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
我與好友,從賓川縣城坐車到雞足山的山腳下時,我們商量了一下,決定不騎馬上山,也不坐索道纜車,而是直接用兩條腿走。累了就找個店或干脆就住在山間的寺廟里。
雞足山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西北,與大理洱源毗鄰,北與鶴慶相連。古稱青嶺山,又稱九重山,雞足山是中國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也是南亞最著名的佛教圣地。雞足山。得名于山形,西望蒼山洱海,北瞰玉龍雪山,因山頂聳立于西北,尾在東南,前列三峰,后拖一嶺,酷似雞足之五爪,故而得名。雞足山以其雄、險、奇、幽、秀而著名,最高海拔天柱峰3248米,最低海拔沙址河1780米,相對高差1468米。雞足山是我國聞名遐邇的佛教靈山,與峨眉、普陀、五臺、九華并稱佛教五大名山。五臺山,位于山西五臺縣,傳說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市,是普賢菩薩的道場;九華山,位于安徽省青陽,是地藏菩薩的道場。而云南賓川的雞足山,是釋迦牟尼大弟子迦葉菩薩的道場。
雞足山地處橫斷山脈邊緣,被三條較大型的斷裂帶所切割,構(gòu)成了雞足山的危崖陡壁、山巒疊嶂、奇峰匯聚、百澗爭鳴的地貌。順著一級級的石階、或一段段的土路,路兩邊可謂景致萬千,峭壁和原始森林一覽無余,滿眼的蒼翠,遮天閉日的古樹老藤莽莽蒼蒼。小道上常見松鼠奔跑的影子,林中不時還聽到野雞的啼鳴,讓人每每感到驚喜。
我們到聞名于耳的祝圣寺時,已是傍晚,天色已暗淡下來。此時看到祝圣寺正在修繕中,走到大門前,見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和尚,拿著一把長長的掃帚。正在掃施工留下的一些塵土。我見老和尚慈眉善目,頗有好感,就雙手合十地上前說話。還沒等我開口,卻見老和尚把掃帚靠在身旁,也是雙手合十地說:“施主,還沒用飯吧,到不到寺里吃些齋飯?”
祝圣寺,原來并不是寺,而是庵,始建于明朝初期,一度荒廢。相傳,清朝光緒年間,始建祝圣寺的是一名號虛云的和尚。當(dāng)年虛云和尚云游四方,來到雞足山,發(fā)現(xiàn)自唐以來,雞足山雖然已建35大寺,72小庵,但按照天罡地煞之?dāng)?shù)尚缺一寺。于是決心親自建一宏偉寺廟湊足108之?dāng)?shù)。他四方化緣,足跡遍及東南亞。三年內(nèi)終于募集到黃金一萬多兩,在九重巖下原缽盂庵舊址上,花了整整十年時間,在庵的基礎(chǔ)上建筑了寺。并由光緒皇帝親賜為“護國祝圣禪寺”。后又由慈喜太后親賜雞足山“敕護國祝圣寺光明如來玉石寶印”一方。祝圣寺的寺廟建在樹木園林之中,它既是寺,又是園林。從此,祝圣寺便香火不斷,香客云集。后來,僧眾為紀(jì)念虛云和尚,將其塑像栩栩如生地雕塑于寺側(cè)的亭子內(nèi)。
進入祝圣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著名佛學(xué)大師趙樸初親自提寫的“祝圣禪寺”四個行書大字,進門是一個橫長的天井,正面是祝圣寺大殿,寺名仍由趙樸初書寫。殿門兩邊是赤身的哼、哈二將雕像,大殿內(nèi)金碧輝煌的釋迦牟尼金身慈眉善目。左右各手書一匾云“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殿墻四周,五百羅漢或坐或立,栩栩如生、神態(tài)各異,構(gòu)成一幅西方極樂世界極樂圖。釋迦牟尼佛像背側(cè)供奉著文殊、普賢等菩薩,金身都熠熠生輝,神態(tài)安詳。我們進殿時,沒有逢上和尚做課,沒有鐘鼓磬鈸之音與和尚們黃鐘般的唱經(jīng)聲。不過,步入大殿,仍能讓人產(chǎn)生出一種莊嚴(yán)肅穆的感覺與意境。
