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偉
摘要:觸覺體驗是景觀最基本的體驗方式,但景觀設計往往過多注重視覺的形象而忽略了人體的觸覺感受。景觀的觸覺體驗有主動和被動之分,主動觸覺體驗根據接觸部位的不同又可以分為足部、手部和身體的觸覺體驗。景觀材料是觸覺體驗的載體,通過對材料觸覺特性的測定,選擇人體觸感舒適的材料搭配。同時景觀的觸覺設計具有劃分場域功能、暗示行為變化和關照細節(jié)體驗的功能,設計時可以通過鋪裝、場地和設施方面進行相應設計。因此,將觸覺體驗作為研究的切入點,目的是在設計時更多地考慮人體的觸覺因素,豐富景觀的思考和設計手段,從而塑造使人體觸感更為舒適的景觀空間,增加人體與景觀接觸和互動。
關鍵詞:觸覺體驗 景觀材料 觸覺實驗 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7-0131-03
概述
在《世紀設計提案—設計的未來考古學》一書中,在談到關于設計在的“21世紀的遠景”黑川雅刻冬其命名為“走向回歸自然的時代”?;诖耍岢隽恕坝梢曈X時代的20世紀轉向觸覺時代的21世紀”。日本著名的平面設計師原研哉也提出:“曾經被人們忽視的身體觸覺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也悄然興起,以觸覺設計為主導的設計思維日益成為當今設計領域關注的焦點?!彼诿诽镝t(yī)院的導視系統中,利用了患者對柔軟材料的觸覺記憶緩解了對于原有醫(yī)院冰冷、嚴肅的恐懼感。
觸覺體驗在景觀設計中的利用和發(fā)展真正開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的盲道應用,此后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居環(huán)境的優(yōu)劣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除了關注景觀本身的審美功能,更加注重身體和景觀的聯系和交流。但是目前對觸覺感知在景觀設計中的理論探索還有待深入研究。
二、景觀的觸覺體驗
觸覺是“皮膚感覺的一種。辨別外界刺激接觸皮膚情況的感覺。”觸覺除了生理屬性之外,最重要的是其心理屬性。弗雷德里克.薩克斯(Frederic Sax)在《科學》一書中寫道:“觸摸是第一個點燃,但又是最后一個著火的感覺:眼睛背叛了我們很久之后,在跟人分別的時候,觸覺還在忠實地揮動著,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失去了跟某人的接觸?!蓖ㄟ^觸摸,人們獲得的感覺不僅僅只有冷、熱、痛和壓力等,而是這些刺激信號傳遞到大腦后,通過聯想、記憶所引起的一連串的心理感覺,它比語言和情感交流要強烈得多。
“體驗(Experience)的詞源來自拉丁語的Experior,通常指非理性的、由感知得來的信息?!痹凇掇o?!分嗅屃x為“通過時間來認識事物;親身經歷。”在經歷中,人們不僅可以獲得對事物內容的常識和認知,還可以獲得某種心理的感受,并且作為印記長久的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這種感受即是體驗。景觀的觸覺體驗是人對于景觀環(huán)境的一種認知方式。它是以人的觸覺感知為基礎,以景觀環(huán)境為感受對象,身體通過和景觀的直接接觸,完成“以身體之、以心驗之”的過程。
三、景觀的觸覺體驗方式
景觀的觸覺體驗分為三種水平,分別是本能的、行為的和反思的。按照主體的個人意愿劃分,景觀的觸覺體驗可以分為主動的觸覺體驗和被動的觸覺體驗。主動的觸覺體驗是人們根據自己的意愿主動地有目的地對景觀進行體驗,這種體驗方式也稱為自主性體驗或積極性體驗。被動的觸覺體驗是人們受外在不可抗條件的限制對景觀進行的體驗,這種體驗方式也稱為接受性體驗或消極性體驗。
(一)主動觸覺體驗
1.足部的觸覺體驗(圖1)
足部是身體與景觀接觸最頻繁的部位,當人們行走在景觀之中,足部的感受會非常敏感,人們經常會在地面鋪裝材料的交界處稍作逗留,并且用腳主動踩踏和滑動感受不同材料的變化。足部在景觀中的觸覺行為主要包括踩踏、滑動、用腳尖觸碰等方式,踩踏是人們正常行走的方式,滑動和用腳尖觸碰是人們對地面安全性的試探行為。在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設計的田納西州濱水景觀中,設計師積極利用足部的觸覺行為,通過水和石材的軟硬對比,塑造了流水臺階、穿越式噴泉、觸碰式噴泉三種親水形式。
2.手部的觸覺體驗(圖2)
