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老年人的照料需求評估及照料服務供給探討

      2017-11-01 18:55:49孫鵑娟
      關鍵詞:自理照料養(yǎng)老

      孫鵑娟,冀 云

      (1.中國人民大學 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老年學研究所,北京 100872;2.中國人民大學 社會與人口學院,北京 100872;3.廊坊師范學院 心理系,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國老年人的照料需求評估及照料服務供給探討

      孫鵑娟1,冀 云2,3

      (1.中國人民大學 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老年學研究所,北京 100872;2.中國人民大學 社會與人口學院,北京 100872;3.廊坊師范學院 心理系,河北 廊坊 065000)

      采用2014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對中國老年人的照料需求進行多維度評估,并對照料服務的供給狀況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我國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占8.54%,工具性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老人占40.06%,約8%的老年人需要得到專業(yè)化的長期照護服務,其中2.19%的重度失能老人更是長期照護服務的重點人群;農(nóng)村、女性、高齡老年人的認知與抑郁問題相對突出;94.96%的有照料需求的老年人首要照料者為家庭成員。應盡快建立由個人、家庭、社會、政府合理分擔的長期照料護理體系,并加強對老年人照料需求的精準化、動態(tài)化評估。

      老年人;照料需求;社會養(yǎng)老服務;日常生活自理水平;認知能力

      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diào)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22億人,怎樣為如此龐大的老年群體提供必需的養(yǎng)老服務是當前家庭和社會面臨的突出現(xiàn)實問題。2017年3月國務院印發(fā)了《“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和養(yǎng)老體系建設規(guī)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的養(yǎng)老服務供給能力要大幅提高、質(zhì)量明顯改善、結構更加合理,多層次、多樣化的養(yǎng)老服務更加方便可及。而現(xiàn)有的社會養(yǎng)老服務資源是否契合老年人的照料需求既是評價已有政策實施效果必須參考的指標,也是構建新時期社會養(yǎng)老服務體系不能忽視的基礎信息。而養(yǎng)老服務供給的問題又必須根據(jù)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情況來討論,其中的關鍵問題包括:服務的重點人群是誰?老年人已獲得了哪些服務?還需要什么樣的服務?對此本文將以2014年中國人民大學開展的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為基礎,從需求與供給兩個視角分析我國老年人當前總體的照料情況,并對現(xiàn)有社會養(yǎng)老服務中的突出問題進行探討,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建立更為精準的養(yǎng)老服務體系提供參考。

      一、文獻回顧與調(diào)查數(shù)據(jù)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生活質(zhì)量提高的一個表現(xiàn)結果,但在預期壽命延長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帶病存活時間的延長、需要他人照料者數(shù)量和比例的增加。據(jù)預測2030年我國需要長期照料護理的人群將超過2 700萬人[1]。事實上,不僅是失能失智、臥病在床的老年人才需要照護,老年人身體等功能一定程度的下降也可能會造成生活中的不便,需要他人適當?shù)膸椭<又覈?0、60后出生隊列的人群陸續(xù)進入老年期,空巢化與獨居化日趨顯著,他們在經(jīng)歷、教育、經(jīng)濟收入、權益意識和能動性等方面表現(xiàn)出新的特征,對養(yǎng)老質(zhì)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2-3]。

      以往關于老年人照料需求的研究多集中于對失能老年人日常生活護理的探討,其中一部分研究對老年人失能的評估工具采用基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來測評,主要有:2010年中國城鄉(xiāng)老年人口狀況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失能老年人占總體老年人口的6.25%[4]。2011年中國老年人健康長壽影響因素跟蹤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65 歲以上老年人口總失能率為8.1%[5],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總體失能的比例為36.3%[6]。通過對三項老年專項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綜合分析結果顯示中國城鄉(xiāng)老年人的失能率在10.48%~13.31%之間[7]。另有一部分研究者采用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對老年人自理能力進行評估,發(fā)現(xiàn)2002 年、2005 年、2008年老年人的需要家務照料的均在七成左右[8]。但以上研究對老年人失能狀況的考察多僅從單一維度進行評估,或用ADL的失能項目數(shù)來測評,或用IADL的失能項目數(shù)來評估。

