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要點】
英國就是一對對矛盾的集合體,共生和諧。
理解英國設計的五對矛盾
羅馬文化與羅曼文化
手工藝傳統(tǒng)與工業(yè)革命
貴族文化與平民文化
科學精神與反建制的傳統(tǒng)
島嶼意識與全球視野
彌合:自由主義/重商主義
8月19日,人人都是創(chuàng)意家“視覺藝術鑒賞”系列講座第二期舉辦,對現(xiàn)代藝術史、20世紀的藝術與設計以及視覺文化都有著深入研究的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藝術史學者周博帶來了題為“極保守,最新奇:英國設計文化簡論”的講座。
PART1羅馬文化與羅曼文化
知識點:
羅馬文化:對古典主義的追慕,大陸情節(jié),新古典主義,強調(diào)理性、節(jié)制、貴族、建制
羅曼文化:凱爾特人和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化,強調(diào)信仰、浪漫、平民、反建制
羅馬帝國最強大的時期曾經(jīng)占領大不列顛島,占領范圍包括英格蘭的大部分和威爾士,羅馬入侵者從歐洲引進農(nóng)業(yè)、工業(yè)和建筑,這些跡象在今天的英國依然可以看到,比如羅馬不列顛時期的城墻。
英國人對希臘羅馬文化有一種偏好,這種偏好尤其存在于英國上層的貴族階層。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的許多建筑園林景觀中,可以更加明顯的感受到。在約翰.彌爾頓的詩中也可以看出這種歐洲大陸情節(jié),這種情節(jié)使得他們崇尚歐洲大陸文化,崇尚理性、節(jié)制,貴族的、建制的東西。
英國有一個很有名的陶瓷生產(chǎn)企業(yè)韋奇伍德,至今還一直生產(chǎn)大量的民用陶瓷,剛創(chuàng)立的時候,他們所追慕的就是古典主義的價值觀,生產(chǎn)有貴族趣味的東西,這些都是來自于歐洲大陸的傳統(tǒng)。他們模仿的就是在大英博物館中的波特蘭花瓶,這就是一種羅馬文化。
19世紀,拿破侖戰(zhàn)爭期間整個歐洲如火如荼,英國人自己也在找尋究竟真正屬于英國本土的文化是什么,他們特別強調(diào)的是凱爾特人的傳統(tǒng),基督教文化,以及中世紀的羅曼文化對他們的影響。比如議會大廈威斯敏斯特宮,其設計風格就來源于中世紀的羅曼文化,以哥特式的裝飾來修飾整個樓,而不是羅馬文化,這體現(xiàn)了他們對中世紀文化的—種認可。
中世紀的文化強調(diào)的是信仰,浪漫,它有蠻族文化和平民文化的成分,就是那些所謂高高在上的人曾瞧不上的東西,但是英國人卻認為這個東西特別重要。在平民階層中充滿一種像野草一樣有很有韌度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另外就是蠻族文化對既有規(guī)則的突破,壓根不理教條那一套,我就愿意這么做,你愛接受不接受,時間長了也就接受了。
普金特別推崇中世紀的建筑風格,他一方面強調(diào)簡潔的、平面化的裝飾,另一方面強調(diào)簡約的功能化的傾向。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簡潔設計去要求19世紀的建筑師,但是和維多利亞時代那種雜糅了巴洛克的古典主義相比,普京的設計已經(jīng)相當簡潔、干凈了。他主張中世紀的復興,喜歡蘇格蘭的鄉(xiāng)村建筑,我們在蘇格蘭地區(qū)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簡潔立面,非常樸實無華的設計。
在現(xiàn)代主義的建筑里面,流淌著中世紀的血液,中世紀對建筑的理解,對我們現(xiàn)代建筑的影響非常大,中世紀的建筑師注重構架,比如所有的承重都放在大教堂的立柱上,這一點跟中國的建筑相似,而現(xiàn)代建筑也是在基本的梁架結構上去填充的。中世紀有高入云端的大教堂尖塔,20世紀有摩天大樓。
普金是一個先驅(qū),他把中世紀的精神在19世紀末的英國建筑里復活了。
PART2手工藝傳統(tǒng)與工業(yè)革命
知識點:
手工藝傳統(tǒng):重視手工,手工勞作與信仰和美德相關。人性的、有機的、生命的
工業(yè)革命:信奉科學技術對于世界的改變。機械化、標準化和批量化生產(chǎn),理性、科技、異化。