進入寺廟里的飯廳,看見稀稀拉拉的還有幾個和尚在用飯,我與好友交了十元的飯錢,掌勺的和尚給打了幾個菜,一人一碗煮青菜,一個紅燒茄子,一個豆腐雞(豆腐做的雞肉),飯自己弄,在一個大甑子里,想吃多少都行。這齋飯的味道還不錯,尤其是那豆腐雞,還真有點雞肉的味兒,不知是如何弄的。
剛吃好飯,有個小和尚過來問,今晚是否在寺里睡覺。此刻我覺得心里有股暖暖的血液在流動,這不是雪中送炭嘛。小和尚又說,外人住每人需交五元的床費。這年頭,五元還能算錢,我趕忙說:“睡睡睡!謝謝小師傅?!毙『蜕袑ξ倚πΓ约旱男」忸^走了。
第二天一早從祝圣寺出來,不大一會,我們就到了無衣和尚修行并降伏巨蟒的空心樹景點。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廣西有個縣官,敬仰雞足山的虛云和尚,毅然去官并拋妻離子前往雞足山拜師學(xué)佛。途經(jīng)昆明時,聽說虛云和尚在華亭寺講經(jīng),連忙去尋找。誰知虛云已經(jīng)講完經(jīng)到東南亞諸國云游去了。
在這棵老空心樹前,我久久默立,感受著這口口相傳下來的故事。這棵迄今已有700多年樹齡,高32米,有五六人合抱那么粗的高山栲(當(dāng)?shù)厝私写罄鯓洌?,可見靠樹根一段的空洞?nèi),尚留煙熏火燎的痕跡。大栗樹至今仍然綠意盎然,生命力旺盛。
雞足山不但佛學(xué)淵源綿長,留下來的文人墨客傳說故事也相當(dāng)多。徐霞客、吳道子、徐悲鴻、楊升庵、李中溪、屈爾泰、董其昌等都曾游歷過此山,并留下許多詩詞墨寶。我覺得最為感人的,要數(shù)徐霞客“雞足葬靜聞”的傳說了。
徐霞客在考察雞足山期間,曾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華章。在登絕頂四觀峰時,寫下了《東日》《西?!贰赌显啤贰堆┯^》四絕。其《日出》詩云:“天門遙與海門通,夜半車輪透影紅。不信下方獨夢寐,反疑忘打五更鐘?!?/p>
在觀賞西邊的蒼洱時吟道:“萬壑同觀一壑漚,銀河遙點九天秋。滄山下界何須問,直已乘槎到斗牛?!痹凇赌显啤芬辉娭幸鞯溃骸鞍自票臼巧街形?,南極祥光五色偏。驀地兜羅成世界,一身卻在玉毫巔。”觀賞北方玉龍白雪時讓他激動不已,以《雪觀》為題吟道:“北辰咫尺玉龍眠,粉碎虛空雪萬年。華表不驚遼海鶴,崆峒共對藐姑仙?!蔽矣X得徐霞客游歷散文寫得不錯,而詩詞也寫得華麗而一氣呵成,有景有物,不是庸俗之物。
據(jù)說雞足山擁有四十座奇山,十三座險峰,三十四座崖壁,四十五個幽洞,百余處泉潭。游雞足山不僅可以領(lǐng)略千巖競秀、古木參天、百澗爭鳴的自然情韻。有機會還可以感悟“十里松風(fēng)香霧迷”和“天開佛國云為護”的靈光圣跡神韻。特別是登上海拔3248米的天柱峰放目縱覽。藍(lán)天白云的映襯下,遠(yuǎn)遠(yuǎn)望去,但見山中奇峰匯聚,危巖千仞,可見旭日在東方地平線上漸漸升起。而位于雞足山最高峰天柱峰山頂?shù)睦銍?yán)塔,是雞足山的標(biāo)志和象征。endprint
朝圣雞足山的信眾頗多,有的是去誦經(jīng)治病,據(jù)說到雞足山誦經(jīng)后。有不少病人痊愈的事例:有的是去看雞足山上的佛光,看佛間的圣境;有的去放生增福延壽,雞足山腹地的原始森林里,仍然生活著無數(shù)放生的精靈。而更多的游人,可能如我一樣。無所謂欲望無所求的人,到那里只是走走看看,尋求的是一種自身的快樂與愉悅。
