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云儒
大絲路筆記之二
◎ 肖云儒
很早就想寫這篇文章了,在快到巴庫之前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就想動筆,但那個時候?qū)τ谖宜獙懙倪@一段故事腦子里是霧樣的一團,全是想寫而又說不出道不明的一些感覺,終于沒有寫成。接著便被旅途的勞頓和各種涌上來的新素材所淹沒,終于便拖延了半個多月、幾千公里,到了印度,到了今天。
離開巴庫已經(jīng)快一個月了。我一直想著如何寫,又一直懷疑能不能把它寫出來。它沒有故事,主人公也沒姓名和地址,它與巴庫這座城市雖有關系,其實關系並不很大,而且那么遙遠而又遙遠,在現(xiàn)實中應該早被遺忘。不但被歷史遺忘,也被僅有的幾個知情人遺忘,甚至從來不被記憶,甚至從來沒有形成記憶。甚至——但愿不是的——從來沒有發(fā)生!
我現(xiàn)在終于動手要寫它了。宏大的歷史走向和渺小的個人命運之間,關系實在是微妙。有時它們同步,像抗日戰(zhàn)爭中的南京大屠殺,那些死難者,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卵與巢、家與國,共同著一樣悲慘的命運。有時它們反向,像那些囤積國難財?shù)纳藤Z,常常像寄生的罌粟花,在國破家亡的廢墟上開出自己的有毒的花。有時候是歷史的必然,會給許多個人的命運帶來十分偶然的甚至突發(fā)性的轉(zhuǎn)折,像劉少奇、鄧小平的兒女們,社會猝不及防的變故,一夜之間使他們由萬人之上最耀目的“官二代”變成了萬人之下的狗崽子,由中南海一腳踢到了陜西延安和漢中的山溝里……
我怎么會對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庫如此念念不忘呢?那是因了超越了一個甲子的一段往事。那時我十一、二歲,住在外婆家里,與幾個舅舅一起上學。我上小學,他們上初中、高中。建國之初的那個時期,中蘇友誼的氣氛非常熱乎,國家提倡大、中學生和前蘇聯(lián)的大、中學生通信、交朋友,既有助于學習俄語,又有助于將中蘇友誼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jié)世代傳承下去。這本來沒有我們這些小學生、小屁孩的事兒,但我的四舅當時是高中生,就在這時經(jīng)中蘇友好協(xié)會遷線搭橋,與一位前蘇聯(lián)阿薩拜疆加盟共和國巴庫市的女學生聯(lián)系上了。他倆開始通信,頭幾封信四舅還給我們念過,不外是介紹各自的情況,大談中蘇友誼,也炫耀巴庫的里海和南昌的滕王閣如何美麗,如何文化。后來慢慢地就說到了個人,慢慢地四舅便不再念他們的通信了,開始遮遮掩掩,以至諱莫如深起來。只知道他們的通訊依然頻繁,因為那時國外來的郵件是非常惹人注目的。
那時四舅大概十八、九歲,高中三年級了,我十一、二歲,我們這群十來歲的孩子便起哄四舅,要他公開秘密。我的外公也過問此事。他說:沒有什么,無可奉告,矢口否認有什么格外之情。但我關注到,四舅開始愛照鏡子了,用手醮著水修飾自己的頭發(fā)。四舅在否認他們通信有“格外”時,分明可以感覺到他眼睛里有束火苗,閃爍著莫名的激動,或者還有一絲痛苦?長大后才知道,那就是被叫做“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東西。四舅極力掩飾的是“少年維特之煩惱”嗎?不知道,說不清楚。
通信延續(xù)了五、六年,到四舅成了大三學生,1960年初,中蘇交惡,兩國關系極速下降,一直降到冰點之下,甚至出現(xiàn)軍事對峙。一天巴庫又來信了,四舅讀著讀著,淚花在眼眶里噙著,幾乎要掉下來。信封里附著對方的一張照片。這是不是他們第一次互寄照片我不得而知,但肯定是最后一張照片。那姑娘有著我們所稀罕的異域之美,俄羅斯族或者阿薩拜疆族的少女風情,更多的是中學生的清純、真樸。我們突然有了那個年齡段少有的嚴肅,同情地看著四舅,看著他那好像被灼傷了的表情,似乎品味到了我們那個年紀不應有的愁緒,那是那個清純年代難得有的清純感情。
從此他們再不通訊,從此杳無音訊。四舅也從此有了好長一段青春期的憂郁。這次“絲路萬里行”途中,我偶然提及這件“沒事的事”,熱心的全陪導游李勇偉追問我,哪怕告訴他一個確切姓名或確功地址,他一定可以在巴庫找到她!但是,那個姑娘叫什么?不知道;她住在巴庫的什么地方?不知道;她后來怎樣了?不知道。這段往事早就湮滅在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和文化大革命轟轟烈烈的歷史烽煙之中,湮滅在日漸模糊的記憶之中。四舅在十幾年后成家了,然后當上江西大學的教授了,然后在70來歲的時候去世了。于是這個世界上似乎從來沒有發(fā)生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政治風云遽然改變兩個年輕人命運的故事。世界是如此之大,歷史是如此之長,整個這一階段的歷史,將來都會逐漸模糊、淹滅,何況大潮之中兩個微不足道的年輕人,一段小小不言的思念呢!