      在關于老年人照料需求的研究中,對失智老年人的探討較少,現(xiàn)有研究多采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MMSE)對老年人失智狀況進行評估,如有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老年人的認知護理需求率在不斷提高,2002年、2005年、2008 年分別為45.3%、43.0%、49.5%[8]。而采用2011年CLHLS跟蹤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則發(fā)現(xiàn),我國老年人總失智率為7.6%,但由于樣本缺失信息可能導致對我國老年人失智率的低估[5]。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老年人的照料需求是基于身心健康多方面條件形成的綜合結果,需要從多個維度去測評,只側(cè)重身體或心理的單一維度評估是不夠的;此外,客觀身體心理狀況的評估固然不可缺少,但老年人究竟是否需要他人照料還應當參考老年人的主觀意愿。進一步地,我們認為老年人是否需要照料還與有無照料資源有關,因而從供給側(cè)角度分析現(xiàn)階段針對老年人的照料服務資源情況也應被納入分析視野。

      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diào)查(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以下簡稱CLASS)是由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組織、中國調(diào)查與數(shù)據(jù)中心執(zhí)行的一項全國性老年大型社會調(diào)查,該調(diào)查于2014年開展了第一次全國范圍的基線調(diào)查。此次調(diào)查問卷分個人問卷和社區(qū)問卷,個人問卷調(diào)查對象為60周歲及以上的中國老年人,社區(qū)問卷的調(diào)查對象是社區(qū)(村居)的工作人員。該調(diào)查采用分層多階段的概率抽樣方法,調(diào)查范圍覆蓋全國29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共462個村/居委會(不包括香港、臺灣、澳門、海南、新疆和西藏),在每個村/居委會中采用繪圖抽樣的方法來抽取樣本戶,每戶訪問 1 位老年人。最終CLASS項目的樣本包括134個縣、區(qū),462個村、居,共獲得社區(qū)調(diào)查問卷462份,個人問卷 11 511份。其中城市老年人占52.96%、農(nóng)村占47.04%,男性占49.04%,女性占50.96%。本文將根據(jù)個人問卷和社區(qū)問卷中的有關項目進行分析。

      二、對中國老年群體照料需求的評估

      老年人的軀體和心理健康狀況是衡量其是否需要他人照料護理以及需要程度的基礎,而自報的主觀照料需求也是評價老年人是否需要得到照料服務的一個參照指標。對老年人照料需求的評估應當綜合考慮客觀和主觀兩大類指標的結果。

      1.基于軀體生活自理能力的衡量結果

      在評價老年人照料需求的若干領域中,軀體功能狀況對照料需求可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進而決定其使用養(yǎng)老服務的行為。本文采用基礎性日常生活活動(ADL)能力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IADL)能力量表來測量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情況。其中,ADL用于評價老年人基本的日常生活獨立活動能力,包括上廁所、進食、穿衣、梳洗、行走和洗澡六項。在研究中按照失能的項目數(shù)劃分為四個自理程度等級:完全能自理(0項失能)、輕度失能(1-2項失能)、中度失能(3-4項失能)、重度失能(5-6項失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是維持基本生活的能力,如果受損或喪失,老年人獨立生存的狀態(tài)將難以維系,需要外界提供必要的照料或支持。而IADL用于評價老年人在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中需要具備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包括購物、外出、做飯、做家務、使用交通工具、提重10斤、打電話、吃藥、管理財務九項。本研究按照失能項目數(shù)把IADL劃分為四個等級:0項失能為完全自理,1-3項失能為輕度失能,4-6項失能為中度失能,7-9項失能為重度失能。衡量結果見表1。

      表1 中國不同類型老年人基礎性與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狀況(%)

