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麗芒
2016年12月12日,48歲的楊立寧迎來了她一生中難忘的時刻。她和其他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的代表一同受到了習(xí)近平總書記的接見:“你們個個都是好樣的!”楊立寧握著總書記寬厚、有力的手,一股暖流傳遍了全身。
從北京領(lǐng)獎歸來的這些日子,楊立寧的內(nèi)心一直難以平靜:“我們一家人相互扶持,積極與病魔抗爭,同時,為他人、為社會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很多很多。”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會上,總書記“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fēng)”的囑托讓楊立寧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責任,那就是傳遞愛和能量。她感慨地說:“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家庭夢都與民族夢緊緊相連?!?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10/30/xfjt201710xfjt20171005-1-l.jpg" style=""/>
楊立寧一家是太原市此次獲得表彰的唯一家庭。走進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萬柏區(qū)興華街道漪汾街濱河社區(qū)的楊立寧的家,記者感受到了這個平凡家庭中蘊含著的不平凡,那就是,每一個人的快樂與幸福都發(fā)自內(nèi)心,溢于言表。
陽光的那邊是媽媽的微笑
省直機關(guān)公務(wù)員楊立寧和丈夫梁衛(wèi)東、23歲的兒子梁一鳴、12歲的女兒梁哲之組成了一個兒女雙全的四口之家。
初見楊立寧,明媚燦爛的笑容、熱情開朗的言談讓人很難將她與一個腦癱患兒母親的角色聯(lián)系在一起。
楊立寧和丈夫是大學(xué)同學(xué),畢業(yè)后,他們從甜蜜的校園戀情走向了幸福溫馨的家庭生活。兒子梁一鳴的出生,給這個小家庭帶來無限的歡樂。誰料想,兒子1歲時,卻被醫(yī)生診斷為先天性腦癱,正常的行走和行動成為渺茫的希望。瞬時間,楊立寧感到天塌一般,無助、惶恐,甚至是憤怒,擊打著她的心。但是,當她冷靜下來,當她看到孩子那澄澈的眼睛,她明白,作為一個母親,她必須面對現(xiàn)實,她不能放棄,她要用雙手撐起孩子的天空。
從此,楊立寧和丈夫帶著孩子走上了艱難坎坷的求醫(yī)路。他們節(jié)衣縮食,四處奔波,不惜付出任何代價,也不惜付出任何辛苦。為了讓孩子學(xué)會走,他們在醫(yī)生的建議下,首先要教孩子學(xué)會爬。他們趴在地上,一次次為孩子做示范。孩子爬時,他們一個人在前面牽著胳膊,一個人在后面推著雙腿。就這樣,磨破了十幾條褲子之后,雙腿傷痕累累的小一鳴終于學(xué)會了爬。慢慢地,又學(xué)會了站立。楊立寧含著淚,狠著心,看著孩子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來。終于有一天,五歲的小一鳴邁出了第一步,他會走了。瘦弱的丈夫一把將楊立寧抱了起來,夫妻倆喜極而泣。
小一鳴蹣跚著,走進了幼兒園,走進了小學(xué)。無論多忙多累,爸爸和媽媽每天都要輪流為他按摩,一按就是10多年,一鳴的腿漸漸有了好轉(zhuǎn)。到小學(xué)四年級的時候,他終于能夠獨立行走了。之后,上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學(xué),雖然步態(tài)仍舊蹣跚,步履仍舊艱難,但他終于可以勇敢而獨立地走出家門,走向廣闊的天地。每一次,望著兒子遠去的背影,楊竚都感到非常欣慰。
回想起學(xué)走路時的情景,一鳴說,是媽媽一次次給了他力量。媽媽總是說:“寶貝,你是男子漢,你好勇敢!你好堅強!你必須學(xué)會走,將來才能保護媽媽。”
在高中時的一篇日記中,一鳴寫道:“上帝為你關(guān)上一扇門,卻為你打開一扇窗。我的窗里充滿陽光,陽光的那邊是媽媽的微笑?!?/p>
殘缺也可以造就別樣的美
楊立寧開朗健談,丈夫梁衛(wèi)東則沉默寡言,他始終默默地陪伴在妻子身邊,像一座山,偉岸,沉穩(wěn),剛毅。從起初的惶恐、無助,到后來的堅強面對,夫妻倆堅定不移地選擇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要讓兒子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要讓他成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男子漢。
