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藏藥多刺綠絨蒿的化學和藥理學研究進展

      2017-10-28 08:33:40趙鳳張和新歌白睿峰杜冰曌高小力屠鵬飛柴興云
      中國中藥雜志 2017年19期
      關鍵詞:藥理活性藏藥化學成分

      趙鳳+張和新歌+白睿峰+杜冰曌+高小力+屠鵬飛+柴興云

      [摘要] 多刺綠絨蒿是罌粟科綠絨蒿屬的一種高山植物,局限分布于喜馬拉雅山區(qū)域。多刺綠絨蒿既是一種珍稀高山花卉,又是一種藏族傳統(tǒng)習用藥材,為40余種藏藥復方所收錄,其具有清熱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用于骨折、跌打損傷、胸背疼痛等癥?,F代研究表明多刺綠絨蒿含有生物堿、黃酮、萜類等成分,初步藥理研究證明其具有一定抗腫瘤、抗病毒、心肌保護等功效。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對多刺綠絨蒿的研究還面臨不少挑戰(zhàn)。該文對多刺綠絨蒿的生態(tài)資源、傳統(tǒng)藥效、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行歸納總結,以期為多其生態(tài)保護和應用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多刺綠絨蒿; 藏藥; 罌粟科; 化學成分; 藥理活性

      [Abstract] Meconopsis horridula is one of alpine plants belonging to family Papaveraceae, mainly distributed in Himalaya Range area. M. horridula is a rare alpine flower, and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ine, which has been included in more than 40 compound formulae, having efficacies of clearing away heat and alleviating pain,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stasis, traditional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injuries, and chest and back pains. Modern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whole plant of M. horridula contains alkaloids, flavonoids, and terpenes, and it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including antitumor, antivirus and myocardial protection etc. However, due to various factors,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M.horridula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This paper summaries herein a progress of MH on its ecological resources, traditional uses, and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hopefully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applications.

      [Key words] Meconopsis horridula; 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ine; Papaveraceae; chemical constituent;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綠絨蒿屬Meconopsis是罌粟科中僅次于紫堇屬和罌粟屬的第三大類別,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共有54種,除歐洲綠絨蒿M. cambrica產在西歐,其他53種都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地區(qū),我國有43種,多分布在西藏、青海、云南等地[1-3]。據最新統(tǒng)計,本屬植物共有18種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活血鎮(zhèn)痛等功效?,F代研究顯示,綠絨蒿屬植物在抗腫瘤、保肝、抗菌、鎮(zhèn)痛、抗炎等方面有作用,藥效物質以生物堿和黃酮類成分為主[4-6]。然而,該屬植物因生長環(huán)境特殊,如高海拔、空氣稀薄、日間溫差大、紫外線強烈等,環(huán)境惡劣,導致繁殖困難、生長緩慢,因而野生資源非常有限,多個品種甚至被列入國家二、三級瀕危植物[7-8]。另外,藏藥多基源,品種來源不夠清晰等因素,如以“綠絨蒿”名稱入藥的方劑就有20余種[9],使得綠絨蒿屬藥用植物的研究和應用面臨挑戰(zhàn)。

      該屬中資源分布相對較多,入藏藥應用廣泛且受研究者關注者,當首推多刺綠絨蒿Meconopsis horridula Hook. f. et Thoms.。盡管如此,目前卻少有對此系統(tǒng)整理和討論的綜述性文章。本文對多刺綠絨蒿的資源、傳統(tǒng)應用、化學成分和藥理研究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并以此為代表對本屬植物的后續(xù)研究提出相應探討,以期為進一步發(fā)揮我國寶貴的藏藥資源提供些許參考。

      1 形態(tài)與資源

      多刺綠絨蒿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肅等省,生長于海拔3 600~5 400 m的山坡石縫中,全體被黃褐色或淡黃色、堅硬而平展的刺,刺長約 0.5~1 cm,主根肥厚而延長,圓柱形,長達20 cm或更多,上部粗1~1.5 cm,果實達2 cm。葉全部基生,葉片披針形,長5~12 cm,寬約1 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漸狹而入葉柄,邊緣全緣或波狀,兩面被黃褐色或淡黃色平展的刺;葉柄長0.5~3 cm。花葶5~12或更多,長10~20 cm,堅硬,綠色或藍灰色,密被黃褐色平展的刺?;ò?~8,寬倒卵形,藍紫色[10]。其典型生長環(huán)境、植株和藥材,見圖1。

