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孫
為了進一步挖掘油菜生產(chǎn)潛力,降低勞動強度,探索適合我鄉(xiāng)栽培的“雙低”油菜品種, 2016年冬開展“雙低”油菜品種篩選試驗,具體試驗小結(jié)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試驗地點
管厝鄉(xiāng)***村。
2.參試品種
中雙11號、中油雜11號、浙油50、綿新油78、鹽油雜3號、油研9號。
3.播栽期
11月1日播種,11朋10日移栽,秧齡40天。
4.試驗設(shè)計
試驗共設(shè)6個處理,不設(shè)重復(fù)(小區(qū)排列見表1),小區(qū)面積0.5畝,6個處理分別是處理1:中雙11號;處理2:浙油50;處理3:中油雜11號;處理4:鹽油雜3號;處理5:綿新油78;處理6:對照,油研9號。
5.試驗方法
(1)試驗田選擇:選擇交通便利、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具有代表性的田塊作為試驗田,試驗田塊面積5畝。
(2)密植規(guī)格:哇帶溝寬130cm,栽3行,株行距43.3*22cm,畝栽7000株。
(3)大田施肥方案:施純N11.7kg/667m2,N:K2O:P2O5為1:0.77:0.51。具體施肥方法是基肥施45%三元復(fù)合肥40kg/667m2、硼肥1kg/667m2;苗肥施碳銨20kg/667m2、氯化鉀5kg/667m2澆施;苔肥施尿素5kg/667m2在雨后穴施;根外肥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各施一次,每次施硼肥0.25kg/667m2加磷酸二氫鉀0.25kg/667m2兌水45公斤噴霧。
(4)科學(xué)管水:整畦時要開好三溝,串心溝和圍溝,溝深30厘米,圍溝與出水溝深些,春節(jié)前進行清溝培土,以利排水防漬,防倒。
(5)病蟲防治方案:油菜的病蟲害主要有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菜青蟲和蚜蟲。其中菌核病發(fā)病最為嚴重,其防治應(yīng)堅持“預(yù)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菌核病是影響油菜產(chǎn)量最主要病害之一,要十分注意油菜生長的后期田間管理,把做好菌核病的防治列為油菜后期生產(chǎn)管理的重點,防止菌核病大面積危害成災(zāi)。措施上,在清理好“三溝”的基礎(chǔ)上,初花期后一周用40%的菌核凈可濕性粉劑每畝施用100克兌水40公斤噴施,重病區(qū)盛花期再防治一次。結(jié)合防病,噴施一次1-2‰的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增果增粒。
二、結(jié)果分析
1.生育期(見表1)
各品種間生育期差異不大,其中中雙11號和油研9號生育期相同,都是216天,為最長;鹽油雜3號生育期最短,為212天。
2.生育性狀分析(見表2)
株高:各處理間株高差異較大,最高的是對照油研9號,為174.75cm,最低的是中雙11號,為145.35cm。
分枝高度:各處理間分枝高度差異也較大,最高的是對照油研9號,為79.25cm,最低的是中雙11號,僅為52.35cm。
分枝數(shù):最高的是油研9號,平均每株分枝為8.75個,最低的是綿新油78,平均每株分枝為7.35個
單株莢果數(shù):單株莢果數(shù)最高的是中油雜11號,為269.9莢,最低的是鹽油雜3號,為228.1莢。
每莢粒數(shù):最高的是油研9號,為22.55粒,最低的是浙油50,為19.15粒。
千粒重:最高的是中雙11號,為4.66g,最低的是油研9號,為3.4g。
理論產(chǎn)量:最高的是中雙11號,畝產(chǎn)為158.75kg,最低的是鹽油雜3號,畝產(chǎn)為133.6kg。
3.產(chǎn)量表現(xiàn)(見表2)
在參試的6個品種中,經(jīng)實地測產(chǎn),對照油研9號畝產(chǎn)為128.5kg,中雙11號畝產(chǎn)142.5kg,表現(xiàn)最高,比對照畝增14.0kg,增幅10.9%;中油雜11號畝產(chǎn)140.7kg,比對照畝增12.2kg,增幅9.5%;浙油50畝產(chǎn)135.2kg,比對照畝增6.7kg,增幅5.2%;綿新油68畝產(chǎn)124.3kg,比對照畝減4.2kg,減幅3.3%;鹽油雜3號畝產(chǎn)120.1kg,比對照畝減8.4kg,減幅6.5%。
三、結(jié)語
試驗結(jié)果表明,參試的6個品種中,中雙11號和中油雜11號2個品種表現(xiàn)較好,分別比我縣當(dāng)家品種油研9號畝增14.0和12.2公斤,增產(chǎn)幅度分別為10.9%和9.5%,增產(chǎn)較明顯,在浦城縣有較大推廣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