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抗戰(zhàn)中,國民黨軍在當時其實也搞敵后游擊戰(zhàn)。在主力部隊撤退前,有不少游擊隊潛伏了下來,可是這些游擊隊堅持不了幾年,就被日本人徹底消滅了。
華北平原沒有山巒、深谷,但是有1億多的人口。正是這1億多的老百姓,構(gòu)成了八路軍的“高山”“深谷”。是不是中國農(nóng)民們天然就有這個覺悟,老百姓早就是同仇敵愾?很遺憾,并不是——湯恩伯部在河南對當?shù)匕傩沾笏疗蹓?,以至于當?shù)赜小八?、旱、蝗、湯”四大災的說法,最終忍無可忍的老百姓竟然幫著日本人打國民黨,因為國民黨政府和國民黨軍隊對老百姓的侵害比日本人更厲害。
國共的區(qū)別,從口號上就可以看出來奧妙在哪里:國民黨抗戰(zhàn)的口號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抗戰(zhàn)守土之責”“人人皆為岳武穆”……聽著一個個都很高大上,實際上并沒有發(fā)動起多少老百姓。細品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口號都只是反復在喊老百姓有義務保國,卻只字不說“國”對老百姓有什么義務。這恰恰是民國時期國民黨精英層的典型思路——當時文化主流常常批判李自成,而且核心觀點就是“西北老百姓不知禮義廉恥,竟然為了自己不被餓死,就起來造反”……一幫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顯然不可能發(fā)動起老百姓。
八路軍的口號又是什么呢?非常簡單的三句話:打走鬼子吃飽飯、打走鬼子享太平、打走鬼子得安康。敵后抗戰(zhàn)的核心在于農(nóng)村基層,基層的根本在于民心,而民心則在于民生。
包括華北地區(qū),八路軍每到一處,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先去打鬼子,而是先解決了當?shù)氐拿裆鷨栴}——看病、識字、吃飯。所以,在反映敵后抗戰(zhàn)的文藝作品里,識字班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情節(jié),白求恩也并不只給傷病員看病,還負責醫(yī)治駐地的平民。
而由于河北地區(qū)土地兼并嚴重,八路軍的土地政策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當?shù)氐拿裆鸂顩r。此外,根據(jù)地還取消大量苛捐雜稅。八路軍來之前,冀中地區(qū)農(nóng)村的稅種通常是20多種,而且是提前收取。八路軍來了之后,把稅的種類減到了個位數(shù),只留下必要的稅種,這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豬肉稅,為什么要拿豬肉征稅呢?因為那個年代并不是人人都能吃上肉的。能買得起肉的,通常都是比較富裕的家庭,或者是富農(nóng),或者是地主。拿這個來征稅,就等于是把征稅的群體定位在整個社會收入當中中高層的階層,這樣一來,就不會出現(xiàn)“殺貧濟富”的問題。首先通過稅制,公平了社會的財富分配。
再次,河北大地主多,所以雇工也就多,給地主家打長工的,還有在縣城里給作坊做工的。當時的冀中政府通過各種法令,最大限度地保證這些雇工的權(quán)利。首先就是要給他們加薪,不能勞而無得;其次,還給雇工大量的權(quán)益保障,比如像一年之中必須要保證有放假休息,必須給適當數(shù)量的布匹、鞋子;同時不能無理由地解雇雇工;有病呢,雇主必須得負責醫(yī)療。除了政府法令之外,當時還把這些農(nóng)民組織起來,有了雇工會這樣的民間組織,這些都真正凝聚了當?shù)乩习傩盏娜诵摹?/p>
正是憑借著這些,在1938年以后的情報戰(zhàn)上,八路軍開始反過來占了上風,戰(zhàn)場上的態(tài)勢也隨之大大改善。
(摘自《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書1:大國博弈》貴州人民出版社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