前三年,我到了哈薩克斯坦東干族的陜西村,幫我開車的東干小伙馬帥用稍有變異的陜西口音講了一個哈薩克的故事。他們族群從關中整體西遷此地已有140多年,但有一戶家庭則是40年前才搬來的,他不是關中人,而是中國的哈薩克族人。今年快70的父親,1961年一個人帶著奶疙瘩(干糧)在中國一邊的草原上放牧,就在那時候,發(fā)生了轟動一時的“伊塔事件”---中國的伊犁和塔城一部分哈薩克族同胞,在當時與我們交惡的前蘇聯(lián)策動下,成規(guī)模地外逃到當時蘇聯(lián)的哈薩克斯坦加盟共和國。這個孤獨的牧羊人猝不及防,也被裹挾著過境了,從此離開了他的家庭,他的故土,離開了他正熱戀著的姑娘。他回不去了。隨著中蘇關系愈來愈緊張,他的回家之路幾近堵死。
后來他尋我到哈薩克斯坦的東干族村落里落了戶,因為都會說中國話,都思念中國,多少找到了家鄉(xiāng)的溫馨。他發(fā)奮上了大學,進城有了工作,一直保留著一個大家似乎都明白又不很明白的嗜好,就是收藏中國的各種器物。瓷器,刺繡,尤其是仕女畫,各種各樣畫著古裝和現(xiàn)代裝束的中國女性畫頁和畫冊。大家都知道他的收藏癖好中有故事,但是誰也不去挑破,誰也不問他過去的故事。他也從不與人說,這是他一個人獨享的秘密。中國改革開放之后,他回過幾次新疆老家,原來的哈薩克居住地,每次帶著希望而去,總是無果而返?,F(xiàn)在,這位老人安寧地在自己家里頤養(yǎng)天年。他將在思念和期盼中無果而終嗎,他人生的華彩也將這樣緩緩地在思念中消耗光嗎?
和伊朗兩位當?shù)氐姆g、導游的見面,不是一般的見面,是那種“一鳴驚人”的見面。
起了一個中國名字的伊朗導游何飛先生,一見我就像老友重逢:“是肖先生嗎?久仰久仰。阿拉上海人!”我著實吃了一驚,一個深眼窩高鼻梁的伊朗人,能如此自然地用“久仰”和中國老人打招呼,那中文的底子就不能說“水平”,而要說“水深”了,“水深”得真是可以!他的確在上海有自己的公司,自己的房子,“你們還沒從最后一站印度回西安,我已經(jīng)比你們先回上海了!那里我有業(yè)務!”
這種中國古典戲曲亮相式的出場,讓我對何飛有了濃厚的觀察興趣。篇輻有限,很難分配——男士年長,應該先說何飛;女士優(yōu)待,應該多說點孟雅琪,怎么辦?只好分為上下兩篇來寫了,一曰何飛漫像,一曰雅琪素描。
何飛不但中國話說得很溜,有些地方已經(jīng)多少有點中國化了,甚至——用我們一些團友的話來說,有點江湖了。比如他會一種中西合壁式的幽默。有天車隊夜行,他在頭車帶路、報路況,與尾車在車臺里一呼一應,把個夜行車隊帶領得順順當當,配合之默契,可謂珠聯(lián)璧合。突然他在車臺里一迭連聲喊:“尾車!尾車!尾車!”各車的人以為出了什么事,都豎起耳朵、繃緊了神經(jīng)。尾車答:“我在,我在!”“尾車尾車,我愛你——!”惹來一陣起哄!要聲明的是,車尾司機絕對不是女性。他是怕司機瞌睡,有意耍個怪。
何飛把中國人當自己人,總想利用各種關系,讓我們多看看,多走走。有天晚上他約幾個人去他朋友家參加家庭派對,“我想讓你們能具體了解一個伊朗人的家庭生活,吃頓地道的伊朗飯,用你們的話說,美倫美煥呀!”
