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從容
摘 要:浙江省新高考方案規(guī)定,選考科目及英語學科學生均有兩次考試的機會,如何進行第二次選考的有效復習,是本輪新高考改革中學科教學遇到的新問題。通過學生自查建立診斷性的學習檔案、教師的引導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償學習兩大方面的調(diào)整,建構符合浙江省新高考背景下第二次選考復習的范式。
關鍵詞:二考復習;學習檔案;補償學習
一、問題的提出
新高考改革突出“選擇”,學生依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及學習能力,在理、化、生、政、史、地和技術7門科目中,自主選擇3門高考科目及考試時間;選考科目及英語均有兩次考試的機會,學生根據(jù)自己考試的發(fā)揮情況,選擇考試的次數(shù)。選考科目兩次考試時間為10月中旬、4月上旬,考后約20天成績揭曉。
對2014級學生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90%的學生選擇高三的10月第一次參加選考,成績揭曉后其中有92%要求參加4月份的第二次的選考(以下簡稱“二考”)。參加“二考”的學生比例之高,有違初衷,學校必須組織“二考”復習。
“二考”復習,師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問題焦點:教師認為,一是第一次選考之前教學計劃已經(jīng)全部完成,“二考”復習時,教師已無內(nèi)容可教;二是參差不齊的學情與整齊劃一的班級授課之間存在著巨大矛盾。學生認為,一是成績公布前約20天,不能確定是否參加“二考”,這段時間的學習效率差;二是老師從頭開始復習,大部分的內(nèi)容都已經(jīng)掌握,缺少了學習的新鮮感,覺得枯燥無味沒新意,不僅復習效率低下,還會挫傷學習積極性。
二、診斷性的學習檔案
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學習內(nèi)容是學生自主選擇的,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岸肌睆土曋卦诓槁┭a缺,準確提取“遺漏點”是精準“補缺”的前提。學生自主提取的“遺漏點”就是本階段的學習內(nèi)容。學生先完成教師編制的覆蓋全部考點的練習卷,然后根據(jù)錯題,從“知識內(nèi)容”“解題過程”兩個維度分析誤答原因,定位自己的學科的“遺漏點”,建立學科學習檔案(見圖1),為后階段復習確定明確的學習內(nèi)容。本環(huán)節(jié)在分數(shù)公布前完成,具體的做法如下。
(一)“題海”掃描 診斷知識內(nèi)容的盲點
選考試題是依據(jù)《省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暨高考選考科目考試標準》 (簡稱《標準》)的要求命制的,試題考查的就是《標準》中的“知識內(nèi)容”。學生通過完成教師分模塊覆蓋全部“知識內(nèi)容”的練習卷后,根據(jù)自己錯誤的試題,確定自己“知識內(nèi)容”的盲點,為后階段精準“補缺”提供學習起點與重點。
本環(huán)節(jié),對部分成績較差的學生,最大的難點是試題與“知識內(nèi)容”的關聯(lián),故教師首先指導學生解構試題,將試題與考核“知識內(nèi)容”相關聯(lián)。解構試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定位“知識內(nèi)容”的遺漏點,還可以深層次分析試題的命題立意,使學生解題思路更清晰,能快速、準確地鎖定試題考查的相關知識內(nèi)容,答題更規(guī)范。解構試題,選擇題應該細致到選項,非選擇題務必分析到每一個空甚至一個關鍵的表達敘述等。通過教師解構例題的示范(以例1為例)、學生的相互討論等方法逐漸提高學生解構試題的能力。
例1 (2016年4月浙江卷第27題)蒲公英為一年生植物,每個成熟植株能產(chǎn)生許多種子。自然狀況下,其種子隨風飄落到某草地上萌發(fā)生長,形成一個新的種群。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蒲公英的種群數(shù)量呈非周期波動
B.蒲公英在第一個生長期呈集群分布
C.該種群的存活曲線符合對角線形特征
D.動物取食蒲公英不能將蒲公英的種群密度壓制在低水平
本題考查的“知識內(nèi)容”是關于種群的:概念和特征、分布型和存活曲線、增長方式、數(shù)量的波動及調(diào)節(jié)。
學生通過完成“知識內(nèi)容”全覆蓋練習卷,逐一模塊、逐一章節(jié)進行地毯式地自查,將錯題與相關的“知識內(nèi)容”關聯(lián),精準定位自己“知識內(nèi)容”的盲點,分析記錄,建立自己的學科檔案,為后階段精準復習做準備。
(二)分析誤答原因 厘清解題過程的結點
