條,時間顯示在一塊電視熒光屏的手表”正如現(xiàn)在的智能手表;而未來人們用以代步的“自動駕駛汽車”正是目前最前沿的無人駕駛技術……《南方周末》甚至曾經(jīng)用一整版來考證寫于60年代的《小靈通》中有哪些發(fā)明已經(jīng)實現(xiàn)。因此也有人把它稱為“未來世界的‘清明上河圖”。
1978年,這本不足7萬字的書終于出版,首版即印了150萬冊,加上連環(huán)畫版本,總印數(shù)達到了300萬冊,一度創(chuàng)造了中國科幻小說的“吉尼斯”紀錄。對于很多80、90年代的孩子來說,“小靈通”就是人生第一個偶像,而葉永烈則是“小靈通爸爸”。
《小靈通》走紅之后,葉永烈迷上了科幻寫作。他每年要出版4-5部科幻新著,發(fā)表近200萬字。但這條路走得并不順利。
當時的人們認為只有把相關科學原理寫出來的科幻小說才算是“硬科幻”,而葉永烈寫的《小靈通》充滿天馬行空的想象,是“偽科學”。1979年他寫了科幻小說《世界最高峰的奇跡》,書里提到在世界最高峰上發(fā)現(xiàn)了一顆軟的恐龍蛋,有生命跡象。這被認為是“偽科學的標榜”。另一本“軟科幻”小說《黑影》因為塑造了一個獨自在山中搞了幾十年科研的科學家也遭到了批評,這些洶洶而來的批判迫使他在科幻界徹底“掛靴”,轉向了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的傳記文學。
當制片人王雪純敲開葉永烈位于上海徐匯區(qū)住所的大門時,他已經(jīng)三十多年沒有寫科普科幻作品。不過他還是很痛快地答應“重操舊業(yè)”。對于這個中國最早的科普科幻作家而言,這是一次新的嘗試。
曾有人公開批評葉永烈的小說“精彩不足,低估假想敵的智商,只能騙小孩子。不過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看007長大的,恐怕也不好騙”。對于葉永烈來說,之前的科普科幻文章大多扁平,而現(xiàn)在的孩子見識廣,需要更立體的表達,電視就是一種很好的形式。
“現(xiàn)在科普最重要的是引起孩子對科學的興趣,”葉永烈這樣說。同樣一個水中的燃燒實驗,用文字寫出來是無趣的,但是電視表現(xiàn)則很不一樣。聲、光、色的融合使這個實驗變得動感而且極具視覺沖擊力,一下子就把人吸引過來了?!翱破展?jié)目其實已經(jīng)成了一個臺階,把孩子引導向科學的殿堂。至于他們能在里面學到什么,那就得看每個人自己?!?/p>
有的人看節(jié)目是圖一時熱鬧,有的人卻會被觸發(fā)思考。葉永烈認為,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這種“啟發(fā)性”始終應該存在于科普工作中。
他還與節(jié)目聯(lián)手推出了“新十萬個為什么”問題征集活動,為的就是鼓勵孩子們多問“為什么”?!爸灰銌柫恕疄槭裁?,就說明你還在思考。要把每一個問號拉直變成驚嘆號!”
借著這次葉永烈“重操舊業(yè)”參加科普節(jié)目,許多讀者按捺不住。在發(fā)布會現(xiàn)場,時不時有人在葉永烈經(jīng)過的時候叫上一聲“小靈通爸爸”,還期待著問:“您還會寫科普科幻作品嗎?”
“我想我不會再寫了?!比~永烈回答得很篤定,“我在另一個軌道上運行很久了。”
事實上,自從上世紀80年代從科幻文學界“逃亡”后,他就完全告別了這個領域,而對現(xiàn)下中國科幻小說雙子星劉慈欣和王晉康他也不甚了解。對葉永烈來說,當他完成今年8月在上海書展的《葉永烈科普全集》首發(fā)之后,他的科普科幻生涯也算是真正畫上了句號。
(梁浩然薦自《看天下》)
責編:Ester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