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河
天分這事兒當然還是存在,在通往出類拔萃的道路上,它折磨著無數(shù)意志堅定的苦行僧,讓他們懷疑,催他們放棄,并把他們的人生限定在一個特定的高度。但問題是,你又不是上帝,在你沒用盡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前,又有什么資格談那百分之一的天分不存在?大多數(shù)人努力的程度,還不足以到拼天分的那一步。
忙里偷閑,今晚看了一場澳網(wǎng)的四分之一決賽:瑞士球員瓦林卡對陣三屆衛(wèi)冕冠軍德約科維奇。其實也沒看全場,開完會無比沮喪地回到房間,瓦德五盤大戰(zhàn)已來到長盤決勝的尾聲,從6:6到9:7,瓦林卡贏球進入四強。比賽結束時,忍不住叫了一聲好——很夸張那種,在沒別人的房間,自顧自握了下拳頭。我不是瓦林卡的鐵桿兒球迷,只覺得他太不容易,在這場球之前,他已經(jīng)連輸?shù)录s科維奇14場了。
曾經(jīng)的瓦林卡保持了應有的風度,他引用法國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話激勵自己:“Ever tried.Ever failed.No matter.Try again.Fail a-gain.Fail better.”他把這句話發(fā)上了Twitter,他把這句話紋在了左臂——如果這是雞湯故事,這句話就是那把雞精。
但和許多電影一樣,眼看谷底之后,還能把谷底坐穿。瓦林卡帶著這只明晃晃的文身手臂,又打了一年球,那個“但是”還沒有來:半年之后的美網(wǎng),瓦林卡首進大滿貫半決賽,又是德約科維奇,又是五盤大戰(zhàn),又輸了。又過了兩個月的年終總決賽半決賽,瓦林卡再輸?shù)录s科維奇,把連敗的次數(shù)寫到了14次。
三十多次失敗后,瓦林卡終于贏來了一場勝利,而且是在大滿貫四分之一決賽的賽場上。這其中的艱辛過程都不必提,說再多,也只有瓦林卡自己才能明白。結果從來都是重要的,堅持的目的就是無論如何也要贏一次:這一場勝利,讓三十多次失敗后的“Try Again”變成了“Finally Win”,它不只是把悲劇寫成了正劇,也是把同情變成了尊敬。
“勤勉有余,天資有限,精神可嘉,下次再來”,是寫給瓦林卡這樣“土豆”球員年復一年的年終評語。我難免帶入其中地想: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也是痛苦的根源,說到底,人生所有真正的生氣與失望,都是對自己的——不想清楚這點,活不明白;可想清楚這點,就能活得明白了?也許,人生唯一的樂趣和喜悅,就是——不信命。
一句假如生活辜負了你,你不能辜負你自己。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瓦林卡還只入圍四強。
發(fā)布的時候,他已經(jīng)順利擊敗伯蒂奇,人生第一次進入大滿貫決賽。
摘自百度百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