學生的誤答除了“知識內(nèi)容”的盲點外,解題過程不當也是造成學生誤答的另一重要原因?!稑藴省返摹澳芰己艘蟆庇校韩@取與處理信息能力、理解與表達能力。解題過程可分為讀題、想題、寫題三個環(huán)節(jié),將“能力考核要求”與解題過程關聯(lián),則“獲取信息”即為讀題、“處理與理解信息” 即為想題、“表達”即為寫題,與之對應的誤答歸因為:讀錯、想錯、寫錯。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告訴學生“三錯”的區(qū)分依據(jù),“讀錯”有:其一,閱讀習慣不良,無法抓住關鍵詞和提取關鍵的信息;其二,心理問題,部分學生在考試進行到最后階段,由于缺乏耐心或心理恐慌導致閱讀速度減慢,進而無法提取試題的有效信息?!跋脲e”有:其一,基本概念的記憶或理解錯誤,如學生對“種群的數(shù)量波動”的概念理解錯誤,誤以為種群數(shù)量在任何時候都會出現(xiàn)波動;其二,提取的信息無法與相關的知識內(nèi)容關聯(lián),不能鎖定思維方向。其三,運用知識分析錯誤?!皩戝e”主要在實驗題與遺傳圖解中出現(xiàn)的頻度高,其一,表述缺乏條理,實驗題的步驟沒有分列出幾點,遺傳圖解書寫不規(guī)范;其二,語體表達不正確,沒有將因變量轉化為可檢測指標,如在實驗題中只說明“光合速率高低”,沒有指出“單位時間氧氣的產(chǎn)生量(或二氧化碳消耗量、有機物積累量)”;其三,生物學專業(yè)術語書寫錯誤,如“生長素”誤寫成“生長激素”,語言表達中缺乏主語、別字、計算錯誤等。以例2為例,教師帶領學生定位誤答的歸因(教師課前已與此答案的學生進行了深度的溝通)。
教師呈現(xiàn)學生的答案(見圖2),與學生共同分析,引導學生分析誤答的原因。
例2 葉片的蒸騰速率可反映氣孔的開放程度。為驗證脫落酸能使氣孔關閉的作用,某小組設計了如下實驗。
材料:小麥。試劑:脫落酸溶液(100mg/L)、蒸餾水。
用具:電子天平、燒杯、移液管、剪刀、鑷子、光源等。
步驟:①選取苗齡約10天的小麥,取第1葉為材料,剪取長10cm切段60段;endprint
②取相同的燒杯2個,均加入脫落酸溶液10mL,插入葉片切段15段;
③用電子天平稱出每個燒杯的總質量,并記錄;
④將燒杯置于光強度3000lx的光源下;
⑤2小時后,稱量并記錄。
(1)請完善用于記錄和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的表格(表1),并補充對照組的實驗處理。
【參考答案】
(1)①差值(m1- m2)/g [差值或(m1- m2)1分,單位1分]
②平均值/g(平均值1分,單位1分) ③蒸餾水10mL,插入葉片切段15段(1分)④蒸餾水10mL(1分)
(2)有無脫落酸(1分)
(3)抗旱(1分)
誤答歸因定位:
(1)①缺單位“/g”,沒有注意表格中第1、2次稱量時含 “/g”——“看錯”。②表格中首列、首行為因變量與自變量,應該為名詞;也應與①一致含“/g”——“看錯”。③學生誤以為是定量實驗,所以設置了一組介于脫落酸與蒸餾水之間濃度的脫落酸溶液5mL+蒸餾水5mL——“想錯”;忘記了題干中葉片切斷只有60段,沒有綜合考慮——“想錯”,③、④兩空的書寫不規(guī)范,讓閱卷者看不懂——“寫錯”。
(2)不知道自變量的表述為“有無××”或“××濃度梯度”——“寫錯”。
(3)無法將氣孔關閉與植物抗旱能力相關聯(lián)——“想錯”。
誤答歸因定位時,有些表面相同的錯誤答案其歸因不盡相同,需要教師與學生的深度溝通,才能了解學生錯誤背后的思維軌跡,才能明確誤答歸因。
三、針對性的補償學習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說:“科學是格物致知的一種路徑,其基本特點是以實證為判別尺度,以邏輯做辯論的武器,以懷疑作審視的出發(fā)點?!痹?“二考”復習中,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得信息、尋找證據(jù)、檢驗假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yǎng)成理性思維習慣,形成正確的科學觀,發(fā)展終身學習的能力。學生根據(jù)學習檔案的“缺漏點”,通過“獨立思考→互問答疑→老師解答疑點”的流程來進行查漏補缺。在課堂上對關鍵問題的思考和討論中務必放慢節(jié)奏,容得學生體驗思辨和審視。以例1解析的教學過程為例詳述如下。
(一)自主閱讀教材 獨立思考