      表1中的結果顯示,我國老年人基礎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完全能自理的老年人占91.46%,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占8.54%(其中輕度失能4.92%、中度失能1.43%、重度失能2.19%)。也就是說,我國現(xiàn)階段有8.54%的老年人需要家庭或社會提供不同等級和強度的照料服務,其中2.19%的重度失能老人對長期照護服務需求最大。從分群體來看,城市老年人生活能夠自理的比例高于農(nóng)村、男性高于女性,隨著年齡增長自理水平下降,特別是75歲以上老年人的自理水平下降速度加快。

      從我國老年人的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IADL)衡量結果來看,59.94%的老年人在購物、外出、做飯等方面能夠完全自理,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占40.06%(其中輕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的老年人分別占27.65%、6.60%和5.81%)。老年人群體內(nèi)部呈現(xiàn)的IADL失能特點為農(nóng)村老人失能率遠高于城市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理水平快速下降,但與ADL不同的是女性老人IADL的失能率要高于男性老年人。IADL指老年人能夠完成基本的社會性活動所需的能力,完成該類活動的能力受損雖然不會直接危及老年人的生命,但會降低其對周圍環(huán)境的適應和控制能力,導致生活質(zhì)量下降,從而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幫助來維持他們與外部環(huán)境和他人的互動,滿足日常生活的要求。因此,對于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損而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仍然完好的老年人而言,可通過別人幫助完成做家務、購物、外出、理財?shù)壬顑?nèi)容和需求,但對于ADL受損的老年人而言,由于吃飯、穿衣等維持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動存在障礙,對他人照料的持續(xù)性和不可缺失性就更加突出。因此我國8.54%的ADL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是對照料服務需求最強烈的群體,必須有他人來幫助才能完成必備的生活內(nèi)容,這部分老年人數(shù)量目前約為1 880萬;而40.06%的IADL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也應當在生活中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外部幫助與支持,以維持其生活質(zhì)量。

      2.基于主要心理健康指標的衡量結果

      認知能力水平與抑郁水平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衡量指標。本文采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來測量老年人的認知能力情況。該表簡單易行,能比較全面、準確地反映人們的智力狀態(tài)及認知功能缺損程度。根據(jù)老年人的特點,本研究對MMSE量表中的定向力(5項)、記憶力(3項)、注意力和計算能力(5項)、回憶力(3項)四個方面進行了測量,每個題項答對計1分,答錯計0分,認知能力的得分范圍從0到16分,得分越高表明認知能力水平越高。

      表2 中國不同類型老年人的認知水平情況

      注:*** P<0.001,** P<0.01,* P<0.05,下同。

      總體而言我國老年人的認知能力平均為13.29分,說明老年人總體認知水平較好。通過方差分析表明,城市老年人的認知能力顯著高于農(nóng)村老年人,男性老年人顯著高于女性老年人,不同年齡組的老年人認知能力存在明顯差異,隨年齡增加認知能力得分不斷下降。認知能力下降一方面是由于與年齡增長相伴隨的衰老與老化所致,另一方面也與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有關。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認知能力得分也較高,因此農(nóng)村、女性、高齡老人相對較低的認知能力可能也與受教育機會少、受教育水平低有一定關系。認知能力得分低的老年人面臨較大的失智風險,對失智老年人照料服務的強度和難度更大。但我國現(xiàn)階段對失智老人提供的專業(yè)化照料護理服務還很不完善。隨著人口高齡化程度的加劇,大力發(fā)展失智老人的照護服務勢在必行。

      對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另一個指標——抑郁水平本文采用抑郁量表(CES-D)來測量[9]。量表中的9個項目中有3項表示積極情緒情況(心情很好、日子過得不錯、很多樂趣),2項表示消極情緒情況(感覺孤單、心里難過),2項表示情感邊緣化情況(感覺沒用、沒事可做),還有2項表明軀體癥狀情況(食欲不振、睡眠問題)。被調(diào)查老年人在過去一周經(jīng)歷的每一個感受或癥狀頻率計為0(沒有)、1(有時)、2(經(jīng)常)。抑郁程度的得分范圍從0到18,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的程度越高。結果見表3。

