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延功/中國動物衛(wèi)生與流行病學中心OIE新城疫參考實驗室
新城疫的流行、發(fā)生現狀與防控措施
吳延功/中國動物衛(wèi)生與流行病學中心OIE新城疫參考實驗室
新城疫又名亞洲雞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以感染禽類為主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OIE將其列為法定報告的A類動物疫病,我國農業(yè)部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新城疫于1926年首次暴發(fā)于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和英國的新城,我國于1946年首次分離到病原,但據記載1935年本病已經開始流行。
新城疫病毒屬于副粘病毒科、禽腮腺炎病毒屬,其基因組為單股、負鏈、不分節(jié)段的RNA病毒?;蚪M包括6個基因,有囊膜,直徑約為100~500 mm;F、HN是病毒囊膜表面重要的糖蛋白;P基因通過RNA editing可產生另外兩種蛋白(V、W)。
毒株分類方法:按致病性可分為強毒株、中等毒力毒株和弱毒株;按臨床表現可分為神經型、速發(fā)型和非典型性毒株;按遺傳性特性可分為I類(9個基因型,即基因1~9型)和II類(至少15個基因型,基因I~XV型)毒株。
新城疫廣泛流行于亞洲、非洲、歐洲和南美洲,據OIE報道有106個國家發(fā)生了新城疫。野鳥和進口禽及其禽產品是發(fā)達國家暴發(fā)新城疫的主要原因。新城疫在世界范圍內至今共發(fā)生4次大流行:
1.首次暴發(fā):從20世紀20年代起源于東南亞,歷經30多年的時間傳遍世界各地。
2.第二次大流行: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起始于中東,到1973年遍及世界各地,傳播速度之快主要與養(yǎng)禽業(yè)急劇產業(yè)化以及鸚鵡的國際貿易有關。
3.第三次大流行:起源于中東,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到1981年傳至歐洲,而后傳遍全球,這次流行主要歸咎于賽鴿。
4.第四次大流行: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起源于東南亞,分子流行病學呈現以基因VII型為主的新特點。
1.ND定點流行病學監(jiān)測。定點監(jiān)測抗體檢測結果顯示,養(yǎng)殖場免疫合格率相比散養(yǎng)戶要高,約在70%左右。
2.無規(guī)定疫病區(qū)ND監(jiān)測。監(jiān)測范圍為遼東半島、海南島、松遼平原和膠東半島四個示范區(qū),選用的監(jiān)測方法為HI、PT-PCR法,共檢測樣品16 674份,其中雞棉拭子樣品8 350份、雞血清樣品8 324份。對8 350份雞棉拭子進行的病原學檢測,共檢測到病毒3份。
3.病毒分離結果。由對1994-2017年期間來自全國30個省區(qū)市的649株毒株(雞、鴨、鵝、鴿、鴕鳥等)進行病毒分離的結果來看,我國存在多種基因型ND并同時流行,分離株可分為兩類(ClassI和ClassII),共8個基因型(包括基因型I、II、VI、IX 等)。
4.流行規(guī)律。(1)基因II型: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流行至今,近年來分離率呈上升趨勢;宿主范圍廣泛,在雞、鴨、鵝、鴿等均有流行;全國范圍流行;(2)基因VI型: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流行至本世紀初,近年來很少分離到。主要存在于鴿群和雞群,病原分屬于兩個不同類型的亞群。主要分布于山東、江蘇、河北、浙江、上海、新疆、吉林、黑龍江、北京等地。(3)基因VI型和基因VII型NDV是造成我國鴿群發(fā)生ND的主要基因型。鴿群攜帶疫苗型NDV較為常見。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上海、北京、黑龍江等地。
5.臨床流行特點。育雛期、育成期和產蛋高峰期是本病的高發(fā)期,與IBD免疫和機體抵抗力下降有關。發(fā)病季節(jié)多在春秋兩季,與氣候變化和空氣濕度有關;常在免疫后發(fā)病;高抗體雞易發(fā)病。
患病鵝脾臟腫大,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壞死灶;胰腺腫大,有大小不一、圓形、灰白色的壞死灶;患病鵝小腸粘膜有散在性大小不一的紅色壞死灶;患病鵝腸道黏膜可見有散在性黃豆大的壞死性潰瘍灶;結腸和盲腸粘膜有大小不一的潰瘍灶,表面覆蓋著纖維素性結痂;患病鵝直腸和泄殖腔粘膜有彌漫性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壞死灶。