近年我省高考題在教材中都能找到依據(jù),合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隱性知識,是“二考”復習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首先挖掘核心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架構核心概念的知識體系;其次要挖掘教材插圖,分析隱性知識。當遇到錯題時再回歸教材,學生會發(fā)現(xiàn)原本熟悉的教材有更多的內(nèi)容可挖掘,學生的思考也必將推動他們對相關知識體系更為嫻熟的駕馭,變得比任何時候都熟悉教材?!岸肌睆土?,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遺漏點”有針對性地解讀教材。學生閱讀教材,首先厘清種群的概念和特征、分布型和存活曲線、增長方式、數(shù)量的波動及調(diào)節(jié);其次建構種群的概念及特征、種群各特征、種群的增長方式與數(shù)量波動等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對例1的B、C選項學生可以獨立解決。從學習檔案中統(tǒng)計自己解題過程的短板,綜合分析找出如何彌補的有效對策。
(二)小組合作交流 質疑討論
“二考”復習階段,學生個體間的“缺漏點”差異大,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模式下,這種差異是消極因素,但在小組合作中,是小組得以存在、維持和發(fā)展的前提、根基和動因。以組間同質、組內(nèi)異質、空間和情感“就近”的原則分組,小組中,消除學生的心理顧慮,形成合作文化,是提高學習效能的“第一要務”。
本環(huán)節(jié),要放慢節(jié)奏,容得下學生的質疑思辨。學生質疑的問題:①教材P80中有“捕食也能把種群密度壓制在一個低水平上”與答案D相悖。②不選A項學生只是以為題干的信息中無法獲知“蒲公英的種群數(shù)量呈非周期波動”。質疑討論的結論:“也能”是可能,不是必然,通過大量種子繁殖的植物,捕食無法壓制其超強的繁殖力,無法控制至低水平;種群數(shù)量只有達到K值后才會出現(xiàn)數(shù)量波動,“蒲公英種子飄落到草地上萌發(fā)生長,形成一個新的種群”這段時間未達到K值,所以不可能出現(xiàn)“數(shù)量波動”。
(三)教師擇要精講 拓展思維
通過以上兩個環(huán)節(jié),大部分的問題迎刃而解,留下少量問題要靠教師幫忙。學生沒有提問的地方,也不一定理解到位,仍需教師的點撥與拓展。因此在“二考”復習中教師的精講與拓展就尤為重要,此時學生急于想解決的問題就是教師的講解內(nèi)容?!胺€(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模塊的結構體系是根據(jù)系統(tǒng)的思想構建的,在分析種群的問題時,也應該用系統(tǒng)的思想加以分析,教師要幫助學生解決幾個問題:①在群落演替至頂級群落過程中,種群的特征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頂級群落中,種群的特征是不是一成不變的?②對教材中酵母菌的增長曲線做深度探討:早期培養(yǎng)前幾天為J型,后來若定期更換培養(yǎng)液可以是S型,不更換就是“幾”字型;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種群的增長曲線為什么為S型,不會變?yōu)椤皫住弊中停竣廴绾螌⒎N群增長曲線與群落演替聯(lián)系起來考慮?拓展:一年生和二年生的植物種群,以及蛾蝶類昆蟲等一些種群的增長曲線是離散曲線,而教材中的J型、S型增長曲線是連續(xù)曲線;教材中的J型、S型增長曲線、三種存活曲線都是一個理想的模型,現(xiàn)實不是這樣的。
四、實踐反思
新高考背景下,“二考”復習是學科教學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岸肌睆土暤慕虒W策略,要根據(jù)學生認知能力做到扶放有度。學習小組的建立、“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教師擇要精講”的層層推進,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形成,要通過多種途徑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要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要使課內(nèi)與課外的學習有機結合,才能使“二考”復習真正做到查漏補缺,并對已有知識的拓展以及對自主分析能力的強化與提升。由于學生認知能力的差異,學習內(nèi)容的不同,“二考”復習的教學組織與學時也將是多樣的,應作更廣泛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尚玉昌.普通生態(tài)學[M].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93-272.
[2]葛為民.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暨高考選考科目考試標準 (2014 版)·生物[J].浙江考試,2015(z2):109-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