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推動互聯互通加強產能合作,共同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是互聯互通的根基,所以要做好民意基礎,促進文化、青年、婦女等交流,擴大旅游的規(guī)模,充分發(fā)揮政黨、議會交往的橋梁作用。一方面,旅游是人與人之間,不同文化之間重要的交流方式。通過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旅游,可以更好地加強民心相通,加強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人文交流,增強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經濟合作,促進雙方的經濟發(fā)展。另一方面,隨著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交流增強,又會反過來推動中國與東盟之間人文交流,進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近年來,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建設進程加快,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旅游服務貿易也得到迅速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 東盟 旅游與貿易互動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指中國與東盟各國的海上合作,但它是在東盟的條件下提出的,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升級版的亮點是海上合作,比如,“海上絲綢之路”很可能實現與東盟的對接。中國的戰(zhàn)略目標是與東盟建立更為緊密的命運共同體。為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更加注重民心相通這一根基。注重國家與國家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充分發(fā)展國際旅游業(yè),進而推動國際貿易合作。隨著國際貿易合作的不斷加強,國與國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的交流不斷增多,又會反過來促進國際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東南亞地區(qū)是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基于中國與東盟旅游發(fā)展的基礎及中國—東盟進出口貿易的合作存在雄厚的現實基礎,認為中國—東盟旅游合作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有效路徑。
一、中國-東盟旅游推動貿易
國際旅游是指跨越國界的旅游活動。包括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前者指外國居民到本國的旅游活動,后者指本國居民到他國的旅游活動。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稱通商,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一般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組成,由此而引起人員和資金的國際流動,因此也可稱之為進出口貿易。國際旅游與國際貿易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國際旅游可以推動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可以促進國際旅游。早在前期已有相關文論證了這一關系。2000年,Kulen-dran和Wilson以澳大利亞為例,采用協整分析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方法,分析了與美、英、日、新西蘭四國之間的旅游與貿易的關系,為國際旅游與國際貿易之間的互動機制提供了事實證據[1];2001年澳大利亞學者Jordan Shan和Wilson以中國為例,發(fā)現與眾多伙伴國在入境旅游與進出口貿易之間存在著雙向因果關系[2];2003年Satheesh和Russell 以美國堪薩斯州為例,分析了國際旅游對農產品貿易的促進作用,并認為國際旅游可促進跨國貿易的發(fā)展[3];此后,Khalid和Al-Qudair分析了伊斯蘭國家旅游與貿易互動,發(fā)現不同國家之間的關系較為復雜,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4]。我國旅游與貿易互動關系的研究起步較晚,2008年孫根年提出了旅游與貿易是相互聯系的,并依據對24個伙伴國數據的統計,分析了入境客流量與進出口貿易市場占有率的關系[5];更多的實例證明了國際旅游與國際貿易之間的互動關系。
(一)中國旅游業(yè)發(fā)展概況
改革開放后我國旅游業(yè)快速發(fā)展,總收入從1978年的23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5,7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2.62%。我國國際旅游在發(fā)揮民間文化交流功能、促進服務貿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全面融入世界旅游發(fā)展的新格局。我國在國際旅游業(yè)發(fā)展事務中的影響力逐步上升,在世界旅游發(fā)展新格局中的地位進一步增強,世界旅游大國地位更加突出,建設世界旅游強國的基礎進一步加強。
中國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悠久(尤其是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聯系,特別是明代的鄭和下西洋,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濃厚的文化底蘊及憑借地域優(yōu)勢(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均水陸相接,一些東盟國家如老撾、越南、緬甸與中國接壤)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吸引著東盟各國人民前來中國觀光旅游。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和泰國由于空間距離近,與中國東部沿海地區(qū)相望,是我國對外開放重要的旅游與貿易伙伴。
(二)中國-東盟旅游推動國際貿易
中國是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國和旅游客源國,而東盟各國憑借本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原始森林半島和海島的自然景觀及獨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異域民俗風情吸引了世界各國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而中國與東盟之間自古以來就有密切聯系,使得東盟各國社會文化中都還保留著許多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眾多的中國文化的遺跡。同時,中國西南地區(qū)的云南、廣西等省區(qū)與東南亞各國水陸相連,許多民族跨境而居、和睦相處,語言相通、民俗相近,社會文化相互融匯,形成較強的社會文化紐帶[6]?!笆晃濉逼陂g,我國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快速發(fā)展。2010年我國旅游外匯收入458.14億美元,比2005年增加165.18億美元;入境旅游人數1.34億人次,比2005年增加1,347萬人次;入境過夜旅游者人數5,566.45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885.55萬人次。2010年我國出境旅游人數為5,738.65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2,636萬人次。2006年到2009年,我國入境過夜旅游人數、旅游外匯收入先后進入世界前5位,出境旅游人數穩(wěn)居亞洲最大的客源國地位;2010年,我國躍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國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費國。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互相開放為對方的旅游目的地,以促進相互之間的國際旅游交流和發(fā)展。據統計,僅1995年到2000年的5年間,東盟接待國際游客人數從2917.3萬人次增加到3823.7萬人次,其中東盟接待中國旅游者人數從87.2萬人次增加到233.3萬人次,年均增長率達到17.3%,東盟接待中國游客人數占比重從3%上漲至6.1%。而中國接待國際旅游者人數從2003.4萬人次增加到3122.9萬人次,中國接待東盟各國的旅游者人數從107.8萬人次增加到178.9萬人次,年均增長率達到10.7%,接待東盟旅游者所占比重由5.4%上漲至5.7%。由此可以看出,隨著中國-東盟國際旅游不斷發(fā)展,呈上升趨勢,中國與東盟各國間互動游客人數不斷增加,中國的旅游外匯收入也在不斷增加。進一步說明了中國與東盟旅游推動雙方貿易發(fā)展。endprint