不料剛進朋友家電梯,電梯卻再也不動彈了,想出去走樓梯吧,門又開不開。六、七個人脊背貼著肚皮擠在里面,起初還相互調(diào)侃,制造輕松,后來渾身出汗,呼吸不暢,只有出的氣沒有進的氣。有人提醒,少說話少消耗氧氣,于是再沒人說話了。恐懼于是在沉默中降臨??磥韱栴}有點嚴重。十來分鐘后,他朋友才叫來電梯工人打開了門,主人Sorry、Sorry一個勁道歉。大家再不敢坐電梯,一步一步爬上了五樓。入坐后,何飛用手蒙住臉:“這電梯讓我在國際友人面前丟人,沒臉見人了!”這表演秀裝得跟真的一樣。
不過他朋友可真給他掙足了面子。這是個藝術家庭,應該屬于中產(chǎn)經(jīng)濟加小資文化那樣一個層面。丈夫愛收藏,每間房都擺著他得意的三大類藏品,一類偏重文物價值,一類偏重藝術價值,還有一類偏重人生和感情價值——由他夫人設計制作的各種居家過日子的工藝品。這使他們家生活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之中。我不太懂收藏,但他竟然有兩件清代民窯的瓷器,還集中藏有標志著福、祿、壽、喜、財?shù)囊惶字袊~獸,倒真的叫我驚喜。
晚餐的精美豐盛,讓我們這些以美食家自詡的中國人瞠目結(jié)舌。一道道的主菜:烤肉、醃肉、腸肉、咖喱澆汁肉,牛肉、羊肉、雞肉,還有不知哪兒弄來的不知叫什么名字的鳥肉,讓你如臨大敵。我們始而摩拳擦掌,繼則又望而生畏。這頓飯足足吃了兩三小時,直吃得旌旗獵獵、狼煙遍野、地覆天翻慨而慷!
男女主人應該是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生人。常去中國,喜歡長城、兵馬俑,喜歡中國工藝品。兒子正上大學學工程設計,才20歲已經(jīng)發(fā)福,滿臉胡子亂躥——可能與他經(jīng)常與同學去吃中國美食有關。女兒上中學,和我大孫女一般大,13歲,故而專門請出來與之合影,并接受電視采訪。她說她向往中國和古代長安。然后挺有禮貎地說,因為明天一早要上課,她得先休息,Sorry,不能陪我們了。
說話間,女主人端出果盤、甜點,還有中國帶回來的核桃姜糖茶,邊品茶邊一路海聊,直至更深夜盡才依依不舍告辭。在門口又握手、貼臉、擁抱,說了很久的客氣話,完成了一道道告別儀式,這才下樓——主人的熱情并沒有溶解我們對電梯的恐懼,大家還是堅持從樓梯走下去。對不起何飛好哥們了!他攤開雙手做了個尷尬的怪臉。
這個德黑蘭之家,人到中年,事業(yè)有成,格調(diào)雅致,而且后繼有人。屋子里沒有灑歐州香水也沒有點中國香,卻彌漫著似有若無而且無以言狀的一種氣味,我想那該就是幸福和融洽的氣息,讓人愜意得有點慵懶的家庭味道。何飛經(jīng)常帶中國人到這里來,這家就是他私藏的旅游點,也是絲路的一個驛站!
何飛個子高挑,一表人才,舉手投足,那風度正好就是對“紳士”的一個市井版的注釋。他原本就是伊朗旅游局的“干部”,見過大場面,中文又說得那么溜,因此我們在伊朗的許多會見、交流活動,干脆就請他主持,倒省去了兩邊翻譯的麻煩。我祝賀他“提拔”了,他夸張地握握拳:“等著瞧吧!”果然,我們何飛先生用自己的鎮(zhèn)定自若、用自己對中伊兩國的熟悉,把每次活動都主持得挺到位,證明了萬里行團領導對他“提撥”的無比正確,也給這位男士的信任度加了好多分。
離開伊朗時,他和大家有個正式的道別,那之前,在賓館大堂我倆還有幾句對話。那天德黑蘭下起了小雨,我說,“中國有句話,人不留人天留人,雨再大點,我們就不走了,走不了才好!”他說:“那我馬上給天上去電話通知!”話仍然帶著何飛式的俏皮,卻分明泛起了一緒離別的傷感!
再見,何飛,好兄弟,上海見!