手部是人體主動觸覺最發(fā)達的部位,人們常常通過手指的觸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手指的觸摸也強化了景觀環(huán)境帶給人的真實感。手部在景觀中的觸覺行為主要包括用指尖觸碰物體表面,用拇指和食指緊握物體,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緊握物體,用手指和手掌靠攏使大部分手的內表面與物體接觸,整個手掌內表面與物體接觸,手掌平伸并伴隨著手部與表面之間的滑動或相對位移等六種形式。手指對于那些暗示可以觸摸的景觀非常敏感,在倫敦塔橋附近的摩爾頓廣場上,構筑表面靜靜流溢的水面、廣場盡頭人工的溪流和低矮的噴泉,每每能引起行人觸摸的欲望。
3.身體的觸覺體驗(圖3)
伴隨著姿勢的變化,身體與景觀的接觸面積發(fā)生變化,從而引起身體不同的觸覺體驗。身體與景觀的接觸主要包括靜坐、躺臥、倚靠等姿勢,有時還包括趴抱。靜坐的支持設施包括座椅、踏步、花池和擋土墻等;倚靠的支持物包括亭廊、建筑實體、座椅靠背、樹木等,躺臥是人體最舒適、最放松的姿勢,該姿勢的支持物主要是草坪、斜坡和可供躺臥的景觀設施等;趴抱主要發(fā)生在人們與球形或光滑的景觀構筑物接觸時,是人與硬質景觀最為親密的接觸。
(二)被動觸覺體驗
觸覺中的溫覺、涼覺是體觸覺中受外在環(huán)境條件影響的被動體驗方式,這些外在環(huán)境條件包括光照、溫度、風速和濕度,它們影響著人們在景觀中的舒適度,在適宜的外在環(huán)境中,活動的人群往往較多,相反即使再高質量的景觀環(huán)境也難以吸引人們逗留。四、景觀材料的觸覺實驗
在景觀中,觸覺感受往往并不局限于單一的景觀材料,而是來自于多種景觀材料的組合。因此,實驗分為“景觀材料單體”和“景觀材料組合”兩大組(圖4)。
第一組實驗希望通過對景觀材料單體的觸覺感受以及所引起的人體的喜好程度的統計結果,分析材料單體的各個質感因素與人體喜好程度的相關性;第二組實驗希望通過對景觀材料組合的觸覺感受以及所引起的人體的喜好程度的統計結果,分析材料組合與人體喜好程度的相關性。
兩組實驗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實驗準備階段,主要是對實驗的樣品進行征集、篩選或制作,設計調查問卷;第二階段是正式的實驗階段,針對景觀材料單體各個觸感要素以及景觀材料組合與人體喜好程度開展相關性調查。
(一)實驗準備階段
第一組:景觀材料單體的觸覺實驗
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景觀材料樣品和觸感要素詞匯,并對實驗所需要的工具、設備和流程進行檢測,為正式的實驗做好鋪墊和參考。
第二組:景觀材料組合的觸覺實驗
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景觀材料樣品和觸感要素詞匯,考慮材料組合和搭配的形式,并對實驗所需要的工具、設備和流程進行檢測,為正式的實驗做好鋪墊和參考。
1.樣品挑選或制作
第一組:景觀材料單體的觸覺實驗
經過文獻分析和案例研究,確定常用的景觀材料的類別:石材、地磚、木材、金屬,經過市場調研分析,初步選定具有代表性的石材(A01-07)、地磚(B01-04)、木材(C01-03)、金屬(D01-03),4類常用的景觀材料共20種作為試驗樣品。
第二組:景觀材料組合的觸覺實驗
經過調研確定常用的景觀材料的組合方式:A組石材與地磚、B組石材與木材、C組木材與地磚、D組石材、木材與草坪4種類型,其中每種組合材料的比例采用大于等于和小于三種形式。
2.設計問卷
第一組:景觀材料單體的觸覺實驗
根據文獻調研得知人們通過觸覺獲得的景觀材料單體質感的感知主要有:硬度、溫度、光滑度、紋理單元、紋理凹凸五項代表性要素作為樣本評估的參數,選取堅固-脆弱、自然-人工、活潑-呆板、舒適-不適、親切-冷漠五種意向作為觸覺感受的意向,制作出景觀材料單體的質感要素與人體喜好程度的相關性調查問卷。
第二組:景觀材料組合的觸覺實驗
人們對材料組合的觸覺感知與單體略有不同,會忽略一些細節(jié),因此選取硬度、溫度、光滑度三項代表性要素作為樣本評估的參數,選取堅固-脆弱、自然-人工、舒適-不適、親切-冷漠四種意向作為觸覺感知的意向,制作出硬質景觀材料組合與人體喜好程度的相關性調查問卷。
(二)正式實驗階段
本階段受測者選定20名南開大學2016級各專業(yè)的學生,男女各10人,年齡分布為18-30歲,為了避免外界環(huán)境帶了的不利影響,選擇主樓603教室作為實驗地點,保證教室內室溫的恒定。
兩組分別將20名受測者隨機分為4組,每組發(fā)放一組樣品,每組5人輪流觸摸并填寫問卷,最后匯總收齊。實驗完成后,每組樣品均獲得了20張調查問卷,對統計得到的數據進行統一并利用SPSS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
(三)綜合實驗結論
1.人體對于硬度適中、溫度偏暖、光滑度較高的材料較為偏愛,感覺較為舒適;
2.人體對于紋理單元和凹凸較明顯和略微不規(guī)則的材料較為偏愛,感覺較為舒適;
3.人體對表面圓滑和由圓滑物體構成的有曲度且符合人機工程學的形體接受度較高,感覺更為舒適;
4.材料之間的物理屬性差別越大,給人的觸覺感受越明顯,軟質材料的比例越大,人們越會感到自然、舒適和親切。
五、觸覺實驗對景觀設計的啟發(fā)