      表3 中國不同類型老年人的抑郁水平情況

      續(xù)表3

      變量NMSDF/tP年齡組60-64歲29124.263.45065-69歲21364.383.71370-74歲15194.333.44475-79歲11294.763.52880-84歲5904.773.51585歲及以上2304.623.4264.750***0.000

      從表3的結果來看,我國老年人抑郁水平平均得分為4.42分,說明老年人的抑郁水平比較低。農(nóng)村老年人、女性老年人的抑郁水平顯著較高。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抑郁程度逐漸升高,75-79歲組老年人的抑郁水平相對于較低年齡的老年人有顯著增高。以往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對抑郁水平有重要的預測作用[10],結合本研究中的相關結果也可以推測老年人抑郁水平的增高與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有緊密關系。因此,在為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務時,不僅要關注他們外在的生活需要,還要重視這些老年人內(nèi)在的心理與精神需求,緩解其孤獨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防止抑郁、癡呆等疾病的發(fā)生。

      3.基于老年人主觀健康狀況及照料需求的衡量結果

      老年人對照料護理的需求程度主要取決于他們身心的客觀功能和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其主觀評價的健康狀況和對生活起居幫助的自報需求反映出來。其中,健康自評是老年人對自身健康水平的一個綜合感受結果,認為自己“很不健康”的老年人往往對他人照料服務的需求也比較強烈。2014年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表4),我國“比較不健康”的老年人占21.27%,“很不健康”的老年人占6.05%,二者合計為27.32%,即四分之一左右的老年人自評健康狀況不佳。農(nóng)村老年人中自評比較不健康和很不健康的比例約占三分之一(33.84%),遠高于城市老年人。此外老年人健康自評的性別差異也很明顯,女性老年人的自評健康較差。

      表4 分城鄉(xiāng)、分性別中國老年人健康自評結果(%)

      此外,關于“您現(xiàn)在需要別人在生活起居上(如吃飯、洗澡、穿衣、上廁所)提供幫助嗎?”這一主觀照料需求問題,調(diào)查結果顯示我國有7.66%的老年人需要別人在生活起居上提供幫助,這與采用基礎性日常生活活動(ADL)能力量表衡量的結果基本一致。

      三、中國老年人的照料服務獲得及資源供給現(xiàn)狀

      對于有照料需求的老年人,他們到底獲得了怎樣的照顧服務?是誰在承擔照料老年人的主要責任?相關養(yǎng)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的覆蓋及使用情況如何?這些信息是了解老年人照料服務資源供給狀況的關鍵信息。

      1.老年人的首要照顧者。在我國,長久以來家庭成員一直是照料老年人的首要提供者,通常只有當家庭照料資源難以滿足老年人需要時才由社會化的照料服務來補充。此次調(diào)查也發(fā)現(xiàn),在有照料需求的老年人中,94.96%的老年人有人照料,但還有5.04%的老年人沒有人照料。對于獲得照料的老年人,在過去一年為他們提供照料的首要照料者分布見表5。

      表5 需要照料的老年人的首要照料者分布(%)

      老年人的首要照料者中,配偶占39.55%,其次為兒子(23.85%)、女兒(15.23%)、兒媳(12.28%),兒媳是繼配偶、兒子、女兒之后的第四位主要照料者,而女婿卻幾乎不參與老年人的照料活動。首要照料者是保姆或小時工的比例為5.31%,可見承擔主要照料任務的依然是家庭成員。分性別的分析表明,男性老年人的首要照料者中配偶所占比例遠高于女性老年人。城市老年人照料者中兒子(12.94%、23.83%)與女兒(10.45、20.43%)的比例相當,而農(nóng)村老年人首要照料者中兒子的比例(17.79%、36.59%)是女兒(10.43%、17.48%)的近兩倍,表明城市中兒子與女兒幾乎承擔了同等的照料老年父母的任務,而在農(nóng)村照顧父母則更多地由兒子來承擔,女兒起輔助作用。如何提高社會照料的供給水平來緩解家庭照料者的負擔已是現(xiàn)實所趨。