      多刺綠絨蒿生長于高山林線(alpine timberline)以上,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資源受限,加之在藏醫(yī)藥中臨床應用廣泛,造成資源貯藏量逐年減少,形勢嚴峻,因此在2005年多刺綠絨蒿被納入了全國瀕危植物Ⅲ級目錄[11]。盧杰等[7-8]根據在山南和拉薩這2個主要藏藥產區(qū)的資源調查報告,進一步建議將其列入Ⅰ級名錄中,以加強有效保護。endprint

      2 傳統(tǒng)藥效

      多刺綠絨蒿在藏藥中稱“刺爾恩”,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藥。《晶珠本草》中記載:刺爾恩味苦,功效清蒸熱,具有接骨、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為治頭創(chuàng)傷最有療效之藥,藏醫(yī)多用于治療頭傷、骨折、跌打損傷等[12-13],臨床上多以復方形式入藥?!吨腥A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中記錄有關綠絨蒿的復方有33個,其中25個復方使用未標明具體種名的“綠絨蒿”,其基原包括全緣綠絨蒿M. integrifolia (Maxim.) Franch.,五脈綠絨蒿M. quintuplinervia Regel和長葉綠絨蒿M. lancifolia (Franch.) Franch.等干燥全草[9]。而多刺綠絨蒿所在的復方至少有數十個之多,如八味秦皮丸、達斯瑪保丸、三十五味沉香丸等使用較為廣泛或收載更為完整者,具有清熱消炎、鎮(zhèn)痛、接骨等功效,其復方名稱、藥味組成、制備用法、功效主治等詳細內容,見表1。

      此外,以“多刺綠絨蒿”為詞條,通過民族藥信息服務系統(tǒng)-民族藥復方數據庫(PDM)檢索[16],結果顯示至少有35個民族藥驗方都含有多刺綠絨蒿,如《醫(yī)學選集·秘訣千萬舍利博士明燈》所記載的四味多刺綠絨蒿丸、上亢疏通方、催吐干涸肺膿丸;《醫(yī)學選集利樂精義》所記載的十一味寒水石散、六味對治方、四味韃新菊丸、十九味沉香散、十味甘草引膿方、十二味安息香散;《秘訣寶源》所記載的二十三味冰片散、金剛摧破方、草藥總方;《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藏醫(yī)學》所記載的十八味馬尿泡丸、直工派黑藥丸、瘊疣藥方;《秘訣補遺》所記載的二十三味冰片強力方、上派十二味翼首草散;《藏藥方劑》所記載的十八味藥湯、瘟熱普治丸;《寶德妙瓶》所記載的二十五味降瘟散、三十二味牛黃散;《各種秘訣百個二十五不死甘露白琉璃鬘眾多賢哲項飾》所記載的二十五味腎瓣棘豆散、二十五味犀角散;以及沉香金剛山方《居迷旁選集》、六味甘雨方《醫(yī)學選集·長生寶鬘》、貢衛(wèi)扎湯《札記美飾·甘露藥庫》、降疫甘露丸《秘訣精義八支》、十八味紅花散《耳傳深奧秘籍》、夏茂庫巴罨浴方《千方利樂·春宴樂飾》、清心安樂輪方《排出三因病總藥方》、十八味銀朱散《秘訣甘露金瓶》、二十五味大象花散《居迷旁選集》、十三味野兔心丸《千方利樂·春宴樂飾》、絳巴黃藥散《珍寶庫》、五味菥蓂散《藥物方劑·甘露精滴》等。

      由表1和PDM檢索結果可知,除單種藥材的多基源問題,相關的方劑也有待于系統(tǒng)整理,如方劑2和9名稱不詳,方劑1和7都稱為“八味秦皮丸”,但藥味組成不同,前者含有一種植物藥蒴藋,而后者為針鐵礦,前者收錄的是長毛風毛菊,而后者是美麗風毛菊。而上述列舉的更多方劑的方名、組成、劑量、主治、出處等各有缺失,給相關研究和應用造成了很大困難。

      3 化學成分

      目前從綠絨蒿屬植物中已經報道了100余個分離得到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生物堿和黃酮兩大類[2]。而從多刺綠絨蒿中共報道了分離鑒定的39個化合物,除上述兩大類外,還有少量的萜類與甾體,成分類型符合該屬植物特征。

