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赫
【摘 要】在《記憶的永恒》的畫面中表現(xiàn)出一種矛盾沖突,這是畫家潛意識愿望與現(xiàn)實要求相沖突的表現(xiàn)。通過分析油畫中的象征物:軟表、螞蟻和怪物,聯(lián)系畫家的童年,探尋出畫家潛意識中隱含的兩種愿望:死亡欲望和生命渴望。從而揭示出油畫標題的含義:“記憶”是原初經(jīng)驗的痕跡;“永恒”是原初經(jīng)驗的重復體驗。
【關鍵詞】象征物;潛意識愿望;死本能;生本能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148-02
薩爾瓦多·達利,是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他的代表作《記憶的永恒》通過運用一種非邏輯形式,將怪異的夢境般的形象展現(xiàn)出來,從而表達一種深深的潛意識愿望。在這幅畫中表現(xiàn)了一種強烈的矛盾沖突,明媚的陽光與荒涼的土地,焦慮的螞蟻與孤冷的巖石,干枯的樹枝與掙扎的軟體,軟化的鐘面與堅硬的鐘表,睫毛和皺紋,一方面是死一般壓抑的氛圍,一方面是輕快的夢境般的自由,構成了畫面中兩種力量的對比沖突。在這些顯現(xiàn)的、無邏輯的象征物之下,暗含著深深的意蘊。下面通過對這幅畫中典型的象征物進行分析,聯(lián)系達利的童年記憶,從而對達利的潛意識愿望做進一步的探尋。
一、軟表:對柔軟的鐘愛
在這幅畫中,三處軟表都給人以癱軟、無力的感受。這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鐘表的形象。為什么把堅硬的時鐘變得柔軟?達利說,“時間是在空間中流動的,時間的本性是它的實體柔韌化和時空的不可分割性。”①“機械從來就是我個人的仇敵;至于鐘表,它們注定要消亡或根本不存在?!雹趶闹锌梢钥闯?,一方面,這種柔軟的藝術化來源于達利對時間這一連續(xù)性的體現(xiàn),仿佛流水潺潺流動。另一方面,達利憎恨時間機械地流逝,融化鐘表的金屬外殼,將其軟化至消失,正是達利希望時間意識的消滅,對時間所帶來的機械性的反抗。
生活中,他對柔軟情有獨鐘,“當卡芒貝爾奶酪正開始流淌并自然地具有了我著名的軟表的形式時,我非常喜歡它”。對柔軟物質的鐘愛,甚至可追溯到達利對童年的早期記憶中。達利描述自己在母親肚子內的記憶“子宮內的天堂有著地獄火焰的色彩,紅、橙、黃、淡藍。它是柔軟的、靜止的、熱的、對稱的、雙重的、粘糊糊的。在這時,全部快樂、全部美景盡收眼簾?!雹圻@是最初體驗柔軟時的感受。但是,這種快樂的體驗不是永恒的,在出生的一瞬間,便留下了生之創(chuàng)傷。達利認為,“死的欲望,經(jīng)常表現(xiàn)在要回歸我們來的地方的急切沖動中。自殺者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不懂得征服生之創(chuàng)傷的人。同樣,那喊著“媽啊”死在戰(zhàn)場上的人,那時正從反面表達了再生和重返被逐出天堂的欲望?!雹苓@種重返母體的欲望,即“死亡的欲望”,是一種復活的愿望,是另一種生命的渴望。
二、螞蟻:欲望的象征
在油畫中,堅硬的紅色鐘表上爬滿了螞蟻,沒有秩序,刺激人躁動而不安的神經(jīng)?!叭藗冊绞巧钊氲胤治鲆粋€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找到童年經(jīng)驗的蹤跡,它們在隱夢來源中起著一定的作用”。⑤在他的童年記憶中可以找到與螞蟻有關的記憶,兒童時看到小孩屁股上的螞蟻令他焦躁不安;達利從堂兄手中接管一只受傷的蝙蝠,蝙蝠被螞蟻所侵蝕,令他感到恐懼。在達利的作品中,忙碌的螞蟻通常是緊張、焦慮和衰老的象征,暗示著他潛意識里的恐懼、無力、不安和性焦慮。
在《夢》中,螞蟻爬在女人的眼睛和嘴上,這正是恐怖與壓抑的掩蓋下的欲望的滿足。在雕塑《空間維納斯》中,維納斯的腹部發(fā)生了錯位,一只雞蛋放置在錯位的下半身的剖面上,象征一個嶄新生命的誕生。與孕育著的生命相對比的是女神皮膚上放大的螞蟻,在這里螞蟻象征出死亡的意義。螞蟻是達利童年時就注意到的符號,他在此后的人生中承載著自己的情緒與欲望。
三、軟體怪物:活脫與掙扎
圖畫中,一個似馬非馬的奇詭的怪物,它的頭上長著深深的皺紋,代表生命衰弱的痕跡,同時又長著長長的睫毛,代表女性的象征,怪物張著嘴,好似痛苦地掙扎,又好似歡脫呻吟。
與軟體怪物相似的還有垂死掙扎的人,常常出現(xiàn)在繪畫作品中,這種相似的背后同樣是來自于潛意識愿望的滿足。“夢不僅可以包括幾種愿望的同時滿足,而且夢的意義或愿望的滿足可以重疊,最后,追溯到童年早期的一種愿望的滿足?!雹尥甑倪_利在死去的哥哥的陰影下生活,家人對哥哥的期待都加在達利身上,所以年幼的達利選擇向別人挑釁,引起周圍人的目光關注和興趣,來贏取自我生命的權利。達利面對的是兩個自己,一個是死去的哥哥,好似活著的又仿佛比自己強,一個是自卑的自己,要宣奪領土為自己的權利進行抗爭,所以那垂死一般的狀態(tài)是對哥哥的一種祭奠,而歡脫的狀態(tài),是自己贏取了生命的權利。在軟體怪物身上,仍舊集中生與死兩種力量的對比沖突,是達利對自我生命的熱切渴望。
四、主題的揭示
(一)“記憶”——原初經(jīng)驗的痕跡
通過以上對象征符號與童年記憶的聯(lián)系和分析,達利所有美好記憶的最初來源是在母體內的感受,沒有生之痛苦,沒有時間概念,那是天堂的所在?!耙磺斜灸芏及鸦謴鸵环N早期的事態(tài)作為他們的目的?!雹摺坝洃浀挠篮恪敝械摹坝洃洝笔亲畛鯖]有痛苦的原始經(jīng)驗的記憶痕跡,同時也是由最初記憶引發(fā)而來的所有生命體驗的美好記憶。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達利對自己生命美好的呼喚,是對鮮活的生命的渴望與幻想,對現(xiàn)實殘酷的反抗。正是由于對生命的渴望,才更想要再次重回母體完成重生的愿望,這就成為了達利的死亡的愿望。所以,這兩種力量的沖突,是達利對生命的認識,有生必有死,復活的愿望是所有人潛意識深處的渴望,達利也同樣為自己勾畫一個夢,感受停留在美好時刻的體驗,以及享受生命永恒的存在。