      2. 養(yǎng)老服務機構及設施的覆蓋率。關于養(yǎng)老服務機構的覆蓋和使用現(xiàn)狀是了解服務提供情況的重要信息。2014年CLASS調(diào)查中的社區(qū)問卷涉及了老年人居住地附近養(yǎng)老服務設施的問題,結果發(fā)現(xiàn)城市與農(nóng)村養(yǎng)老服務機構或設施存在顯著差異。托老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在城市的覆蓋率達到28.52%,農(nóng)村僅為5.00%;有養(yǎng)老院/敬老院的農(nóng)村為10.47%,也遠低于城市的覆蓋率。養(yǎng)老院、托老所等是為老年人提供社會化照料服務的主要機構和場所。相比較而言,我國社區(qū)醫(yī)院、醫(yī)療服務站等醫(yī)療機構的覆蓋率比較高,城市為83.53%,農(nóng)村達到90.46%。

      另外,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文娛健身、社會參與需求的各類場所和設施在城鄉(xiāng)之間也有很大差別。其中城市的健身場所與公園、老年活動室覆蓋率遠高于農(nóng)村,說明農(nóng)村老年人的身體與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設施還需加強建設。

      表6 我國分城鄉(xiāng)養(yǎng)老服務機構或公共服務設施的覆蓋情況(%)

      3.社區(qū)醫(yī)療機構服務提供情況。社區(qū)醫(yī)療機構是為老年人提供醫(yī)療和康復護理服務的基礎。根據(jù)被調(diào)查老年人對社區(qū)醫(yī)療機構服務的需要和使用情況分析結果(表7),農(nóng)村老年人對上門護理、上門看病、康復治療的需求率(22.07%,27.49%,19.74%)分別是城市老年人(11.14%,12.89%,10.60%)的兩倍左右。進一步結合老年人在過去一年中的使用情況來看,他們對這些服務的總體使用率偏低,但農(nóng)村老年人上門護理與上門看病的使用率(2.19%,6.01%)高于城市老年人(1.80%,2.70%),康復治療的使用率城鄉(xiāng)一致(1.34%)。對于這三項服務的滿意度,農(nóng)村老年人對上門護理與上門看病的滿意比例(78.26%,75.08%)高于城市老年人(74.75%,67.09%),而城市老年人對康復治療的滿意比例(72.73%)高于農(nóng)村老年人(63.89%)。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我國老年人對于社區(qū)醫(yī)療中的上門護理、看病等服務獲得程度還很低,遠低于老年人的需求程度。因此一方面既要注重規(guī)模建設并提高老年人的可獲得性,另一方面還應當注重服務對于老年人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提高服務使用滿意度,使社區(qū)醫(yī)療服務真正能夠在老年人的照料護理中發(fā)揮有效作用。

      表7 老年人對社區(qū)醫(yī)療機構服務的需求與使用情況(%)

      4.社會養(yǎng)老服務的使用狀況與購買意愿。對于基本的社會養(yǎng)老服務項目,從目前老年人的使用情況來看城市老年人使用率較高的是上門探訪(4.36%)、上門做家務(3.27%)、老年人服務熱線(1.33%),而農(nóng)村老年人使用率較高的是上門探訪(2.46%),其他項目如老年飯桌或送飯、陪同看病等的使用率均低于1%。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陪同看病服務在城市和農(nóng)村老年人中的需求比例都很高,但使用比例均較低,說明一些服務的提供與老年人的需求之間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進一步從老年人愿意花錢購買服務的意愿來看,老年人對各項服務均存在一定比例的購買意愿,尤其是對于上門做家務、陪同看病、老年飯桌、法律援助等服務老年人付費服務的意愿均高于目前的使用率。