      3.1 生物堿類 生物堿是罌粟科的特征性成分,本課題對本科紫堇屬[17]、博落回族[18]、紫金龍屬[19]、角茴香屬[20]等總結都符合這一規(guī)律。目前已從多刺綠絨蒿中報道了9個異喹啉和2個酰胺共11個生物堿類,分別是8,9-dihydroprooxocryptochine (1),6α-S-des-N-methyl-(+)-cryprochine (2),生物堿雖然是多刺綠絨蒿的主要成分之一,但相對于本科其他屬植物,在已報道的文獻中,其含量及數目在多刺綠絨蒿等綠絨蒿屬植物中不及黃酮類,這與其特殊的生長環(huán)境有關。

      3.2 黃酮類 從多刺綠絨蒿中共報道了19個黃酮類,包括芹菜素(12),木犀草素(13),金圣草黃素(14),山柰酚(15),槲皮素(16),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8),山柰酚3-O-β-D-葡萄糖-(1→2)-β-D-葡萄糖苷(19),山柰酚3-O-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苷(20)、槲皮素3-O-β-D-半乳糖基-(1→6)-β-D-葡萄糖苷(21)、山柰酚3-O-β-D-木糖基-(1→2)-β-D-葡萄糖苷(22)、山柰酚3-xylosylgentiobioside (23),山柰酚-4′-甲醚(24),小麥黃素(25),小麥黃素7-O-β-D-葡萄糖苷(26),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27),次大風子素(28),花青素 3-O-[(6-O-丙二?;?2-O-β-D-木糖基)-β-D-葡萄糖苷]-7-O-β-D-葡萄糖苷(29),3-(山柰酚-8-yl)-2,3-環(huán)氧黃酮 (30),其中化合物30是本屬中唯一的雙黃酮類化合物。相關信息見表2。

      3.3 其他類 除上述兩大類外,還報道了少量的萜類、甾體類等其他類成分。它們分別是3β-hydroxyolean-12-en-30-oic acid (31),3α-hydroxyolean-12-en-30-oic acid (32),cycloart-23-ene-3β,25-diol (33),5,15-O-diacetyl-3-O-phenyl-6(17)-epoxylathyrol (34),β-谷甾醇(35),stigmast-5-ene-3β-ylformate (36),3β-hydroxy-7α-ethoxy-24β-ethylcholest-5-ene (37),5-hydroxygeranyllinalol (38),對香豆酸葡萄糖酯 (39)。相關信息見表2。

      可見,無論成分多樣性還是含量,生物堿和黃酮類成分是兩大主要二次代謝產物,而且以黃酮類為主。雖然生物堿是罌粟科植物的特征性成分,但其含量在本屬植物中差異較大。張國林等[34]對四川馬爾康的紅花綠絨蒿進行分析,發(fā)現其幾乎不含生物堿。而劉松渝等[35]對四川巴郎山地區(qū)的紅花綠絨蒿中則分離得到多個生物堿。這種差異源于特殊的生長環(huán)境,包括海拔、日照、干旱程度等。endprint

      分類學上,Cronquist系統(tǒng)和Takhtajan系統(tǒng)都建議將角茴香亞科、紫堇亞科從罌粟科里面剝離而成為獨立的科,理由是角茴香亞科、紫堇亞科植物在形態(tài)上,特別是花的結構與罌粟亞科有顯著差異,而且植物體無乳汁分泌。但是大部分的植物學家都認為應將罌粟亞科、角茴香亞科和紫堇亞科歸于罌粟科下,其化學成分差異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巖黃連靈堿(8)此前只在紫堇亞科紫堇屬植物巖黃連Corydalis saxicola中分離得到,郭志琴等[23]從多刺綠絨蒿中分離得到巖黃連靈堿(8),為綠絨蒿屬和紫堇屬,甚至為這2個亞科的系統(tǒng)分類提供了證據。另外從多刺綠絨蒿中首次發(fā)現五環(huán)三萜類31和32 2個成分能佐證此觀點,因為31和32曾在罌粟亞科博落回屬和紫堇亞科紫堇屬被報道??梢娀衔?,31和32進一步支持了紫堇亞科和罌粟亞科應同歸于罌粟科下[23]

