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友
隨著中國的強盛,外界對中國的報道越來越多,尤其是積極正面的報道。美國《時代》周刊就趁特朗普訪華前夕,公布了最新一期的雜志封面,除美國本土版外,封面都用中英文兩種語言寫上“中國贏了”,并通過封面文章大贊中國經濟。
以往,美國等西方主流媒體報道中國的時候,大都從負面講述中國故事。這些媒體特別擅長用價值觀差異把中國描述為“他者”,從而削弱中國的軟實力。還有一些報道熱衷從經濟、政治、社會和環(huán)保等角度唱衰中國,認為中國的快速發(fā)展只是曇花一現(xiàn)。即便有些報道主體夸贊中國,但仍不忘貶損兩句,例如《時代》的封面文章。
在面對這些和我們的實際情況以及不斷發(fā)展大相徑庭的報道時,不少人義憤填膺,認為西方媒體充滿對華偏見,服務于西方國家對華打壓戰(zhàn)略。也有不少人認為,這充分說明中國媒體和西方媒體存在著巨大的傳播鴻溝和信息赤字,中國不但要把不實報道懟回去,而且要講好中國故事,遠播四方。
新聞畢竟還是要以事實為基礎。最根本的事實就是,中國不斷向好發(fā)展。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社會穩(wěn)定、政治清明,以及越來越多的外國民眾了解了中國的真正形象,那些過于貶低和充滿偏見的報道也將沒有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媒體客觀分析中國的情況增多,視角也逐漸轉向積極。
有趣的是,對于部分媒體對華報道態(tài)度的正向轉變,也有人開始擔憂,認為這是西方媒體在“捧殺”中國。甚至還有人主張,這是西方媒體對華新輿論策略,試圖通過渲染中國成功以凸顯中國威脅,激發(fā)本國的前進意愿和對中國的防范意識。
從發(fā)展趨勢看,在西方媒體報道中國這件事情上,有兩點是越發(fā)確定的。一是中國將不斷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被聚光燈所打照。中國不僅將成為世界經濟的重心,而且將成為國際媒體報道的重心。不報道中國,就不算完整的國際新聞。二是雖然仍有些外媒難以改變對華嚴苛、偏見甚至是仇視的態(tài)度,但總體對于中國的報道將會越來越客觀,愈加符合中國本來的形象。距離中國現(xiàn)狀太偏的報道,只會讓報道本身沒有影響力,淪為笑柄。
在對待外媒報道這件事情上,我們正確的態(tài)度是把其看成鏡子。有些鏡子表面是平滑的,中國可以借此好好端看自己,正視成績與缺點;而有些只是表面凹凸不平的哈哈鏡,中國大可以一笑了之。另外,中國不能只從西方的鏡子里看自己,更不能以此尋找自信,而要有形象自信。數(shù)千年文明的孕育,數(shù)百年道路的探索,數(shù)十年成功的經驗,鑄就的形象不能說完美無缺,但絕不會差。我們可以和前幾年的中國相比較,看到自己發(fā)展的成績,也不忘用未來的目標鞭策自己,使中國的形象變得更美好。中國的成功既不是媒體吹捧出來的,也不是他們打壓出來的,而是中國人民實打實干出來的。
中國還應告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形象。隨著硬實力的上升,軟實力的改善也是國家發(fā)展的應有之義。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軟實力的改善不僅僅在于我們的形象不再被單向地由他人塑造,或者推動西方媒體積極報道我們,還在于用我們的媒體照照其他國家的形象,讓我們的如實報道成為推動它們進步的動力之一?!?/p>
(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