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惠
包括陰道炎、外陰炎、宮頸炎、盆腔炎在內的各種婦科炎癥,是困擾廣大女性的常見病。女性外陰部位皮膚非常嬌嫩;皮膚汗腺豐富、隱蔽不暴露;生殖器、腹腔與外界相通,病菌可由陰道進入子宮,這些特殊的生理狀況,決定了女性易受婦科炎癥的侵害。但現(xiàn)在,普遍存在婦科炎癥過度治療的問題。
陰道本身有保護機制
正常陰道內生長有200多種細菌,維持著一定的菌群平衡。其中,存在大量的乳酸桿菌,能分解糖原產(chǎn)生乳酸,使陰道內呈弱酸性環(huán)境,不利于有害菌的生長。只有身體抵抗力下降時,某些病原體才會乘虛而入。陰道酸堿度改變后,會導致正常菌群失調,破壞陰道酸性抗菌屏障,進而引起陰道炎癥。
陰道炎別亂用藥
作為發(fā)病率最高的婦科炎癥,陰道炎困擾著很多女性。由于該病經(jīng)常反復,常令患者痛苦不堪。其實,這與治療不規(guī)范關系很大。
陰道炎,特別是霉菌性陰道炎容易反復發(fā)作。因此,早期、規(guī)范的治療非常重要。有些患者羞于啟齒或怕麻煩,感覺不適后就自行用藥,癥狀稍有好轉就停藥,導致病原體產(chǎn)生耐藥性,既浪費了醫(yī)藥資源,又使炎癥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
很多女性為了防止細菌侵襲用各種洗劑清洗外陰或沖洗陰道。其實,陰道本身有自潔功能,用清水洗凈外陰就可以了。市面上的各種洗劑多含有殺菌、消毒的藥物成分,經(jīng)常使用往往會破壞陰道內的正常菌群。
宮頸糜爛不等于慢性宮頸炎
有些青春期或30多歲的女性一發(fā)現(xiàn)宮頸糜爛,就誠惶誠恐,不是口服藥物,就是局部用藥,甚至要求做宮頸切除手術。其實,所謂的宮頸糜爛可能只是生理現(xiàn)象。
宮頸上皮由靠近陰道部位宮頸外口的鱗狀上皮和宮頸管的柱狀上皮組成。青春期后,受雌激素影響,宮頸管柱狀上皮開始外移,由于柱狀上皮很薄,肉眼呈紅色,看似糜爛,其實是柱狀上皮異位,并非“真性糜爛”。因此,青春期或30歲左右的女性體檢時發(fā)現(xiàn)的宮頸糜爛,往往不是炎癥,不必過度擔心。除非合并陰道炎,否則只是治療宮頸糜爛是沒有意義的。
臨床實踐也已證明,對宮頸進行了激光、電熨等物理治療后,即使宮頸光滑,也有發(fā)生癌前病變的可能,所以育齡女性應該重視定期參加宮頸篩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