      黃酮類成分在綠絨蒿屬類植物中的高含量與其生境密切相關。一方面可能出于植物個體的繁殖目的,多刺綠絨蒿同依賴動物傳粉的其他高山植物一樣,嚴酷的環(huán)境迫使其通過采取增加繁殖構件的資源分配、加大“廣告”投入,比如顏色鮮艷亮麗,以及較大的花展示(花朵所占植株比例很大,見圖1),以提高傳粉者的拜訪幾率等策略,來提高繁殖成功率[36],其中構成花朵亮麗色彩的花色素即屬于黃酮類[37]。另一方面,植物體生成足夠量的黃酮等多酚類成分可以過濾紫外線以抵御強輻射所造成的氧化損傷,這是生物進化賦予植物的調節(jié)機制[38]。也有觀點認為,植物體內的黃酮等多酚類成分,是作為抗氧劑以清除體內的自由基。因為隨著海拔升高,光照強度增大、光質增強、日照時間延長,誘導和提高了機體內細胞苯丙氨酸氨基裂解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和查爾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的活性。而這2種酶是植物細胞內黃酮類化合物的合成、代謝過程中關鍵的限速酶,這2種酶活性的提高,會直接促進活性氧清除劑黃酮類化合物的合成,從而對應形成相應機制,以緩解氧化損傷等[39-42]。當然,這些黃酮類成分在體內的大量產生,其首要作用是過濾紫外線還是清除自由基,仍需要更多更直接的證據。

      4 藥理活性研究

      多刺綠絨蒿具有清熱、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治療頭傷、骨折、胸背疼痛等?,F代藥理學研究多圍繞抗癌、抗病毒、心臟保護等方面??傮w而言,無論是為傳統(tǒng)用藥提供科學依據,還是立足于創(chuàng)新發(fā)現,對特色藏藥材的研究因資源限制、科技投入欠缺等因素停留在粗淺階段。

      4.1 抗腫瘤 多刺綠絨蒿提取物引起細胞G2/M期阻滯,從而抑制L1210(小鼠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株)細胞增殖和促進細胞凋亡。細胞毒性實驗中,多刺綠絨蒿提取物對L1210細胞以60,90,120 mg·L-1質量濃度給藥24 h,細胞存活率變化顯著(P < 0.05或0.01),分別為(81.9±3.6)%,(67.8±3.3)%,(56.6±1.3)%。另外提取物對L1210細胞給藥24,48 h后檢測細胞活力IC50,分別為90.5,79.5 mg·L-1。而其對于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樹突狀細胞和其他如造血干細胞等并沒有細胞毒性,進一步研究顯示,多刺綠絨蒿提取物通過增加氧化應激誘導L1210細胞凋亡而不損傷正常細胞,具有選擇性的殺傷作用,呈劑量和時間依賴性[43]。盡管該研究沒有解釋多刺綠絨蒿發(fā)揮抗腫瘤作用的有效成分,但一種存在于罌粟科的苯并菲啶類生物堿,如去甲血根堿(4),為其提供了有效解釋,因為這類生物堿能通過靶向作用與DNA、微管,或修飾多種酶活性而發(fā)揮廣泛的抗腫瘤作用[44]。

      4.2 抗病毒 李長山等[45]根據清熱解毒、消炎及活血化瘀類藥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規(guī)律,遂對多刺綠絨蒿乙醇提取物進行抗病毒活性篩選。初步結果顯示,藥物質量濃度在12.5~50 g·L-1時,可以抑制甲型流感病毒A/PK/8/20/H1N1對雞紅細胞的凝集活性,表明其對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值得進一步探索。

      4.3 心肌保護 基于活血化瘀類藥物可用于冠心病治療的理論基礎,作者所在課題組對多刺綠絨蒿乙醇提取物進行了抗心肌缺血作用初評價。結果顯示,多刺綠絨蒿以生藥9.33 g·kg-1劑量灌胃給藥,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SD大鼠下降的心室容積變化率(P<0.05,提高了35.78%),提示多刺綠絨蒿對心肌缺血顯著下降的心功能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同時能降低大鼠血清中上升的心肌酶和總膽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表明多刺綠絨蒿對心肌細胞損傷、心肌缺血導致的血脂紊亂有一定改善作用。病理分析顯示多刺綠絨蒿還具有潛在抗炎和抑制心肌細胞纖維化的作用[46]??傊?,本研究首次發(fā)現多刺綠絨蒿具有確切的缺血性心臟保護作用,為后續(xù)進一步闡明藥效和作用機制提供了前期基礎,同時也為進一步從清熱解毒類藥物中尋找治療缺血性心臟病藥物提供了啟示[47]。