      四、結論與建議

      根據(jù)2014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本文從多個方面對我國老年人口的照料需求進行了初步評估,并描述了目前老年人獲得的照料服務現(xiàn)狀以及相關資源供給情況,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我國老年人ADL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占8.54%,IADL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為40.06%,對照料服務的類型和專業(yè)化水平存在多樣化、多層次的龐雜需求。從ADL和IADL的初步評估結果來看,我國有8%左右的老年人需要得到專業(yè)化甚至是機構化的長期照護服務,其中2.19%的ADL重度失能老人更是長期照護服務的重點人群。隨著高齡化發(fā)展,我國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的規(guī)模還將進一步擴大,只有盡快加強長期照護體系才能滿足他們不同程度的照料護理需要。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事實上我國四成左右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和困難,這對社區(qū)、家庭、機構提供的非專業(yè)化及專業(yè)化照料都提出了巨大要求,特別是社區(qū)與機構如何提供一些以家務、購物幫助等為主要內(nèi)容的可控的、間歇性的養(yǎng)老服務值得探討,真正使得照料服務建立在彌補老年人功能不足的基礎之上,解決老年人生活中的現(xiàn)實困難,為家庭照料者提供有效支持。

      2.通過對認知和抑郁的衡量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老年人、高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風險較大。雖然我國老年人總體心理健康良好,但農(nóng)村、女性、高齡老年人的認知與抑郁問題相對比較突出,特別是75歲以上老年人的抑郁水平顯著增高,這些老年群體是失智老年人的重點群體。加之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與抑郁水平增高、認知能力下降有緊密關系,使得對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務的難度和強度更大。因此,在為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務時,不僅要關注他們外在的生活需要,還要重視這些老年人內(nèi)在的心理與精神需求,緩解其孤獨感,防止抑郁、癡呆等疾病的發(fā)生。

      3.從主觀意愿來看我國有7.66%的老年人需要別人在生活起居上提供幫助,家庭照料者的角色在城鄉(xiāng)間有明顯差異。本文的分析發(fā)現(xiàn)在對他人照料有需求的老年人中94.96%的人獲得了照料,但尚有5.04%的老年人有需求卻無人照料。目前老年人的首要照料者依然以配偶、兒子、女兒、兒媳等家庭成員為主。城市中兒子與女兒同樣承擔老人的照料任務,而農(nóng)村更多地由兒子來照料,女兒起輔助作用。在家庭老年照料負擔日益沉重的背景下,除了提高社會照料的供給水平,應當盡快推進給家庭照料者提供的經(jīng)濟補貼、喘息服務等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和措施。

      4. 社會照料服務資源的有效供給不足,農(nóng)村地區(qū)的供給資源更是薄弱。社區(qū)調(diào)查結果顯示農(nóng)村的托老所、日間照料中心、養(yǎng)/敬老院擁有程度低,其他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服務設施、組織也很匱乏;而農(nóng)村老年人所獲得的某些社區(qū)醫(yī)療服務與其需求之間的差距更大。此外,本文的分析還發(fā)現(xiàn)目前我國社區(qū)醫(yī)療機構的覆蓋率雖然較高,但老年人獲得的社區(qū)上門醫(yī)療、康復等服務使用率卻很低。因此,在養(yǎng)老服務體系建設中不僅要注重規(guī)模建設和推進服務的均等化程度,還應重視加強老年人照料服務的供需對接、整合利用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設施與社區(qū)綜合服務設施等的作用。

      總之,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數(shù)量和比例在不斷擴大,對照料護理的需求大、持續(xù)時間長,既需要日常家務式的非專業(yè)化幫助,也需要專業(yè)化的醫(yī)療護理、康復等服務,這些照料與服務內(nèi)容涉及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服務的若干領域,僅由家庭或社會某一個單一的角色來承擔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難以為繼的。建立由個人、家庭、社會、政府合理分擔的長期照料護理體系已是勢在必行,而對老年人照料需求進行更為精準化、動態(tài)化的評估則是體系建立的前提和基礎。

      [1] 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zhàn)略研究課題組.長期照料服務制度研究[M].北京:華齡出版社,2014:57-93.

