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蘭
孩子什么時候成了大人?
?陳鳳蘭
大人與孩子的區(qū)別是涇渭分明的。
諸如,大人們對數(shù)字情有獨鐘。如果你為他們介紹一個朋友,他們從來不會問你“他的嗓子怎么樣?他愛玩什么游戲?他會采集蝴蝶標本嗎?”而是問“他幾歲了?有多少個兄弟?體重多少?他的父親掙多少錢?”他們認為知道了這些,就了解了這個人。
這是法國作家安托萬·德·圣·??颂K佩里的小說《小王子》中的一段話。在小王子看來,大人們只關心自己“有什么、有多少”,而只有孩子才知道自己“是什么”。孩子的眼睛是純凈的,可以看到真相。大人們的肉眼無法看到真正重要的東西,因為他們的心靈被蒙上了一層塵埃。
小王子測試對方是大人還是孩子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拿出自己畫的一幅畫。如果得到的回答是:“這是一頂帽子?!毙⊥踝泳蜁J定他們是大人,就是所謂的成熟的人。小王子就不會和他談巨蟒呀,原始森林呀,或者星星之類的事。只會遷就他們的水平,和他們談橋牌呀,高爾夫球呀,政治呀,領帶呀這些。于是,大人們也就會十分開心,認為小王子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
只有小王子自己心里知道,他畫的是一條巨蟒正在消化一頭大象,絕對不是大人眼中的一頂帽子。為了說服大人,小王子不得不把蟒蛇肚子的情形畫得更具體。小王子不明白,為什么大人什么事情都需要解釋,為什么大人總是看不到事物的本質(zhì)。
我們都曾經(jīng)是小孩,為什么我們長大了常常忘了自己曾經(jīng)是小孩?我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遺忘這一點的?
賈平凹在《我的老師》中寫了一個三歲的小孩——孫涵泊。有一次,朋友帶孫涵泊去一個同事家拜年,墻上新掛了印有西方諸神油畫的年歷,神是裸著或半裸著,來客沒人時都注目偷看,一有旁人就臉色嚴肅。那同事也覺得年歷不好,用紅紙剪了小襖兒貼在那裸體上,大家才嗤嗤發(fā)笑起來,故意指著裸著的胸脯問孫涵泊:“這是什么?”他玩變形金剛正起勁,看了一下,說:“媽媽的奶! ”
賈平凹不禁大為感嘆:孫涵泊沒有世俗,他不認作是神就敬畏,燒香磕頭,他也不認作是裸體就產(chǎn)生邪念,他就看作是人的某一部位,是媽媽的某一部位。他說了也就完了,不虛偽不追究,不自欺不欺人,平平常常,坦坦然然,他真該作我的老師。
成了大人的人,也許對于一幅畫已經(jīng)失去了想象力,但對于人體器官的想象力往往是驚人的?!耙灰姸绦渥樱⒖滔氲桨妆鄄?,立刻想到全裸體……”這是魯迅在《而已集·小雜感》中的一段話,可以說寫盡了成人可怕的“想象力”。
孩子是純真的,他們永遠揣著一個童心。這樣的童心使他們能夠輕易穿透生活的表象,直達生命內(nèi)里,直抵靈魂深處,直視生命之真。而大人,你如果告訴他:“我看到一座漂亮的紅磚房子,窗臺上擺著幾盆天竺葵,屋頂有許多鴿子……”那時,大人們絲毫想象不出這座房子是什么樣子的。你必須說:“我看到一座價值十萬法郎的房子?!彼麄兙蜁@叫:“哇,多漂亮的房子??!”
大人們會看到豪宅名車,看到財富,看到權力,看到所有的可以供身體享受的物質(zhì),唯獨看不見功利的沙漠里需要尋找一泓生命的泉水。當大人們的靈魂沒有清泉去滋潤時,就會遁入空虛、麻木、愚妄的境地,生命的花朵就會黯然失色,就會枯萎。
孩子一直在追求心靈與情感的飽滿,他為一輛小汽車投入時間,然后這個小汽車就成了他的心愛之物,小汽車這個玩具就有了別人看不到的美麗與深情。而大人,再美麗的東西都會被他用金錢衡量,并以此界定對于自己重要還是不重要。
一個孩子什么時候漸變成一個大人的?也許,當一個大人忘記了自己曾經(jīng)是個孩子,徹底丟失了純真與童心時,他終于成了一個世俗的成年人,他就再也無法看懂一幅“巨蟒吞吃大象”的畫作了。
編輯若魚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