在古典文化中,貴族基本上是不怎么干活兒的,但中世紀的羅曼文化不一樣,特別強調(diào)手工和勞作,比如,耶穌的父親圣約瑟是個木匠,母親也要搞點刺繡,中世紀的人認為勞動是人一生必然要經(jīng)歷的東西,勞作并不丟人,這是中世紀的傳統(tǒng),他們認為手工勞動跟信仰相關。
中世紀的勞動也有一點等級上的的差別,比如石匠比較高級,因為他可以蓋大教堂,金銀匠人也比較高級,他們使用的都是貴重材料,也可以服務于宗教,但本質(zhì)上來看勞動是沒有差別的。這種傳統(tǒng)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產(chǎn)生了很重要的影響,而且他們認為手工勞作是一種人性的東西,人手在做,它是人性的、有機的、有生命的東西,它更加直觀的表達了人的創(chuàng)造力。
所以,英國的設計直到今天都有一種手工傳統(tǒng),這種東西在英國的文化里面特別重要。我有個同學學的是編織專業(yè),她曾想在德國找一個類似的專業(yè)讀研,但是找不到,德國的設計專業(yè)都是工業(yè)設計方向,高科技,工業(yè)化,但是在英國,幾乎每個設計學院都有手工相關的專業(yè)。
工業(yè)革命率先在英國開展。工業(yè)革命信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科技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機械化、批量生產(chǎn),能夠給人類社會帶來可觀的物質(zhì)和財富,崇尚理性、科技,但是這種東西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異化,機器做出來的東西怎么可以跟人用手生產(chǎn)出來的東西作比較,就像卓別林《摩登時代》中對機械化的控訴。對新技術和新事物的一種盲目沖動反抗的盧德主義最先在英國產(chǎn)生,認為機器改善不了他們的生活,還讓他們失業(yè),而去毀壞機器。
兩種傳統(tǒng)一直在斗爭,最典型的就是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威廉.莫里斯,英國設計、英國文化的所有矛盾在他身上都可以找到。比如,他崇尚中世紀,同時又是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在他身上既有中世紀的夢想,又有對當代工人階級生存狀況的不滿,他既是一個資本家,開辦很多工廠,又會走上街頭為工人階級說話。
莫里斯的別墅是非常英國的,他崇尚中世紀,崇尚自然裝飾,崇尚平面裝飾,不要錯覺裝飾,所以他的整個居室充滿了一種中世紀的浪漫文化。但他的婚姻不太幸福,房子住了幾年就賣掉了,但是時至今日房子依舊基本上原汁原味保留了當年的面貌,室內(nèi)的東西都還存在。endprint
不得不說,英國人的東西都能留下來,即便是后來的業(yè)主也會把你的建筑設計當成藝術品留下來,這是出于對藝術的尊重。
莫里斯對英國工藝美術運動,乃至整個英國設計影響都很大,工藝美術運動奠定了英國現(xiàn)代設計的傳統(tǒng),同時對整個歐洲,對包豪斯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英國著名學者尼古拉斯·佩夫斯納的著作《現(xiàn)代建筑的先驅(qū)者一從威廉.莫里斯到格羅皮烏斯》把莫里斯到格羅皮烏斯作為一個完成的歷史單元,而莫里斯正是這個歷史單元的開始。
莫里斯認為,藝術應當“By People,F(xiàn)or People”,取之于民,并為人民大眾的生活服務,我們要感謝莫里斯給現(xiàn)代世界所帶來的這個概念,藝術家不是服務于貴族和達官貴人的,而是要為普通人的生活設計。不過他又主張手工勞動,這樣成本就很高,老百姓買不起,所以莫里斯的一生的主張,藝術與設計的經(jīng)驗都充滿了悖論和矛盾,這種悖論和矛盾在英國現(xiàn)代設計的文化中一直存在。
PART 3貴族文化和平民文化
知識點:
貴族文化:英國的貴族文化沒有中斷過,貴族文化培養(yǎng)的是貴族精神(犧牲、奉獻、克制)等以及教養(yǎng)和品味,對新鮮事物冷眼旁觀。貴族文化一直在衰落,其生活品味成為中產(chǎn)階級的一種參考。貴族文化的一個結果是遺產(chǎn)工業(yè)(文化產(chǎn)業(yè))。