      有關多刺綠絨蒿心臟保護的藥效物質研究暫無報道,但有文獻顯示,黃酮類化合物如山柰酚、槲皮素、木犀草素等,具有顯著的心肌細胞保護作用[48-49]。湯喜蘭等[50]發(fā)現,山柰酚或槲皮素在12.5~100 mg·L-1質量濃度范圍均可以降低缺氧復氧損傷后心肌細胞的LDH 漏出率( P<0.01 或P<0.05),能顯著提高心肌細胞活力,抑制過氧化氫損傷,且均呈劑量依賴性,此研究結果既證實了山柰酚與槲皮素是廣棗、銀杏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藥效物質之一,也為多刺綠絨蒿缺血心臟保護的藥效物質提供了間接依據。

      4.4 作用于神經系統(tǒng) 除黃酮類單體外,值得注意的是,多刺綠絨蒿中相對含量高的生物堿——馬齒莧酰胺E(OE)具有作用于帕金森和阿爾茨海默病的藥效潛力。endprint

      孫洪祥等[51]采用C57BL/6小鼠灌胃給魚藤酮(30 mg·kg-1·d-1)建立帕金森癥PD小鼠模型。藥物處理組分別灌胃給予高劑量OE(15 mg·kg-1·d-1),低劑量OE(3 mg·kg-1·d-1)和陽性對照藥鹽酸司來吉蘭(10 mg·kg-1·d-1)56 d后,檢測小鼠的各項指標。結果顯示,與模型組相比,OE高劑量組小鼠的運動路程、在轉棒上的運動時間、前后肢配合指數、同側后足步幅都顯著增加,小鼠兩后爪足掌距離減小但無顯著差異;小鼠中腦、紋狀體和血漿中的SOD活力顯著增強,MDA含量顯著減少;小鼠中腦黑質致密部TH陽性細胞數和TH陽性神經纖維光密度值顯著性提高,多巴胺神經元樹突增多;中腦和紋狀體中p-ERK蛋白表達顯著性減少,說明OE能很好地緩解小鼠紋狀體內的氧化應激損傷,抑制紋狀體神經細胞凋亡,對PD模型小鼠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提高癡呆小鼠的空間記憶能力。

      王培培等[52]在前期利用腹腔注射大劑量D-半乳糖(D-gal)建立阿爾茨海默癥AD小鼠模型,灌胃給藥低劑量OE(L-OE,3 mg·kg-1·d-1)和高劑量(H-OE,15 mg·kg-1·d-1) 8周。結果顯示,H-OE可明顯縮短AD小鼠逃避潛伏期,增加目標象限停留時間和平臺所在區(qū)的穿越次數,改善學習和記憶功能;此外與模型組相比,OE可使AD小鼠腦中SOD活力顯著升高,T-AOC和GSH含量代償性增高恢復至正常水平;通過對小鼠海馬形態(tài)學觀察,發(fā)現OE明顯改善D-半乳糖/亞硝酸鈉誘導的海馬神經損傷,上調小鼠海馬神經細胞Bcl-2的表達,抑制促凋亡基因Bax和Caspase-3的高表達,從而抑制細胞凋亡。因此,本研究結果表明,OE能通過緩解小鼠腦內氧化應激水平,抑制海馬神經細胞凋亡從而保護D-半乳糖/亞硝酸鈉誘導的海馬神經細胞損傷,發(fā)揮神經元保護作用,提高了小鼠的學習和空間記憶能力。

      孫洪祥等[51]報道,利用魚藤酮致毒SH-SY5Y神經母細胞瘤細胞建立PD體外細胞模型,以評價OE對神經細胞的保護作用。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相比,5,10 μmol·L-1魚藤酮處理24 h后,SH-SY5Y細胞的LDH逸漏率顯著增加,凋亡率顯著上升,ROS水平顯著升高,線粒體膜電勢明顯降低;加入OE后,細胞的LDH降低,細胞SOD活力上升,并呈現出劑量依賴關系;TUNEL染色結果證明OE可以抑制細胞凋亡。相關檢測進一步證實,OE可以顯著降低細胞內升高的ROS水平,顯著抑制魚藤酮誘導的MEK1/2蛋白和ERK1/2蛋白磷酸化、Bax/Bcl-2和Caspase-3蛋白的表達、細胞色素c的釋放、以及線粒體膜電勢的降低,從而闡明了OE通過抑制ERK通路的作用機制[53-55]。OE對神經系統(tǒng)的活性及作用通路,也為多刺綠絨蒿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機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5 總結與討論