云南雞足山何時成為佛教名山已不可考,但按照“迦葉尊者守佛衣于此以待彌勒”的說法,那應(yīng)該是從佛教的開山鼻祖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迦葉到來之時算起,也就是說應(yīng)該有2500多年了。遙想當(dāng)年,迦葉尊者不知是經(jīng)歷了多少千辛萬苦,從遙遠(yuǎn)的印度到達(dá)云南賓川,又不知是經(jīng)歷了什么樣的艱難險阻,才登上這毒蛇猛獸出沒的雞足山,并在這里設(shè)立道場等待彌勒降生。在與雞足山有關(guān)的古人中,我最敬佩的是虛云和尚與徐霞客,雖然我只能在歷史資料中誦讀他們,但僅僅只是讀上一遍,就在我的生命中揮之不去了。一座山的靈氣,不僅僅是源自于山本身,只有真正融入了淳厚的人文內(nèi)涵,山才能真正成為名符其實的靈山,并讓人認(rèn)可。而山的靈氣,更需要人們用心靈去感悟。,
快到天柱峰金頂寺時。行走的臺階變得陡了起來,就像上天梯一樣,由于走的時間過長,此時真有點腰酸腿顫。好想停下來休息片刻。
上到金頂,方知金頂除了白塔的雄偉,寺廟同樣的雄渾輝煌。金頂雖為雞足山的最高峰,但上面平而且寬,還建有四座各自獨立的大殿,其周圍還建有許多有檔次的賓館設(shè)施。走在金頂寺四周的圍欄邊,感覺人會忽然間飄飄欲仙起來,舉目四望。連上山的路也看不清了,只見白茫茫一片云海,纏繞在嶙峋崢嶸的山崖上,不一會只見云海奔涌而來,沖過圍欄直上云霄。千山萬壑的松濤聲,伴隨著云海而來,仿佛那云海中正發(fā)生著激烈的海底之戰(zhàn),如萬馬在嘶鳴,似千軍在吶喊,氣勢頗為雄壯。
金頂寺,原名迦葉寺,是施加牟尼的第一大弟子迦葉尊者的道場,走進其間。到處都是熏香繚繞、祥云彌漫。處在這樣的境界中,盡管不一定做到虛云和尚說的“穩(wěn)坐金殿里。笑看云卷舒”,終究可以懷一顆恬淡平和的心,選擇一些喜歡的東西來細(xì)細(xì)品讀。殿內(nèi)可以說是金碧輝煌,正中擺著的香案是金黃色的,香案后面是一座金黃色的千手觀音。觀音的面部表情很是莊重肅穆,最上面的四只手舉于頭的上端,其前面的兩只手,一只拿著方天畫戟,一只手拿著箭,靠后面的兩只手將一個天字擎于頭頂上。據(jù)說這千手觀音的主體是用銅鑄造的,外表穿的衣服用了五噸金粉。
看過殿的外觀后,我踏上了上殿的銅梯。想進殿里看個究竟。殿門前坐著一個穿灰色衣服的僧人擋在門口,僧人約莫五十多歲,頭發(fā)有些花白,臉長長的呈紫銅色,額頭上、嘴角上的皺紋一縷縷的,眼神平靜,我覺得此人似乎有過許多的滄桑,把一生的經(jīng)歷都寫在臉上。
雞足山是東南亞著名佛教圣地,素有“雞足奇秀甲天下”、“華夏第一佛山”等美譽。明朝時期,雞足山佛教文化達(dá)到了鼎盛期。據(jù)說那時山上有八座大寺廟,三十四座小寺廟,六十五座尼姑庵,僧人達(dá)數(shù)千人之多。后來,因戰(zhàn)亂和其他原因,一些寺廟被損壞。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后才逐步恢復(fù)修繕了九蓮寺、佛塔寺、虛云禪寺、祝圣寺等20余座寺廟,而且還修建好了從蓮花寺到金頂寺的七千余極石梯,以及從金鐘寺到金頂寺的馬道,修建了從彌勒寺到金頂寺長約800余米的纜車。
在雞足山山門前不遠(yuǎn)處。立著這樣一張廣告牌:走遍中國名山,唯雞足山最靈。臺灣著名的道興大法師在來大陸傳經(jīng)布道選擇道場時,曾經(jīng)考察過許多佛教名山,都認(rèn)為不合適,最后選定雞足山作為傳布佛學(xué)的道場,并擔(dān)綱佛塔寺住持方丈。
站在雞足山的山巔。我又一次注視眼前這擎霄之峰,我突然感覺到心又一次狂跳不止。感覺自己的生命與山的脈搏一起跳躍,好像自己與天地融合在一起。此時我頓然領(lǐng)悟到什么是豁達(dá),什么是超然。難怪徐霞客把此山巔稱為“觀日出最華麗的地方”。太陽漸漸滑下金頂寺,余輝像血一般籠罩著蒼翠的雞足山,令雞足山顯得更加倩麗。此時我記起了祝圣寺內(nèi)這樣一副楹聯(lián):“退后一步想,能有幾回來?!贝藭r我的心境,競與這幅對聯(lián)是如此的相似,走下雞足山。我哪時又會回來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