主要分為病原學診斷和血清學診斷兩種。病原學診斷包括病毒分離和鑒定(HA、HI、NI)、PTPCR技術、熒光PCR技術、ELISA、焦磷酸測序技術和基因芯片快速診斷技術;血清學診斷包括HI試驗、ELISA、膠金體試驗和中和試驗。
新城疫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但至少可分為15個基因型。
1.NDV抗原特性上沒有質的差異,但有量的改變。例如不同毒株HA和交叉HI滴度會有所不同。理論上講不存在一種疫苗能對付所有野毒,但只要抗體含量足夠高,就能提供一定的保護。
2.目前實驗證據表明只要是疫苗免疫有效,家禽能夠抵抗強毒標準攻毒劑量(106EID50)的致死作用。當然如果采用超出標準劑量的強毒攻毒,常規(guī)的免疫根本不能提供有效的保護
1.將La Sota的F基因的裂解位點變?yōu)閺姸拘蛄?,其新病毒的毒力可達到中等毒力水平。
2.不同毒株的毒力相差很大,ICPI在0~2.0之間。毒力越強,突破母源抗體的能力越強。(1)La Sota特別是其克隆株N79、C30等具有一定突破母源抗體的能力,可用于1日齡的含量母源抗體雞的免疫;(2)中等毒力的毒株,如I系,雖然有效的突破母源抗體,但對2月齡以下的雛雞有較強的致病力,不適合于種雞場和有雛雞雞場的常規(guī)免疫。但在緊急免疫時,ND暴發(fā)最初,對成年雞有相對較好的效果。
生產、運輸、保藏和使用過程的許多因素會導致疫苗特性的改變,特別是導致活疫苗活毒量的下降。使用時,疫苗的抗原量應達到標準,懷疑有變時應進行檢測。
1.免疫或不完全免疫種雞群大量帶毒時,雞群雖無癥狀,但能夠將病毒垂直傳播給雞胚或雛雞,加上廣泛的蛋殼帶毒,常引起3~15日齡的雛雞無典型癥狀大量死亡。
2.免疫很差或不免疫的種雞帶毒時,其種蛋孵化時會出現雞胚大量死亡。
1.母源抗體。其保護力在1~2日齡較低,3~5日齡高峰,此后逐漸下降,不管種雞免疫狀況如何,絕大多數21日齡后再難以測出母源抗體。
2.疫苗抗體。產生和持續(xù)時間受疫苗類型、接種日齡、免疫次數、間隔時間的影響,多次免疫持續(xù)時間會延長。(1)弱毒苗:初次免疫后約7 d后測出抗體,14~21 d后逐漸達到高峰(平均24~5)持續(xù)期約為2~3周;再次免疫3 d后升高,7 d后達到高峰,可持續(xù)約60 d左右;(2)中等毒力苗:免疫后3~4 d后測出抗體,試驗免疫持續(xù)期可達100 d以上;(3)油佐劑滅活苗:接種后約14 d左右產生抗體,28 d左右達到高峰,免疫期一般為70~120 d。
3.強毒感染后抗體的變化。(1)低抗體的雞:對于免疫抗體滴度不高,如平均在25日齡左右的雞群,雞感染強毒后,抗體會出現高低不一、高散度加大的現象,并伴隨一定的死亡率;(2)高抗體的雞:對于免疫抗體高而均一,如在28日齡以上的雞群,會在感染7~10 d后平均抗體濃度提高2~3個log2(如果有連續(xù)的抗體檢測,也可作為NDV感染的判斷依據)。
病毒感染后,免疫雞群并不會出現想象中的抗體水平劇烈下降;感染產蛋雞群常引起產蛋下降,少數病雞泄殖腔黏膜出血。
基于上述抗體消長規(guī)律,特別是考慮到免疫的有效性受疫苗的毒力、抗體產生時間、機體免疫器官發(fā)育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結合國內外大量的實驗室和臨床實踐,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1.無論采用怎樣的疫苗和免疫程序,小于3周齡的雞群很難獲得高的群體水平,如果沒有好的生物安全措施,極易受到感染,給日后留下隱患。
2.1日齡同時進行活苗和油苗接種,會產生相對較好的免疫效果。國外肉雞1日齡聯合免疫,28日齡攻毒106EID50,保護率可達88%。
3.在新城疫流行特別嚴重的地區(qū),1日齡免疫后,可考慮在第一個月的范圍內進行高密度免疫,即每隔7~10 d進行一次噴霧或飲水,以提高黏膜免疫和競爭排斥作用,不可片面的夸大抗體的干擾作用。
4.弱毒苗或油苗必須進行兩次以上的免疫,通過回憶反應,才能產生高抗體。
5.種雞應嚴格使用中等毒力的活疫苗,并應加強生物安全,防止野毒感染。
6.任何一個易感日齡,首先要保證在易感期間到來之前,有較高的抗體水平和局部免疫能力,同時生物安全也是重中之重,以防非典型新城疫的發(fā)生。
7.沒有絕對有效的疫苗和免疫程序,實踐中如能根據實際情況,有效利用上述理論和經驗,最大可能的保障黏膜免疫、抗體滴度和生物安全措施,一定會取得滿意的結果。
8.養(yǎng)殖小區(qū)的管理,必須如同一個獨立的大型養(yǎng)殖企業(yè)一樣,采取統一的管理措施,才有可能實現疫病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