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波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4日下午通過決定,在香港《基本法》附件三中增加全國性法律《國歌法》,這意味著《國歌法》的香港本地立法工作已如箭在弦。意料之中的是,相關爭議在香港社會隨之升溫。
尊重國歌本是一國公民應有之義務,可這在香港偏偏成了一個政治議題??梢灶A見,香港反對派立法會議員固然無從反對《國歌法》本地立法,但一定會在細節(jié)上作文章,例如如何界定“不尊重國歌行為”、會否限制二次創(chuàng)作、是否設立追溯期、要求首先展開公眾咨詢等,以阻擾《國歌法》本地立法。
圍繞《國歌法》本地立法出現(xiàn)的一系列輿論戰(zhàn)和政治博弈,不過是香港反對派近年來主打的“去中國化”議題之一環(huán)。在2015年年中捆綁否決政改方案后,反對派已把核心政治議題轉(zhuǎn)向“去中國化”,時常操弄“一國”議題,夸大陸港矛盾,更不停打出“恐懼牌”,試圖擴大港人與內(nèi)地的分離意識。
除了《國歌法》話題,近日荒腔走板的“一地兩檢”爭議,也是反對派“去中國化”操作的寫照。西九龍高鐵“一地兩檢”方案已獲大多數(shù)香港民眾支持,特區(qū)政府本可按照“三步走”的節(jié)奏推進落實,只是為了尊重立法會才提交了一份無約束力的議案。而反對派先是阻礙政府提交議案,后在審議過程中不斷“拉布”,更不惜冒犯新聞自由,以動議新聞界離場的方式阻止議案表決。
香港在回歸后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從中央政府到特區(qū)政府一直在推動港人心歸、增強國家認同感,但一些反對派不斷挑戰(zhàn)“一國”底線。《國歌法》本地立法、“一地兩檢”方案以及開始啟動的中國歷史課程在初中獨立成科,都受到了反對派的鼓噪,他們希望繼續(xù)引發(fā)香港社會圍繞國家認同、國民教育的爭議,甚至挑動一小部分拒絕融入的勢力對抗香港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的歷史大勢。
有“香江第一健筆”之稱的林行止,始終篤信并鼓吹自由市場經(jīng)濟,但大約十年前,他在專欄中首次承認自己不再是“盲目的自由市場信徒”,這引起了傳媒熱議。過去兩周,他甚至遭到部分香港反對派時事評論員的公開辱罵。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在專欄里建議香港“需要主動地與內(nèi)地看齊”。應該說,林行止先生起碼看到了世界大勢所趨,而不少反對派依舊蒙著眼睛和心靈看祖國。
一個所有人都能看清的事實是,香港未來的出路在于與內(nèi)地真正相向而行,香港的一些勢力不能再生活在舊時空之中了。港人對國家多一份尊重,國家自然也會對香港多一份信任,香港的發(fā)展空間也勢必會更為寬松、寬廣。
祖國已經(jīng)向著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目標邁進,香港任何“去中國化”的勢力只會越來越?jīng)]市場。香港民眾現(xiàn)在想的應該是如何增進國家認同并為祖國“強起來”貢獻正能量,而不是發(fā)揮任何副作用。▲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