平民文化:平民、中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激烈、粗俗、缺乏教養(yǎng),街頭文化、青年文化、亞文化,批判性、反抗性、創(chuàng)造性。
二戰(zhàn)期間德國要打過來了,英國人在面對國家將要滅亡的背景下設計了這樣一張海報,“KEEP CALM AND CARRY ON”,后來并沒有印制太多,英國人還是很厲害的,但是這個海報反映了一種貴族文化的特征,即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情都要淡定,要穩(wěn)住,別要死要活的,這樣的話,那就不是貴族。
其實在羅馬文化里一直有這樣的一種精神,比如萊辛寫的《拉奧孔》,這種東西對平民文化也是有影響的,所以當?shù)聡筌妷壕?,依然要保持冷靜、隱忍、克制,然后繼續(xù)堅持(CARRY ON)。
二戰(zhàn)期間,丘吉爾在知道德國轟炸計劃的情況下,為了不讓德軍發(fā)現(xiàn)他們的計劃已經(jīng)泄露,依然選擇了犧牲那個即將被轟炸的村子。不露聲色,為了整體的戰(zhàn)略大局,有些人注定要被犧牲。但是這個仇不是不報,后來丘吉爾出動皇家空軍,基本上把德累斯頓給炸平了。丘吉爾身上所體現(xiàn)的就是貴族文化培養(yǎng)出來的精神,貴族要有犧牲精神,戰(zhàn)爭來了就跑,有好處就撲上去,那是犬儒。
貴族還要克制。在《國王的演講》中,愛德華八世選擇了情人,放棄了王位,將多災多難的英國留給了口吃的弟弟喬治六世,喬治六世雖然口吃但是有擔當,這一點在英國非常被看重,是貴族精神的體現(xiàn)。
貴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老子什么都見過,他們對那些新奇百怪的東西都是冷眼旁觀,啥都沒見過,那是土老帽,德國的包豪斯對英國的影響也非常小,格羅皮烏斯崇尚工業(yè)化那一套英國人基本上不接受,這也是英國很有意思的一點。
另一方面,英國的貴族文化也一直在衰落,比如卡梅倫(英國前首相)其實就是貴族出身,但是他一直不好意思提這個事情,因為那么多人都不是貴族,提這個招人討厭,但是貴族的心理一直有。同時,貴族的品味也會成為平民要追求的東西,成為他們生活的參考。
貴族文化造就了非常豐富的遺產(chǎn),但是英國的遺產(chǎn)稅非常高,繼承遺產(chǎn)需要高昂的費用,這培養(yǎng)了英國人老謀深算、老成持重的性格,像我們在《唐頓莊園》中看到的那樣,有地位的人要和有錢人通婚,以保持自己的社會地位。
英國也有平民文化,尤其是工業(yè)革命使得大量農(nóng)民流離失所,大量農(nóng)民進程變成產(chǎn)業(yè)工人,生活條件尤其是住房條件極其惡劣,當時整個歐洲都是這樣一種狀況,平民文化就誕生于這個時期,它是工人階級的一種文化,而非農(nóng)民文化。
由于受到威廉.莫里斯的影響,英國人通過給工人階級設計住宅來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另—方面,19世紀末霍華德提出了“田園城市”的概念確立了英國現(xiàn)代城市規(guī)劃的基本原則,老城位于中心保留下來,在周邊建設衛(wèi)星城,每個衛(wèi)星城不超過5萬人口,下班之后還可以過著悠閑的鄉(xiāng)村生活,到現(xiàn)在英國依然沖上這樣的東西,他們非常討厭摞起來的高樓大廈。
無產(chǎn)階級的文化進入城市之后就產(chǎn)生了很多粗俗的,缺乏教養(yǎng)的東西,但是正是在這些東西里孕育著勃勃生機,到了上世紀60年代,這些東西轉化成為英國文化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
60年代成長起來的這批人,他們反傳統(tǒng)、反保守、反建制、反政府。像薇薇安.韋斯特伍德,老太太已經(jīng)快80了依然很有勇氣,這種范兒就來自英國的無產(chǎn)階級文化,60年代的街頭文化、青年文化、亞文化,具有一種批判性,使得英國文化、設計重新具有活力。
這就是兩個極,—方面貴族文化保存的很好,另一方面也會有好多人覺得英國女王憑什么占那么大塊地方,世世代代繼承。貴族階層的保留使得傳統(tǒng)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然它不是一成不變,尤其是風尚一直在變,但它保留了一層底色。