      [2] 孫鵑娟. 中國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現(xiàn)狀與變動特點——基于“六普”和“五普”數(shù)據(jù)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3(6): 35-42.

      [3] 姚遠.老年群體更替對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影響[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3): 69-74.

      [4] 景躍軍,李元.中國失能老年人構成及長期護理需求分析[J].人口學刊,2014(2):55-63.

      [5] 彭晨,吳明.我國老年人失能失智及長期照護的現(xiàn)狀[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 2016(3): 382-388.

      [6] 姜向群,魏蒙.中國高齡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變化情況分析[J].人口與發(fā)展, 2015(2): 93-100.

      [7] 張文娟,魏蒙.中國老年人的失能水平到底有多高?——多個數(shù)據(jù)來源的比較[J].人口研究, 2015(3): 34-47.

      [8] 黃匡時.中國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研究[J].人口與社會, 2014(4): 10-17.

      [9] RADLOFF LS. 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77 (1):385-401.

      [10] 唐丹,姜凱迪.家庭支持與朋友支持對不同自理能力老年人抑郁水平的影響[J].心理與行為研究, 2015(1):65-69.

      【責任編輯吳姣】

      StudyonDemandsofOld-ageCareandSupplyofOld-ageServicefortheChineseElderly

      SUN Juan-juan1, JI Yun2,3

      (1. Center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Institute of Gerontolog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2.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3.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Langfang,Hebei 065000, China)

      Based on the 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 in 2014,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care demands of the Chinese elderly in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describes the supply of the c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8.54% of the elderly depend on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40.06% depend on the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bout 8% of the elderly need to be cared by professional long-term services, and 2.19% of those severely disabled who depend on ADL are the focus group for the long-term care services. The elderly in the rural areas, female elderly and the oldest ones have comparatively serious cognitive and depressive problems. Family members are the primary caregivers for 94.96% of the older people who need to be cared.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a long-term care system with reasonable share of responsibilities by individual, family, society and government and strengthen the accurate and dynamic assessment of the care demands by older people.

      older people; demands of old-age care; social service for older people; level of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cognitive ability

      C913.6

      A

      1005-6378(2017)05-0129-09

      10.3969/j.issn.1005-6378.2017.05.017

      2016-05-3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nóng)村留守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狀況與養(yǎng)老服務需求研究”(13CRK010);中國人民大學“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專項經(jīng)費(15XNL007);廊坊師范學院人文社科博士基金項目“家庭代際支持與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關系——認知的中介作用”(LSSB201701)

      孫鵑娟(1975—),女,貴州安順人,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老年人生活質(zhì)量、老齡政策。

      猜你喜歡
      自理照料養(yǎng)老
      照料父母對子女健康福利的影響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
      學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對高齡老人臨終照料成本的影響①
      南方人口(2021年1期)2021-02-28 08:26:30
      笑到生活不能自理
      養(yǎng)生不是養(yǎng)老
      養(yǎng)老更無憂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以房養(yǎng)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華人時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養(yǎng)老之要在于“安”
      大社會(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4
      無微不至照料留守兒童
      中國火炬(2015年6期)2015-07-31 17:25:50
      自立當從“自理”始
      金塔县| 汽车| 北宁市| 邢台县| 东至县| 桂阳县| 浦城县| 慈利县| 北碚区| 汉寿县| 综艺| 长子县| 芦溪县| 青铜峡市| 周口市| 武安市| 梅州市| 弥渡县| 崇仁县| 安丘市| 麻城市| 迁安市| 团风县| 台东市| 冀州市| 临城县| 尼木县| 永昌县| 晋州市| 磴口县| 东乌珠穆沁旗| 淮阳县| 安平县| 堆龙德庆县| 永登县| 丹巴县| 自治县| 丹寨县| 永兴县| 前郭尔| 揭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