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祥友
摸秋兒,一者豐收說,民間有句俗語,“八月半摸秋不算偷”,摸秋兒,其實就是在中秋月圓時節(jié),勞作的人們共享豐收之喜悅;二者求子說,清代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記述:“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歸,為宜男兆,名曰摸秋?!闭锨笞?,是因為瓜類多子,取其吉意也。
中秋節(jié)之前,如果哪家提前收了“秋兒”,會被村里人瞧不起,言語這戶人家沒有襟懷,小氣摳門兒。于是,有的人家自留地、房前屋后的秋兒熟得墜地了,也捱到節(jié)后去收。節(jié)后的一日,誰家的柿子、秋棗一個不少地懸掛著,向日葵埋著墨青的臉盤兒,村里人也會指點他的脊梁骨,交頭接耳,奚落這戶人家平日的計較。自然,早收秋兒的和沒有被摸過秋兒的人家,結(jié)果都一樣的臉紅難堪。鄉(xiāng)下人盡管缺吃少穿,卻好臉面,把名聲看得跟命一樣重。于是,中秋節(jié)后的一大早兒,鄉(xiāng)下人查看自家的“秋兒”被人摘了沒有。沒有被摸過的,就擰著眉,苦著臉,見了人就矮了三分,繞道悄悄走;發(fā)現(xiàn)被摸過的,便一臉的燦爛,像是收獲了整個秋天。
那時,故鄉(xiāng)的摸秋兒有著一套俗成的講究。摸秋兒摸得多少,到月下自己受用得了為止,不可隨身帶回家,而且沒有獨自摸秋兒的,都是三三兩兩。如此,想必一是共享,圖個樂和,二是算作一種監(jiān)督吧。初次摸秋兒的,老輩人會對你說些“糟踐了秋兒,會遭雷炸”的古訓。摸秋兒沒有界限,也可去村外,你盡管放下心去摸,處處不設(shè)防,戶戶犬不吠,上樹摘柿、摸甜棗,下地掏花生,快活地品味秋天的饋贈。這時候的村村野野,月光盈盈,秋韻纏綿,誘惑著你,滿村野奔跑的你。
令人心動的,當數(shù)村里村外懷春的俊男妙女摸到“妹兒”、“哥兒”的,心里頭開花不由人。這秋月共長天一色下的溫愛故事,我聽老輩人津津樂道過。當然,多是從月下對歌開始的,諸如“八月桂花滿院香,/我出家門把妹相。/十八妹子歌聲好,/十里吹來九里香!”、“哥哥唱歌不思量,/句句唱在妹身上。/若有外人聽見了,/妹子臉皮哪里放?”如果兩人對上了緣,就會合唱“好田好地不用肥,/好郎好妹不用媒。/多個媒人多張嘴,/媒人口里出是非?!?/p>
還記得鄰里二爺、 二奶曾有滋有味給小小的我們對唱過。二爺深情地瞄了二奶一眼唱:“月亮出來月亮圓,/不會唱歌也為難。/不會唱歌也想唱,/唱得不好妹包涵!”二奶幸福地一笑,接上:“月亮出來月亮明,/山歌打動妹的心。/哥唱一聲妹來跟,/一唱一跟到天明。”聽村里活了九十多歲的福爺說,二爺、二奶就是幾十年前中秋月夜對歌好上的。
村里不去摸秋兒的,就坐在自家院里,葡萄架下,賞月、說天,扯那嫦娥與后羿的千古別離。懵懂的我們自然信了那凄美的千秋傳說,去想象月宮中的玉人怎樣的沉魚落雁,怎樣的不該背離后羿。有時候,爹娘會對繞膝的幼子指點月中的古桂,如何被勤勉的吳剛砍下瞬時又生長如初,甚至說嗅到了吳剛釀造的桂花酒魅惑人的香醇……
此時,此境,很合乎那句古詩“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的意蘊。
責任編輯: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