      藏族醫(yī)藥為我國四大民族醫(yī)藥之一,一方面因獨特的藏醫(yī)藥理論和特有生境來源的藥材,對于復雜性疾病新藥研發(fā)愈漸受業(yè)界關注,另一方面,其資源短缺、基礎研究薄弱等,面臨現代化發(fā)展考驗。

      綠絨蒿是青藏高原上亮麗的風景之一,其色澤艷麗、姿態(tài)優(yōu)美、湛藍色的大花朵具有很高的觀賞性,成為享譽海內外的珍稀高山花卉,被稱作藍色罌粟,受到旅游和攝影愛好者的青睞,又是一種飽含濃郁藏傳佛教的文化載體,藏民們視佛教中白渡母和綠渡母手中所持的藍色花朵為綠絨蒿[56],同時也是一味代表性的特色藏藥材,用于跌打損傷、清內熱的臨床疾病治療,因此以多刺綠絨蒿為代表的綠絨蒿屬藥用植物集生態(tài)、文化和醫(yī)藥價值為一體,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然而,有關多刺綠絨蒿的化學和藥理學研究還不夠深入。到目前為止,從多刺綠絨蒿提取物中共報道了所分離的39個化合物,生物堿和黃酮是主體。多刺綠絨蒿黃酮不僅在數量,而且其含量也較生物堿高,這與植物體在特殊環(huán)境下利于繁殖或免于傷害等生態(tài)學功能相關。另外,部分生物堿和三萜類的發(fā)現進有利于消除本科屬中的分類學爭議。藥理研究相對更為粗淺,僅在抗腫瘤、抗病毒和心臟保護方面報道過簡單的探索,與治療跌打損傷、接骨、止痛等相關的藥效評價仍未見報道。

      由此可知,受資源限制、科技水平和民族文化等影響,目前有關綠絨蒿屬的相關藥學研究任務艱巨,如何使科學研究既利于資源可持續(xù)性,又能恰當地為傳統(tǒng)用藥提供依據,還能為現代藥物研究挑戰(zhàn)提供創(chuàng)新性替代解決方案,是民族藥研究者面臨的三重機遇和挑戰(zhàn)。具體來說,做好資源調查,摸清其分布和儲量,做好資源保護工作,并積極尋找新的藥用替代品質或馴化栽培技術,或許是今后一段時間內迫切的任務。在研究上,不斷加大藥材投入量以期發(fā)現新的單體化合物,顯然不是多刺綠絨蒿藥效物質研究最適合模式,而圍繞傳統(tǒng)藥效,從骨組織保護、鎮(zhèn)痛方面開展藥理研究或是必要和重要內容之一,而在此基礎上再以一種基于整體思維的研究策略[57],鎖定其藥效物質并加以表征,不僅避免了傳統(tǒng)提取分離的不足,更加有利于資源充分利用并避免過度采挖造成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

      [參考文獻]

      [1]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of China. Flora of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8.

      [2] Guo Q, Bai R, Zhao B, et al. An ethnopharmacological, phyto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review of the genus Meconopsis[J]. Am J Chin Med, 2016, 44 (3): 439.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藏藥卷[M]. 上海: 上??茖W出版社, 2002.endprint

      [4] 吳海峰, 丁立生, 王環(huán), 等. 綠絨蒿屬植物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 2011, 23 (1):163.

      [5] 楊苗, 史小波, 閔康, 等. 綠絨蒿屬植物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 中成藥, 2010, 32 (2): 279.

      [6] 王子敏. 綠絨蒿屬植物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進展[J]. 華西藥學雜志, 2010, 25 (6): 759.

      [7] 盧杰, 蘭小中. 山南地區(qū)珍稀瀕危藏藥植物資源特征[J]. 自然資源學報, 2013, 28 (11): 1977.

      [8] 盧杰, 蘭小中. 拉薩市珍稀瀕危藏藥植物資源調查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 2013, 38 (1): 127.

      [9]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藏藥.第1冊[S]. 1995.

      [10] 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9.

      [11] 旦增曲培. 瀕危藏藥草本藥材在拉薩奪底溝生長分布情況的調查報告[J]. 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 2016(1): 42.

      [12]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藏藥志[M]. 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1.

      [13] 帝瑪爾·丹增彭措. 晶珠本草[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12.

      [14] 青海省藥品檢驗所, 青海省藏醫(yī)藥研究所. 中國藏藥.第1卷 [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15] 衛(wèi)生部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 云南省藥品檢驗所. 中國民族志. 第1卷 [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84.

      [16] 李志勇. 民族藥復方數據庫[DB/OL]. [2017-07-03].http://www.cemiss.com.

