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乃萬物之精靈。有人才有思想,有人才有世界。
人之可貴,貴在有心。故南宋著名哲學(xué)家陸九淵先生有云:“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明代哲學(xué)家王陽明先生認為萬事萬物存于一心。當(dāng)萬事萬物不為人所知曉的時候皆處于默然狀態(tài)存在著。因此,人們?nèi)糇⒅貎?nèi)省其心,必有收獲。
有人說,心就是心臟,因為心臟一旦停止工作,人的思想也就停止了;也有人說,心就是大腦,大腦可以思想;還有人說,心是思想,是觀念,所以說心好思想就好。這些說法有點像盲人摸象,似是而非。把心看成是人體的一種組織、一個器官、一種產(chǎn)物?是也,非也。身體乃是心之載體,如果沒有身體,心就無從種植生長。但是如果無心,再高大帥氣的身材也是虛枉徒有。人們常戲說某某人是“花瓶子”“衣架子”,正是此意。
我以為,心是人性的總是。心在人在吾在。心乃人之本體。簡要說,人之為人,無非一心焉!天下之大,無論膚色、民族、文化、習(xí)俗,蕓蕓眾生,不外乎一心。評價識別一個人,林林總總,千差萬別,有聰明與愚昧、貧窮與富有、誠實與狡猾、高貴與卑下的區(qū)分,但最重要的是看他或她的心。俗說的“心誠則靈”“心有靈犀”“人面獸心”“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獨出心裁”“鬼迷心竅”“冰心一片”“哀莫大于心死”“心在哪里,風(fēng)景就在哪里”等等都是對于不同人心的種種描述。
形象地說,人心可以比喻為一個可以容納萬事萬物的容器。至于容器的質(zhì)地、容量和內(nèi)涵,其質(zhì)地或堅強或脆弱,其容量或?qū)拸V或狹窄,其內(nèi)涵或豐富或貧瘠,全憑主體的精心選擇構(gòu)建,長期苦心磨礪。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容乃大;道不同不相為謀。用現(xiàn)時一句通俗的話說,世上比海更寬廣的是藍天,比藍天更寬廣的是人心。
孟子主張性善論。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在《公孫丑上》中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之心……今人乍見儒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边M而,他指出人之心有“四端”,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指出人只要充分地發(fā)展“四端”就可以成長為孔子所倡導(dǎo)的具有仁、義、禮、智“四德”的人??梢姡瑸槿酥贾?、良能均是發(fā)端于人性,加上后天修持發(fā)展的結(jié)果。
北宋程顥創(chuàng)立“心學(xué)”,由陸九淵和王陽明完成,史稱“陸王心學(xué)”。陸九淵說,心即理。認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心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往今來,概莫能外。他認為天下的萬事萬物都不過是人心的顯現(xiàn),一切都在人心。
陽明先生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據(jù)史記,陽明先生一日與友人同游南鎮(zhèn)。一友人指山中的花樹請教先生,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亦何相關(guān)?”先生答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标柮飨壬男膶W(xué)有四訣,曰:“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p>
我理解,陽明先生稱為“寂”的乃是一種存在的狀態(tài),可以說是一種沒有顯現(xiàn)出來的或者隱性的存在狀態(tài)。它不會是“無”?!巴瑲w于寂”則表示二者不是不存在而是同處于一種默然存在著的狀態(tài)。如同處于黑暗里的世上萬物,其存在是必然無疑的,只是不為人的視覺所感知,但是當(dāng)處于光照之下時,黑暗里的萬物必然顯現(xiàn)出來為我們所見到。故有詩云,一唱雄雞天下白。只有在陽光下一切才會現(xiàn)出原形來。
北宋程頤創(chuàng)立“理學(xué)”,由南宋朱熹完成,史稱“程朱理學(xué)”。認為,世上萬事萬物之所以能存在,其中必然有一個“理”。之所謂,事出有因,物成有理。朱熹說:“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庇终f:“做出那事,便是這里有那理?!保ā吨熳诱Z類》)而通過“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便可以“致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
細細琢磨,由孟子而“陸王心學(xué)”“程朱理學(xué)”可得一揆:天性物性人性,性乃自在;天理物理人理,理由性生。性即理理即性,性理同一;天地有心無言,萬事全在人心。
具體而論,天下萬事由人而始,從心而始。有人心,則有人性,有人性則有人理。天理人心。理即性是,性則心是。心、性、理相通相聯(lián)。無所謂先后、依存、因果。有心自然有理,有理必然有心。理由何立,人性所在,心之使然。故,我以為,“陸王心學(xué)”“程朱理學(xué)”,其實一學(xué)。講“心”即是講“理”,講“理”即是講“心”。溯源而上,二者均源自孟子“性”說,具體而言,無非研究闡釋的進路不同,殊途同歸,實為一體,稱之為“心學(xué)”“性學(xué)”“理學(xué)”或“心性學(xué)”“理性學(xué)”“心理學(xué)”或“心性理學(xué)”等均未嘗不可。
心為本體。人在世界在。萬事由人起,萬物在人心。有人方有道。人心即道心。無心則無道,有心可以解惑天下??梢哉f,心在,道在,世界在。道理、道理,需要“道”、需要“理”,可見它們都存在于言語心靈之中。無人類何有文化、文明、歷史。人之一心,原是道之心,理之心,性之心。難怪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捧著一顆心來,莫帶半根草去。是謂矣!
有心爾后動。物為人用,事在人為。因物生事,物實為事。心動而意生,意生而行動,種瓜得瓜,種稻得稻,天下事莫不如此。平日里心如止水,似深山中古塘,風(fēng)平浪靜,倏然風(fēng)聲乍起,濁浪滔天。
是此,我以為,人之為人,養(yǎng)“心”事體最大。只有養(yǎng)成和堅守一顆仁愛之心方才是第一位的。若要養(yǎng)心,重在養(yǎng)氣。做人要有氣節(jié),有人格尊嚴。孟子提出個人道德修養(yǎng)要養(yǎng)成“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則為面對任何艱難困苦一往無前無所畏懼的勇氣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譬如,文天祥以孱弱之軀被囚于敵獄,以浩然正氣抵御監(jiān)牢里的“水氣”“土氣”“日氣”“火氣”“米氣”“人氣”“穢氣”等諸種惡氣的浸蝕,不卑躬屈膝,正氣凜然,寫下千古絕唱“正氣歌”,其曰:“余囚北庭……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yǎng)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yǎng)何哉?孟子曰:‘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陶淵明寧愿貧窮致死也“不為五斗米折腰”而喪失人格尊嚴。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我思,是心動;我不思,心乃在,道依舊。天下事,以心正為本,以治心為先。養(yǎng)心先要正心。不為功名所動,不為利祿所累,不為情色所困,心安理得。心如靜水,止于至真至善至美。其次,要勤于修心。修得博大仁愛之心,修得浩然正義之心,修得忘我堅強之心。執(zhí)兩持中,舉止有度。三是要有恒心。堅守信念,堅持真理,一以貫之。心向著大海,納百川之水容天下之事浩浩蕩蕩;心靈自由,展翅藍天,飛向心向往之的地方。
為此,我想我們教育的第一要務(wù),應(yīng)該是教會學(xué)生如何養(yǎng)心?!墩撜Z》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作者簡介:周德義,哲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湖南省教育科學(xué)院博士后指導(dǎo)教授,湖南省教師教育學(xué)會會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