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勝龍
楊時立雪程門、載道東南之后對將樂風氣影響非常大:一個是讀書進取、耕讀傳家;一個是講究名節(jié)、崇尚廉儉
楊時(1053—1135年),世居福建省將樂縣北郊龜山,宋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和詩人。他“上接濂洛之傳,下啟羅(從彥)、李(侗)、考亭(朱熹)之緒”,對我國文化重心南移以及閩文化的開發(fā)起了篳路藍縷的作用,一向被尊“程氏正宗”“閩學鼻祖”。
熙寧九年(1076年),楊時24歲登徐鐸榜進士,于元祜八年(1093年)轉(zhuǎn)師程頤。他與好友游酢拜見師傅時,大雪紛飛,但見程頤坐在院堂火爐旁的椅子上閉目養(yǎng)神,便在堂下恭候。待程頤醒來,發(fā)現(xiàn)楊、游二人站立于大雪之中。
“程門立雪”,既是楊時對老師的尊重,更是對學術(shù)、對真理的敬畏。它為后人展示出一條奮進追求的勵志求學之路。受楊時的影響,其得意門生羅從彥從家鄉(xiāng)沙縣徒步千里赴浙江蕭山,向老師請教,還不惜變賣家產(chǎn),到洛陽向程顥問學。楊時的三傳弟子朱熹進士及第后,從崇安徒步到延平向李侗問學,從此摒棄釋、道雜學,一心向儒,窮研圣學,終成大器。
楊時把傳先圣之道作為自己畢生追求的目標,傾力著述,以書傳世。他提倡德育與智育相結(jié)合,讀書與做人相結(jié)合,學與用相結(jié)合,主張把個人修養(yǎng)與實現(xiàn)社會理想聯(lián)系起來,以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還創(chuàng)造了一種既是“講學之方”,又是“養(yǎng)心之要”的“默坐澄心”,“于靜中體認大本”的獨特修養(yǎng)方法,并一直為其門人后學所信守,“以主靜為宗”被稱為“龜山門下相傳指訣”。羅從彥將其傳授給李侗,構(gòu)成了早期閩學追求“靜養(yǎng)”境界的特征?!把悠剿馁t”都向往“平淡”生活,安貧樂道。從楊時到朱熹,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使中華民族主體文化儒學中斷的道統(tǒng)得以延續(xù),并且發(fā)揚光大。楊時把尊師重道的典范傳給后世。
宋政和五年(1115年),楊時主持編修將樂楊氏第一部《弘農(nóng)楊氏族譜》,制訂了十條祖訓:一訓父慈,二訓子孝,三訓臣忠,四訓夫義,五訓婦從,六訓友恭,七訓敬長,八訓擇友,九訓睦族,十訓和鄰。
此后各朝代楊時后裔謹遵祖訓、恪守家規(guī),以傳承祖德為核心的家風也愈見濃厚,家風文化的內(nèi)涵大大豐富。明代楊氏家訓為:“勤耕務(wù)讀,敦倫孝親,卑無犯上,富莫驕貧,居仁由義,睦族和宗,布衣菲食,氣忍家寧?!鼻宕鷹钍霞矣栔饕獌?nèi)容有:“順父母,睦兄弟,和宗族,完國賦,務(wù)勤儉,勤耕讀,謹喪祭,慎嫁娶,安本分,禁非為,守公法,記銘言?!?/p>
在楊時的精心培育和影響下,他的兒子和孫子中先后有12人考中進士。楊時家風還澤被故里,白楊時以后,將樂籍人士,出現(xiàn)2人登文武頭榜、66人中進士、4人任尚書的人文盛況。
楊時立雪程門、載道東南之后對將樂風氣影響非常大:一個是讀書進取、耕讀傳家:一個是講究名節(jié)、崇尚廉儉。楊時后裔楊汝楨,在安徽鳳陽當知府“運家資以成王事”,公而忘私;將樂人黃鍔在四川雙流縣當縣令,致仕回鄉(xiāng)之時“僅攜《蜀志》一部”。將樂人受楊時影響,無論在鄉(xiāng)為官還是在外從政的,都非常廉儉,因此,《將樂縣志》記載:“自龜山先生載道南歸,鄉(xiāng)邑重道,讀書進取,間有魁元,砥礪名節(jié),后先相望?!薄按藢凤L俗之美也?!?/p>
清廉為民是楊時推崇中庸思想,堅持以民為本的從政理念,實施“仁政”的具體表現(xiàn)。主要包括民貴、寬政、法治與愿治相結(jié)合等。楊時一生清貧樂道,清正廉明。致仕還鄉(xiāng)時,高宗皇帝賜給他官絹200匹、白銀300兩,頤養(yǎng)天年。但楊時堅辭不受,說:“乞恩于八閩,山無米,地無租?!备咦跍首唷坝罏閮?yōu)免”。兩袖清風而回。楊時辭世后,“身后肖然,家徒壁立”。(資料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