(二)“永恒”——原初經(jīng)驗的重復體驗
弗洛伊德在《自我與本我》提到在兒童的游戲中,表現(xiàn)一種強迫性的重復,兒童會重復快樂的體驗?!懊恳恍迈r的重復似乎加強了兒童竭力以求的這種控制。兒童并不能使他們的快樂體驗得到足夠經(jīng)常的重復,他們不懈地堅持這種重復的同一性。”⑧達利所表達的永恒正是暗含著這種強迫性的重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本能的特征。就像兒童一樣,一遍又一遍地不厭其煩地央求大人講同一個故事,玩一種玩過的游戲?!帮@然,這種重復,這種同一事物的重新體驗本身就是快樂的一個根源”。⑨達利完全像一個孩子一樣,他的被壓抑的原始經(jīng)驗的記憶痕跡并沒有以一種約束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來,而是希望以一種具有魔力的力量一直重復下去,不斷體驗這種快樂。他將這種幻想寄托在不同的象征物上,以及它們所營造的世界當中。
(三)潛意識愿望——兩種原始力量的混合
“我們生命的核心是由混沌的本我構成的,它與外部世界沒有直接的交往?!雹狻霸诒疚抑?,肌能的各種本能在起作用,它們本身就是兩種原始力量(愛欲與破壞)以各種比例相融合的混合物?!?這兩種原始力量,一種是愛欲的生的本能,一種是破壞的死的本能,這兩種本能唯一驅力就是獲取滿足?!耙活惖谋灸艿哪康氖且龑呄蛩劳觯硪活惐灸?,即性本能,終生奮力的和產(chǎn)生的則是生命的復蘇。”?
生的本能讓生命繼續(xù)延續(xù)下去,更長時間地保存生命本身?!皭塾岩磺杏猩氖挛锞酆显谝黄稹薄?達利在力比多的本能驅使下將有生命的事物匯聚在幻夢中,充滿生命的張力、鮮活與律動。
死的本能是生命回到出發(fā)點的愿望?!耙磺猩哪繕司褪撬劳??!?無機物是活著的有機物最開始的狀態(tài),它力圖通過一切迂回的發(fā)展道路又回到出發(fā)點。生命就在重復這種行為中循環(huán),“地球從一開始就存在著死的本能?!?“歌德認為,死亡是繁衍的直接結果?!?達利呼喊要重新回到母體,表達一種不斷復活自己的愿望,在這種循環(huán)中,體驗生命永恒的快樂。
所以在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種突出的矛盾性,正是這兩種原始力量的沖突在畫家體內不斷抗衡的結果。“在有機體的生命中似乎有一種擺動的節(jié)律。一組本能向前壓,以求盡可能地達到生命的最終目標;另一組本能則在發(fā)展到某一階段就返回到某一點,只是又從某一點走到了一段同樣的路程,從而延長了路程。”?從繪畫作品中表現(xiàn)的兩種原始力量的沖突抗衡中,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視覺的震撼,更是內心深處對生與死兩種力量給人帶來的莫大的感受。
注釋:
①達利.達利談話錄[M].楊志麟譯.山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0.
②達利.達利談話錄[M].楊志麟譯.山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0.
③達利.達利談話錄[M].楊志麟譯.山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5.
④達利.達利談話錄[M].楊志麟譯.山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1.
⑤弗洛伊德.釋夢[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63.
⑥弗洛伊德.釋夢[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102.
⑦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39.
⑧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37.
⑨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38.
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61.
?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62.
?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66.
?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53.
?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61.
?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49.
?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39.
?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43.
參考文獻:
[1]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2]弗洛伊德.釋夢[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3]弗洛伊德.達芬奇的童年回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5][6]達利.達利談話錄[M].楊志麟譯.山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7]魏欣.達利油畫中的時間與欲望——對“記憶的永恒”的一種解讀[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