貴族文化最重要的一個遺產(chǎn),就是英國的遺產(chǎn)工業(yè),這個是特別英國的。因為他們的遺跡都保存下來了遺產(chǎn)成為今天大家消費的對象,在英國的機場免稅店你可以買到很多跟英國文化相關的東西,但是美國就不行。
另外英國的日用品設計也非常發(fā)達,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一直有平民主義的主張,比如韋奇伍德的創(chuàng)始人喬舒·韋奇伍德就主張廢除奴隸制度,他們在宣傳的時候尤其強調(diào)產(chǎn)品不是奴隸生產(chǎn)的,特別主張平等,在上帝面前我們都是兄弟。
60年代許多英國左派的設計反對過度消費,主張設計應當首先服務那些有需要的領域,同時英國也有非常激進的設計,這些跟他們的搖滾文化、青年文化相關,也有拿著女王照片開玩笑的。
朋克文化是通過視覺藝術和音樂傳播到世界的,其主要策源地就是英國倫敦,現(xiàn)在到倫敦還能感受到這種特點。倫敦有兩種明顯的性格,一個是福爾摩斯的英國,一個是朋克的英國。endprint
PART 4科學精神與反建制的傳統(tǒng)
知識點:
科學精神:英國是現(xiàn)代科學革命的策源地,自然科學、經(jīng)驗主義傳統(tǒng)發(fā)達,把工程科技看作一種技術和藝術的結合。英國設計文化中有非常強調(diào)理性的一面,如福斯特、戴森、地鐵線路設計等等。
反建制的傳統(tǒng):浪漫主義,反對理性、堂皇的邏輯,反官僚、反父權、反建制(反對政治和藝術的當權派,在野的態(tài)度)。
英國是現(xiàn)代科學的一個策源地,英國的科學非常發(fā)達,他們特別強調(diào)經(jīng)驗、理性,這種精神對英國的工程、工業(yè)設計影響非常大。比如現(xiàn)在很多人會用戴森的吸塵器,戴森就是典型的英國人。還有設計了中國首都機場T3航站樓,北京南站,倫敦希思羅機場的諾曼.福斯特。英國會出這種對數(shù)據(jù)、科學、理性,對工程具有強大掌控力的人,理性而實用的設計。
倫敦的地鐵線路圖也是英國很有名的設計,地鐵線路并不像我們看到的地圖那樣直來直去,但是我們坐地鐵的時候不需要知道線路是如何蜿蜒,我只需要知道下一站是哪里,方便換乘,從倫敦的地鐵線路圖開始奠定了一種信息設計,即以簡單明了的功能化為指導原則。
我們可以從倫敦地鐵的小冊子上看到一行小字,說明他們的地鐵線路圖是由啥利·貝克于1931年設計的,體現(xiàn)了英國對于設計師和設計文化的尊重,這個其實是我們比較欠缺的。
現(xiàn)在好多人家里都有這種燈,這個最早是由葛瑞格.蓋吾丁設計的,他之前是汽車設計師,一個偶然的機會發(fā)明了這個燈,利用彈簧和折頁,這是20世紀非常經(jīng)典的設計。
英國人認為工程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物,不像我們中國,老是把工程理解成科技,好像跟藝術沒有關系似的。
浪漫主義在60年代,其實就是一種反建制,反傳統(tǒng)的精神,是英國的另外一面。比如艾倫.瓊斯的作品,體現(xiàn)了60年代性解放的那段時間藝術家、設計師對于身體、凝視的表達,雖然女性主義者極其討厭這些作品,也發(fā)起過一些運動,向這些作品上潑灑東西,但并不能改變它們是60年代反文化的標志性作品。
另外一個重要人物就是薇薇安.韋斯特伍德,她父親是冷藏廠的機械師,非常重視對她的教育,但是薇薇安并沒有受過真正意義上的高等美術教育,這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她敢想敢干,沒那么多講究。后來跟性手槍樂隊組建者的婚姻對她影響很大,她的設計跟搖滾有緊密的聯(lián)系。雖然保守派看不上她的設計,但是幾十年過去了,薇薇安的設計成為英國文化的一面旗幟,首相見了她都客客氣氣。
乞丐服、內(nèi)衣外穿都跟她有關系,后來她年齡大了,越來越理解服裝,開始回歸傳統(tǒng),影響了幾代人。像中央圣馬丁服裝專業(yè)的秀所展現(xiàn)的創(chuàng)造力和突破性都讓我們的學生羨慕不已,因為我們沒有這種文化。英國從60年代到現(xiàn)在—直有這樣的文化,服裝的設計是沒有界限的,怎么實驗都可以。