孟雅琪是個起了中國名字的伊朗姑娘,我們在德黑蘭的翻譯。她乍見我時,眼睛笑著和我點點頭,很是含蓄。不料轉(zhuǎn)過身去便大聲喊:“哥們、姐們上車了,出發(fā)!”我兀自一驚,如此字正腔圓,又如此現(xiàn)代時尚!倒底是波斯古國,文化深厚的去了。中國的記者和文人,小心呀!我們團隊的“哥們”“姐們”跟著她上了大巴,去參加一個論壇。我這個爺爺級“哥們”也混跡其中。
孟雅琪的故事就此拉開序幕。
我是90后,叫孟雅琪,孟姜女的孟,雅典的雅,王字旁一個其他的琪。波斯人名字太長,說了你們也記不住,就叫我小孟——她這樣開始了她的導游詞。又加一個噱頭:我是伊斯法罕人。伊斯法罕人最小氣,像你們上海人一樣。全車大笑。
安拉肯定是按照超標準的美人來塑造她的。大眼晴,高鼻梁,小嘴巴,橄欖下巴,一切都按美術學院教材的要求量身定制,只是整個人尺寸小了一號。小一號要什么緊,不是更小巧玲瓏而又小鳥依人嗎?德黑蘭國際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內(nèi)心并不想當導游,倒想去中國發(fā)展,當個演員什么的。母親是形體教練,父親做地毯生意,姐妹中有三個當健身教練,你說她美的基因該有多豐沛。
去過中國,知道孔子、李白,因姓孟,也知道孟子。她說大學最大的問題是全學了語言,沒有教中國文化。好在去過中國,又有許多中國的朋友,她說:“是中國圈子培養(yǎng)了我?!?/p>
孟雅琪不是一般地懂中文,她已經(jīng)能品出埋在中國文字里的各種味道了。僅舉一例:我們一開始便向她打聽伊斯蘭婦女帶頭巾的事,她斬釘截鐵地說,伊朗女人帶頭巾不關愛好,不關信仰,是法制,法律規(guī)定。坐公交車也要男女分開——那可以與自己的老婆坐一起嗎?可以,(卟嗤一笑)但要坐在女人那邊。為什么男女分開?因為有壞男人,想了兩秒鐘,又補一句:也有壞女人。有人故意:男人女人怎么壞?這個——她忽閃著眼睛,顯然在尋找一個合適的詞回答,突然笑了:“你懂的!全車大笑。”
但是,她把話頭又挽回來,伊朗女人在家里不帶頭巾,自由開放,與男人一起參加派對,跳舞、唱歌、閑聊,都可以。你們夜晚喜歡去酒吧K歌,我們年輕人也有夜生活,很多很豐富,但都在家里,這樣不是很好嗎?很好!我們女人可以自由戀愛,也有臨時夫妻,臨時也要有手續(xù)。女人結(jié)婚了工作嗎?當然,不能靠男人生存!……
多學科構形設計是構形理論發(fā)展的趨勢,適應多學科工程最優(yōu)化的實際需求。Lorente和Bejan[30]研究絕熱壁問題,開辟了多學科構形設計新方向。謝志輝[31-32]等和陳林根[33]等考慮體積和質(zhì)量因素,新建復合目標,對立式絕熱壁進行了多學科多目標構形設計。Wang[34]等研究了脈管結(jié)構的冷卻性能及機械強度問題。Rocha[35]等提出了一種新型的脈管結(jié)構,對同時受熱負荷和機械負荷的脈管流動結(jié)構進行了構形設計,得到了最高溫度和最大應力最小化的最優(yōu)構形。Cetkin[36]研究了脈管通道的構造方式和幾何形狀對脈管結(jié)構機械強度和熱應力的影響。
頭巾包裹著的小孟,一樣有著90后的價值觀。伊朗人可以娶幾個老婆?一個!不象他們阿拉伯人可以娶四個,只一個!娶那么多,沒那么多錢,女人要房子、車子、戒指,還要金幣,這是一定的!一塊金幣等于300美金,有的要幾千塊,你算算是多少?也有的只要一塊,因為愛他!你問我要多少?還沒想好。又加個調(diào)侃:大概要3000塊金幣吧,不多,才600萬人民幣。
你問為什么街上女人這么多?因為男的少!你能看見有不少女人晚上也出來玩,那是她的自由。不過我可以給她們說說,說中國人嫌她們上街太多!大家笑得噎住了。
她喜歡音樂和電影,最愛的中國歌手是那英。講起中國的電影明星,她握緊拳頭,擺了個武打姿勢,說伊朗很多人都知道中國功夫,知道成龍。