      [17] 尚偉慶, 陳月梅, 高小力, 等. 紫堇屬藏藥的化學與藥理學研究進展[J]. 中國中藥雜志, 2014, 39(7): 1190.

      [18] Yu X, Gao X, Zhu Z, et al. Alkaloids from the tribe Bocconieae (Papaveraceae): a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review[J]. Molecules, 2014, 19: 13042.

      [18] 曹愿, 高晶, 高小力, 等. 紫金龍屬生物堿及其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 中草藥, 2014, 45(17): 2556.

      [20] 張瑞飛, 査色, 尹旭, 等. 藏藥角茴香及同屬植物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 中草藥, 2016, 47 (7): 1217.

      [21] Wu H, Ding L, Shen J, et al. A new proaporphine alkaloid from Meconopsis horridula [J]. Fitoterapia, 2009, 80 (4): 252.

      [22] 常顏, 王曉玲, 唐曉瑩, 等. 多刺綠絨蒿中的一個新生物堿類化合物(英文)[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 2017, 29 (5): 731.

      [23] Guo Z, Guo Q, Zhang S,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Meconopsis horridula (Papaveraceae) [J]. Biochem Sys Ecol, 2014, 55: 329.

      [24] 高黎明, 王小雄, 鄭尚珍, 等. 藏藥全緣葉綠絨蒿化學成分的研究[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 33 (3): 49.

      [25] Slavik J, Slavikova L. Alkaloids of some Himalayan species of Meconopsis genus [J]. Coll Czec Chem Comm, 1977, 42 (1): 132.

      [26] 王恒山, 丁經業(yè). 綠絨篙屬植物生物堿成分的研究.Ⅱ. 美麗綠絨篙生物堿的研究[J]. 中草藥, 1996, 27 (8): 459.

      [27] 郭志琴, 郭強, 朱枝祥, 等. 藏藥多刺綠絨蒿的化學成分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 2014, 39 (7): 1152.

      [28] 馬明芳, 丁克毅, 丁立生, 等. 多刺綠絨蒿的化學成分研究[J]. 華西藥學雜志, 2009, 24 (3): 227.

      [29] 尚小雅, 張承忠, 李沖, 等. 藏藥五脈綠絨篙中黃酮類成分的分離與鑒定[J]. 中藥材, 2002, 25 (4): 250.

      [30] Yoshida K, Kitahara S, Ito D, et al. Ferric ions involved in the flower color development of the Himalayan blue poppy, Meconopsis grandis [J]. Phytochemistry, 2006, 67 (10): 992.

      [31] Takeda K, Yamaguchi S, Iwata K, et al. A malonylated anthocyanin and flavonols in the blue flowers of Meconopsis[J].Phytochemistry, 1996, 642: 863.endprint

      [32] Liu J, Wu H, Zheng F,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Meconopsis horridula and their simultaneous quantification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 J Sep Sci, 2014, 37: 2513.

      [33] Wangchuk P, Bremner J B, Rattanajak R, et al. Antiplasmodial agents from the Bhutanese medicinal plant Corydalis calliantha [J]. Phytoth Res, 2010, 24 (4): 481.

      [34] 張國林, 李伯剛, 周正質. 紅花綠絨蒿的非生物堿成分[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 1997, 9 (2): 4.

      [35] 劉松渝, 王憲楷. 藏藥紅花綠絨蒿的化學成分研究[J]. 中藥通報, 1986, 11 (6): 40.

      [36] 彭德力, 張志強, 牛洋, 等. 高山植物繁殖策略的研究進展[J]. 生物多樣性, 2012, 20 (3): 286.

      [37] Tanaka M, Fujimori T, Uchida I, et al. A malonylated anthocyanin and flavonols in blue Meconopsis flowers [J]. Phytochemistry, 2001, 56: 373.

      [38] Zhang H Y, Chen L L, Li X J, et al. Evolutionary inspirations for drug discovery [J]. Trends Pharmacol Sci, 2010, 31(10): 443.

      [39] 張長現, 葉潤蓉, 盧學峰, 等. 不同海拔高度五脈綠絨蒿中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含量變化[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 2010, 22: 643.

      [40] Christie J M, Jenkins G I. UV-B, UV-A, and blue light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interact synergistically to regulate chalcone synthase gene expression in Arabidopsis [J]. Plant Cell, 1996, 8(12): 2347.