2015年薇薇安開著坦克到卡梅倫郊區(qū)的老家抗議,貴族是干不出這種事情的,貴族只會關上門,私底下說這個是該怎么樣,這就是平民文化,街頭文化的產(chǎn)物,當時大家都對她肅然起敬,已經(jīng)70多歲了,還有這種勁兒,有的時候會覺得這樣一種文化還是蠻令人羨慕和感動的。
PART 5島嶼意識和全球視野
知識點:
島嶼意識:島國文化的特點在中世紀的手抄本中就有所體現(xiàn),有獨立意識,善于處理和安排小的空間。文化意識上以英國為中心。
全球視野:日不落帝國,有廣闊的全球視野,英語作為世界語言,殖民地文化多樣性,包容異端,對外來的文化和設計師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
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它有一種分離主義的意識,也就是獨立意識,比如脫歐,其實它一直也沒怎么在歐里邊,就像英國有專門的簽證,而不是申根簽證。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我翻譯過一本英國人寫的書《20世紀的設計》,牛津版的,是很重要的—本著作。既然是20世紀的設計理應涵蓋全世界,但是在這本書里英國占了一半的篇幅,然后是美國,順帶寫了日本,偶爾提—下韓國,還有一點點印度,里邊幾乎沒有中國。
這就是英國,曾經(jīng)的日不落帝國,它有全球意識,在這個小島上收藏者全世界的文化,所以他做事情都希望有全球影響力,有野心,它曾經(jīng)有那么多殖民地,那么多文化曾臣服于它,它也有一種包容性。
英國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漁民文化使得他們特別善于充分利用狹小的空間,比如英國的造船業(yè)特別發(fā)達,這種船文化對英國設計影響很大,因為船的空間很小,漁民都很會安排空間。
亞力山大伊斯哥尼斯設計的mini cooper很小,輪子才10英寸,里邊空間利用的很好,特別英國。英國的公交車跟我們也有很大差別,北京的公交車巨長無比,我20年前來北京的時候,電車比較多,那種很長的電車拐彎的時候電線特別容易掉下來,還得下車撩上去才能繼續(xù)走,這種設計都是從蘇聯(lián)傳過來的,這是典型的大陸國家的設計,地大物博。英國采取的方式是摞起來,非常善于利用空間。
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相當于中國的雄漢盛唐,具有全球影響力,同時英國并不是一個閉塞的國家,也有許多文化進來。在后現(xiàn)代時期又出現(xiàn)了很多移民設計師,以前英國作過一個展覽叫“英國設計的輸入與輸出”,他們吸收了大量的移民文化,這些人在這扎根,同時又輸出了很多東西。
總結
尼古拉斯·佩夫斯納在他的著作《英國性》中總結,英國的文化里有一種極性,在極與極之間尋找突破點,兩極還可以共生。前邊講到的五對矛盾其實也是五種極端。這種極端創(chuàng)造出血多偉大的設計、藝術。
究竟是什么可以讓極端和諧共生?其實就是英國文化里邊非常重要的東西:政治文化里的自由主義,嚴復把這個自由稱之為群己權界論,也就是說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極,極與極在一起構成一個群體,但是個體與個體之間是有邊界的,你的自由以不影響別人的自由為邊界,這是法律所規(guī)定的一種界。比如西太后開著坦克上街游行這是她的自由,但她不能開著坦克進入卡梅倫的家,這就是界。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是英國的重商主義和自由貿(mào)易的傳統(tǒng)。這也是為什么英國的設計很發(fā)達,英國的皇家美術學院在建立之初就是希望通過美術學院來提高整個英國在工業(yè)制成品方面的藝術品味,從而使英國的工業(yè)制成品可以跟全世界競爭。
這是幾百年的傳統(tǒng)積淀,所有的東西都交給市場和消費者來評判,他們認為最好的設計在大街上,而不是在博物館里,只有被市場、文化、習俗、制度檢驗過的才是好的的設計,而不是幾個知識分子說好就是好。
以前的一切,不論是貴族的還是平民的,最后都將會成為未來的傳統(tǒng)。因此英國人一直認為無論多么新的東西,他們都生活在他們自己的傳統(tǒng)之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