(一)景觀觸覺的功能
1.場域功能的啟示
景觀場所和區(qū)域的強調,主要通過單一材料重復的觸覺體驗完成,利用人體觸覺負適應的特性,強調該場所內固定的行為模式,利用重復的手法限定空間的使用功能,持續(xù)地強調環(huán)境對人的行為和心理情緒的影響。
不同景觀功能區(qū)的劃分和連接,往往通過材料的不同觸感來實現,并且對人的行為起到了啟示的作用,這種啟示性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即限定和轉換。限定作用,是指限定各景觀功能區(qū)域邊緣的界限,對使用者的行為起到了限定的作用?!白鳛椴煌袨榭臻g之間的界限,通過物理觸覺加以區(qū)分是最為常見的手段?!鞭D換作用,是指通過景觀材料的對比提醒人們行為的變化或是預示著景觀特點的變化,從而引導空間的人流動線能產生自然過渡的效果,這一作用在無障礙設計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利用盲道原點地磚的位置可以提示盲人臺階的位置和行動的方向。
2.景觀細節(jié)的體貼
景觀的觸覺體驗是在景觀細節(jié)方面對使用者的關懷。精致的細節(jié)往往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哪怕是一點點微小的變化,也會對整體的景觀環(huán)境產生很大的影響。由于觸覺無時無刻不在與周圍的環(huán)境相接觸,適應性使得觸覺的感受力不斷下降,并呈現出一種麻木的狀態(tài),因此,觸覺需求也成為了人體最普遍也是最不易被滿足的感官需求之一,只有出乎意料、不同尋常時,才會激發(fā)起觸覺新的興奮點,才有可能引發(fā)景觀與人的互動。當景觀環(huán)境能夠與人產生互動,反饋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景觀也就不是簡單地被建造和使用,而是成為了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二)材料選擇與造型設計
1.材料營造舒適環(huán)境
在景觀材料的選擇方面:應當盡量選擇硬度適中、溫度偏暖、光滑度較高的材料,這樣可以使人體感覺較為舒適,使人更樂于與景觀相接觸,同時在表面紋理的處理方面,在人體接觸的部位可以適當加強紋理單元和凹凸程度。
在行走地面鋪裝的設計方面:可以通過軟硬質景觀材料的搭配和同種材料不同表面肌理的對比來增強地面給足部帶來的觸感,通過材料組織的點狀、線性和面域的搭配加強地面的引導性,同時在相關區(qū)域增大軟質材料的應用,從而增強景觀對人體的舒適度。
2.造型引導行為變化
在場地形態(tài)的設計方面:人在景觀中的觸覺行為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有什么樣的場地形態(tài)就會相應產生什么樣的觸覺行為。因此,設計時可以通過造型的設計有意識地加強這種引導性,在適宜的場地安排相應的觸覺行為,引導人體姿勢的變化,使人體與場地全方位地接觸,滿足了人們對景觀的多種需要。
在景觀設施的造型設計方面,與人體相接觸的表面和邊界應當盡量圓滑并且符合人體工程學,同時可以運用反差置換的設計手法,打破人們的慣性思維和觸覺記憶,給常見的形體賦予特殊的材料或對原本硬質的材料進行柔化設計,誘導人們的體驗和觸覺行為的發(fā)生。另外,可以運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加強景觀設施的觸感,增強景觀的參與性和互動性。
結論
觸覺體驗是景觀最基本的體驗方式,人們通過觸覺與景觀發(fā)生互動,但是這種體驗方式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景觀觸覺體驗的層次從低到高可以分為本能的直覺感知、身體的行為感知以及心理的反思感知,并且可以細化為主動觸覺體驗和被動觸覺體驗兩種類型,前者按照身體觸覺的部位可以分為足部、手部和身體的觸覺體驗。
景觀材料是觸覺體驗的載體,通過實驗的方法分別測定了材料單體和組合的觸覺特性。材料單體質感的觸覺實驗得知人體對硬度適中、溫度偏暖、光滑度較高、紋理單元和凹凸較明顯和略微不規(guī)則的材料較為偏愛,感覺較為舒適;材料組合的觸覺實驗得知人體對于軟硬材料對比明顯的材料組合的觸覺感受較為明顯,軟質材料所占比例越大人體越舒適。
觸覺設計可以限定和劃分景觀的功能區(qū)域,暗示人們行為的變化,同時精致而豐富的景觀細節(jié),體現了設計的人文關懷,滿足了人們全方位體驗景觀的需要。因此,景觀設計宜選擇令人體舒適親和的材料,在鋪裝設計方面可以運用景觀材料物理屬性和肌理的對比,在場地形態(tài)設計方面可以塑造符合人體工程學和引導人體行為變化的場地,在設施設計方面可以運用反差置換和動靜結合等手法,從而激發(fā)人們與景觀互動的興趣,增強景觀的參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