      [41] Ensminger P A, Schfer E. Blue and ultraviolet-B light photorecepters in parsley cells [J]. Photochem Photobiol, 2010, 55(3): 437.

      [42] Matsumoto T, Nishida K, Noguchi M, et al. 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nthocyanin formation by cells in suspension culture [J]. Agr Biol Chem, 1973, 37(3): 561.

      [43] Fan J P, Wang Y Q, Wang X B.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Meconopsis horridula Hook, a 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al plant, in murine leukemia L1210 Cells [J]. Cell Physiol Biochem, 2015, 37 (3): 1055.

      [44] Slaninová I, Pěncˇíková K, Urbanová J, et al. Antitumour activities of sanguinarine and related alkaloids [J]. Phytochem Rev, 2014, 13(1): 1.

      [45] 李長山, 王聚樂, 普珍, 等. 藏藥多刺綠絨蒿提取物體外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初步研究[J]. 中藥藥理與臨, 2012, 28: 130.

      [46] 郭志琴. 藏藥多刺綠絨蒿抗心肌缺血作用與化學成分研究[D]. 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4.

      [47] Bai R, Yin X, Feng X, et al.Corydalis hendersonii Hemsl.protects against myocardial injury by attenuating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 via NF-κB and JAK2-STAT3 signaling pathways [J]. J Ethnopharmacol, 2017, 207: 174.

      [48] 趙翠翠,張錦, 韓維娜, 等.山柰酚、芹菜素對H2O2誘導的心肌細胞凋亡過程中線粒體損傷的影響[J].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8, 24(7): 1431.

      [49] Daubney J, Bonner P L, Hargreaves A J, et al. Cardioprotective and cardiotoxic effects of quercetin and two of its in vivo metabolites on differentiated H9c2 cardiomyocytes [J]. Basic Clin Pharm Toxicol, 2015, 116 (2): 96.

      [50] 湯喜蘭, 劉建勛, 李澎, 等. 山柰酚和槲皮素對乳鼠心肌缺氧復氧及過氧化損傷的保護作用[J]. 中藥藥理與臨床, 2012, 28(1): 56.

      [51] 孫洪祥. 馬齒莧酰胺E對帕金森模型的保護作用研究[D]. 濟南: 山東大學, 2016.

      [52] 王培培. 馬齒莧酰胺生物堿標準化提取物和馬齒莧酰胺E抗老年性癡呆活性研究[D]. 濟南: 山東大學,2014.

      [53] Okuda K, Kotake Y, Ohta S. Parkinsonism-preventing activity of 1-methyl-1,2,3,4-tetra-hydroisoquinoline derivatives in C57BL mouse in vivo [J]. Biol Pharm Bull, 2006, 29 (7): 1401.

      [54] Mccubrey J A, Steelman L S, Chappell W H, et al. Roles of the Raf/MEK/ERK pathway in cell growth,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J]. BBA-Mol Cell Res, 2007, 1773 (8): 1263.

      [55] Cagnol S, Chambard J C. ERK and cell death: mechanisms of ERK-induced cell death-apoptosis, autophagy and senescence [J]. FEBS J, 2010, 277 (1): 2.

      [56] 孫敏. 尋找藍罌粟[J]. 中國國家地理, 2008 (3): 84.

      [57] 柴興云. 試論中藥涌現性特征[J]. 中國中藥雜志, 2015, 40 (13): 2480.

      [責任編輯 丁廣治]endprint

      猜你喜歡
      藥理活性藏藥化學成分
      康復新液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
      崗梅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半楓荷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
      綠色科技(2017年1期)2017-03-01 10:15:47
      山荊子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金線蓮的研究進展
      九龍?zhí)僖宜嵋阴ゲ课换瘜W成分的分離鑒定
      核桃青皮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茄屬植物甾體皂苷成分及其藥理活性研究進展
      金訶藏藥拿牌前后
      金訶藏藥獲牌
      屏东县| 紫云| 大名县| 阳春市| 监利县| 介休市| 安仁县| 蒙阴县| 新竹县| 梁山县| 大埔区| 新郑市| 洛浦县| 思南县| 望谟县| 江源县| 南丹县| 都兰县| 上蔡县| 聂荣县| 凤山市| 沁阳市| 韩城市| 客服| 鹤岗市| 重庆市| 牙克石市| 荃湾区| 东辽县| 青田县| 普安县| 资溪县| 澄江县| 灵台县| 乌鲁木齐县| 长春市| 满洲里市| 威信县| 北流市| 安岳县| 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