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馬丁·林斯特龍
細菌恐懼癥
◎ [美]馬丁·林斯特龍
我的團隊通過掃描一位叫凱莉的志愿者的大腦,來分析她在超市購物中作出選擇時的思維方式。凱莉每一次從貨架上拿下一件商品之后,科學家們都會檢測她的大腦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如果凱莉對一件商品很喜歡,就會去觸摸它,但最后買走的并不是拿起來的那件。她會把那件“受污染的商品”放回貨架,然后又拿了擺在后面一些的完全一樣的商品。還有一次,當凱莉想要的商品只剩一件時,她選擇了另外一個品牌。
針對人們對細菌或污染的恐懼,經營者采用了一些精明的營銷策略。
一般的消費者在買果醬之前都會仔細檢查,為的是確保自己買到的是安全、新鮮和無污染的那一罐,可是果醬本來就不是一個“新鮮”的產品。于是,營銷者在果醬的蓋子上貼上一條窄的白色不干膠紙帶,為的是營造一種“新鮮”的錯覺,就像是在和消費者說:“嗨,別擔心,這罐是新鮮的!”酒店也在使用類似的方法,比如在馬桶圈上面墊紙,在放在迷你吧旁邊的玻璃杯上放一個紙蓋子。
營銷者把這個叫作“新鮮帶”,和塑封一樣。新鮮帶是當今許多產品的標準裝備,這些產品類別包括酸奶、花生醬、咖啡、番茄醬、果汁、維生素以及柜臺上賣的藥品。
新鮮帶傳遞出一種信息:無論是罐子還是包裝袋都沒有被細菌污染過,也沒有被別人接觸過。另外,當我們在家擰開果醬蓋子時會聽到“砰”的一聲,這讓我們更加確信自己買到的是今天早上剛從愛丁堡空運過來的果醬。
別再被騙了,真實的情況很可能是這瓶果醬已經在貨架上擺了幾個月,店員只是時不時過來擦擦上面的灰塵而已。
(摘自《品牌洗腦: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說的秘密》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