楊竚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喜愛傳統(tǒng)文化,她為兒子選的啟蒙讀物是《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千字文》。她常常一邊為兒子按摩,一邊為他朗讀傳統(tǒng)經(jīng)典,或者給他講歷史故事,講傳統(tǒng)美德。就這樣,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女兒出生后,家里的學(xué)習(xí)氛圍更加輕松愉悅。他們一起高聲朗讀,一起做成語接龍、英語單詞接龍游戲,還時不時搞一場家庭辯論賽,歡笑聲四處飛揚。
假期,楊立寧和丈夫常常帶著孩子們走出家門。他們不僅游覽名山大川,還去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或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到太原市圖書館當義工,做山西省博物院的公益講解員,參加太原晚報組織的幫助自閉癥兒童活動。2015年中秋節(jié),他們?nèi)規(guī)еY物,帶著愛心前往太原市福利院,和那里的腦癱孩子共度佳節(jié)。
楊竚生來是一個完美主義者,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凡事都要做到最好。從小到大,她在各方面一直都很完美,兒子先天的缺陷為她帶來了人生的不完美。但經(jīng)歷過滄桑與痛苦之后,楊立寧變得心態(tài)平和而充滿感恩,看問題也有了新的視角。她說,不完美的人生也是美的。2016年5月,楊立寧一家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時,她這樣抒發(fā)自己的獨特感悟:“最美家庭的美,不是完美,而是殘缺中的那份感動,那份真情。”
與此同時,兒子梁一鳴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是殘缺教會了人在逆境中成長、成熟,是殘缺教會了人在痛苦中堅強、上進。殘缺也可以造就別樣的美?!?/p>
成為最好的自己
從小學(xué)到中學(xué)、大學(xué),身有殘疾的梁一鳴和普通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梢韵胂螅袆硬槐?、寫字慢的他需要付出多少倍異于常人的努力,但他義無反顧。那是他的選擇,他渴盼自己和正常人一樣生活,他不想讓“殘疾人”這個標簽桎梏了自己的生活。
高中入學(xué)時,按他的身體狀況,可以不參加軍訓(xùn),但他不愿接受這個特殊照顧。3000米長跑是很多孩子發(fā)怵的事,一鳴卻毫不猶豫地上了跑道。一圈又一圈,很多同學(xué)中途退下了,但一鳴沒有放棄。他跑得很慢很慢,身體扭曲著,趔趄著,每邁一步都很艱難,他就這樣跑完了全程。班主任老師在一邊看到這幕場景,淚如雨下。
兩年前,臨近大學(xué)畢業(yè)的梁一鳴陷入迷茫和焦慮之中,他不知自己接下來該干什么,又能干什么。那段時期,他加入了幾個以殘疾人為主的QQ群、微信群,他發(fā)現(xiàn)大家討論的話題中彌漫著消極、悲觀的情緒,讓他感到了這個特殊群體的凄涼。這時,母親的一席話讓他明白了自己的方向,她說:“辦個微信公眾平臺吧,用你的寫作特長影響更多的人?!本瓦@樣,名為“傾夢”的微信公眾號上線了。兩年間,他聊人生,談感悟,講歷史,說社會,一篇篇坦誠真摯、文采飛揚的文章慰藉著很多殘疾朋友的心,喚起他們自強自立的信念。很多人向他傾訴,電話一打就是幾十分鐘,他耐心地傾聽,或出謀劃策,或解開心結(jié),他對每個人的幫助都是那么盡心盡力。
接觸過梁一鳴的人都會贊嘆:“真是個陽光、自信、內(nèi)心強大的小伙子!”心靈的成長來自于親情的支撐,也來自于書籍帶來的力量。
如果說作為殘疾人,梁一鳴有什么特別之處的話,那就是,他從書中所汲取的智慧幫助他完善了對自我的認識。他說:“我就是一個身體有缺陷但人格健全的人。受身體條件所限,我注定無法成為最好的人,我無法在夢寐以求的運動場上揮灑汗水,無法像正常人那樣做很多的事情。但是,我可以盡我所能把我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成為最好的自己?!?/p>
“成為最好的自己”,這也是楊竚一家共同的座右銘。如今,兒子梁一鳴在一家公司從事企劃文案工作,過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女兒梁哲之剛上初中便通過競選當上了學(xué)生會主席。楊竚和丈夫在工作中無私奉獻,業(yè)績突出,多次獲得優(yōu)秀公務(wù)員稱號。
家庭是每個人心靈的港灣,也是每個人夢想啟航的地方。楊立寧一家用愛撐起了殘缺的天空,用陽光驅(qū)散了人生的陰霾,向千家萬戶傳遞著溫暖和力量。寒冬時節(jié),在這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家庭里,我們感受到的是陽光明媚,春風(fēng)拂面。
(摘自《太原晚報》2016年12月21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