俏皮歸俏皮,小孟是有底線的,她總會在適當?shù)臅r侯將話頭挽回來,顯示出自己對社會、對國家看法的一種公正來。
對社會狀況,不諱真實,但維護國家:我們伊朗是世界上重要的國家,有人把我們波斯人與突厥人譬如土耳其人混在一起,不對,我們討厭土耳其人。停兩秒鐘,又加上一句:就像你們討厭日本人!我們和阿富汗、塔吉克是雅利安人,他們土耳其是突厥人,不一樣的。
因為對伊朗的經(jīng)濟制裁剛剛解除,我們經(jīng)濟發(fā)展得不大好,但也不大壞。伊朗四邊一圈經(jīng)常在打仗,我們很和平。我們城市有點亂,但是很安全,大家放心玩。我們女人穿黑袍,但是心里很熱情……她說話時字斟句酌,除了在記憶中搜索詞匯,更多是在想如何表述得更真實、公正。遇上不會翻譯的詞兒,當場打開手機請教“度娘”,“度娘”也查不出來,就歉疚地一笑:這我搞不明白。
讓我真正看重孟雅琪的,是她講述伊朗歷史知識時的清晰和系統(tǒng),她對歷史有明顯的偏好。每到一處景點,宣布完集合的時間和地點,她會說,想轉(zhuǎn)的可以去轉(zhuǎn),想聽歷史的跟我走。
她講萬王之王大流士,講波斯波利斯,會流露出一種根脈中的自豪。她說,敵人砍斷了大流士王這座石雕的頭部,想讓后世人忘掉他,但他們沒有看到在石雕的衣服和座椅上刻著他的名字,大流士王永遠留下來了。英雄不是刀斧能夠抹殺的。
她說伊朗人特別討厭被稱為阿拉伯人,因為他們的歷史比阿拉伯人更悠久,而阿拉伯人卻在毀滅波斯文化。令她自豪的是,畢竟伊朗人在這種高壓之下,還頑強地保存住了本民族的文字與語言,最終還能推翻阿拉伯人的統(tǒng)治,建立有別于阿拉伯國家的什葉派國家,不像比我們更加古老的埃及被外來文化同化了。能在強大的時候創(chuàng)造輝煌的文明,也能在弱小的時候保全自己的文明,伊朗人有理由自豪。
她為拜火教穆拜(類似阿訇)的介紹作翻譯時,我注意到她比穆拜本人說得更長、更詳細,肯定加進了許多自己的資料。她說,拜火教3700年前就拜火,這一處火焰1700年沒滅過。拜火教沒有自己具體的人格神,先知索維亞茨要人們崇拜太陽、土地、風和水,崇拜自然,敬奉自然神圖騰。主張人要“三好”,想好,說好,做好?,F(xiàn)在伊朗有160個拜火教教庭,主教住在德黑蘭。中國也有拜火教。它不強求規(guī)則,憑信仰行事就可以……她的講述讓人印象深刻。
就在參觀拜火教堂要離開時,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她用本地話與那位穆拜爭執(zhí)起來了。從旁能感覺到,大概是教堂開始沒說明,現(xiàn)在卻要補收門票。她再解釋也不行,只好不情愿地掏出了錢。這時另一位地陪不知給穆拜解釋了什么,他突然堅決不收她的錢了。但小孟還是氣呼呼地,上車后我問其詳,她說教堂怎能收門票呢?好,收就收吧,聽說你們是從中國來的專家和記者,卻又不要了,不是看人行事嗎?讓你們笑話了,哼!
26歲的孟佳琪這兩年頻繁地接待中國考察團、商務團、旅行團。她覺得自己所做的事越來越有價值了,每天接觸新的中國朋友,每天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樣的生活實在很精彩。在她結(jié)束這一段導游,要離開我們車隊時,我送了她一件禮物——教她說一句中國俏皮話:“最要緊的時候,你總是掉鏈子!”我說以后有客人老遲到、掉隊就這么說他,效果一定好!她馬上就用上了:只有肖老師,總不掉鏈子!我們在笑聲中道別。
絲路萬里行在伊朗的旅途頗為坎坷曲折,因了這兩位好翻譯而愉快生動,許多困頓反成美好的回憶。其實導游是旅游的臉面、最重要的軟資源,景點的一切優(yōu)質(zhì)資源都要通過他們的再創(chuàng)造來傳達、展現(xiàn),他們是旅游業(yè)的形象,是景點旅游舞臺上唱做念打行當齊全的“角兒”呀。
欄目責編:閻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