二、中國-東盟貿易促進旅游
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定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這標志著中國-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qū)的進程正式啟動。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正式建成,2013年是中國與東盟宣布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10周年,被國際社會稱為“黃金十年”,2013年9月3日,李克強總理在廣西南寧舉行的第十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及商務與投資峰會上提出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升級版,開創(chuàng)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未來“鉆石十年”,進一步加強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合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三條路線:西線:中國沿海港口—南?!R六甲海峽和印度洋—歐洲;東線:中國沿海港口—朝鮮半島—北美、拉美—歐洲、北美大陸東海岸;南線:中國沿海港口—南?!獤|南亞—南太平洋國家。可以看出三條路線中有兩條經過東南亞。從而,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經濟合作交流得到不斷加強,國際貿易活動逐漸增多,商務活動交易頻繁(如大型國際活動的舉辦),各國出境限制將逐步減弱,免簽和部分免簽逐步推廣,為中國與東盟間的雙邊旅游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了國際旅游活動。
三、對策與建議
為了更好的推進民心相通這一根基,增強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人文交流,同時也為了加快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升級版,提升中國-東盟之間的經濟合作與交流,提升雙方的進出口貿易水平,推行中國-東盟旅游合作是可行的、有效的、重要的。
(一)推行多樣化旅游形式,提升旅游服務質量
《中國出境旅游發(fā)展年度報告2014》指出,2013年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市場與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費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出境旅游規(guī)模9819萬人次,同比增長18.0%。出境旅游消費1287億美元,同比提升26.8%。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經濟交流合作帶來的簽證放寬等相關政策,為東盟各國來中國旅游營造了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為了進一步方便東盟各國的游客來中國旅游,推行多樣化的旅游形式是必要的,比如,在線旅游、移動旅游、半自由行旅游等形式多樣化。隨著在線旅游、移動旅游等逐漸興起,旅游者對旅游服務品質的追求不斷提升。提高旅游服務質量要對旅游業(yè)標準化、規(guī)范化。打造良好的旅游形象,減少傳統旅游服務業(yè)中的多鏈條形式,明確旅游服務中的責任分配。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旅游服務人員自身的素質,對從事旅游服務人員制定一個統一的服務標準,對其集中培訓加強旅游方面的相關知識,提升其自身的道德素質,這不僅可以營造當地的旅游形象,同時也為中國營造了良好的形象。政府在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政府要加強監(jiān)管機制,對盲目開發(fā)、缺乏規(guī)劃的現象加以制止。政府要制定相應的政策進行統一規(guī)劃,保護自然資源,同時,政府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同時,為了更好的推動貿易發(fā)展,可以擴大旅游規(guī)模,開發(fā)當地特色的產品,加大宣傳力度,使更多產品向著品牌化的方向發(fā)展。努力挖掘當地特色的民俗風情,宗教文化,開展生態(tài)旅游。提高由國際旅游帶來的國際貿易收入。
(二)借鑒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國際旅游
加強頂層設計,強化統籌協調。任何實踐活動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并積極規(guī)范運行機制。為此,在中國與東盟旅游合作的問題上,區(qū)域內各國或地區(qū)政府應發(fā)揮主導作用,本著實事求是與平等互利的原則,切入實際,設計出行之有效的合作框架[7]?!昂I辖z綢之路”的三條路線有兩條經過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發(fā)有利于建設海洋強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加強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經濟合作的同時也促進了雙方的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更有利于中國-東盟建立旅游合作。應抓住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機遇,拉緊海洋旅游合作利益紐帶,建立島嶼地區(qū)國際海洋旅游項目合作機制,打造守望相助、同舟同濟的島嶼命運共同體[8]。加強以海洋旅游為重點的雙邊和多邊合作,打造南海絲路旅游圈。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條件下,解決南海問題。習近平曾表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歡迎大家共同使用海絲基金”解決南海爭端問題。在加強中國-東盟海洋旅游合作基礎上,進一步與東盟國家開展文化、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yè)的雙邊和多邊合作。促進投資便利化,加快電子商務的推行。如文萊已承諾在電信,旅游,航空領域放開。印度尼西亞也承諾在旅游,餐飲等領域開放。
參考文獻
[1]Kulendran N,Wilson K.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travel[J].Applied Economics,2000,32(8):1001-1009.
[2]Jordan Shan,Wilson K.Causality between trade and tourism: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1,8(4):279-283.
[3]Satheesh Aradhyula,Russell Tronstad.Does tourism remote crossborder trad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altural Economics,2003,85(3):569-579.
[4]Khalid H A,Al-Qudair.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ome islamic countries[J].Economic Studies,2005,5(10):45-56.
[5]孫根年.大國優(yōu)勢與中國旅游業(yè)的高速持續(xù)增長[J].旅游學刊,2008.23(4):29-34.
[6]羅明義.旅游服務貿易: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建設的先導[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36(1):121-126.
[7]~[8]鄧穎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背景下中國—東盟旅游合作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5.12(246):40-45.
作者簡介:田芮凡(1996-),女,漢族,山東菏澤市人,經濟學碩士,單位:廣西大學中國—東盟區(qū)域發(fā)展專業(yè),研究方向:區(qū)域經濟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