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核心提示:只有具體的生命,才有動人的體溫。
10月8日,是詩人顧城自殺的紀念日。1993年的這一天,他殺妻后自殺,為中國詩壇留下了漫長的爭議。到今年,“紀念”的聲音少了,反思的聲音多了。其中有一種聲音很有意思,說顧城“愛抽象的人類,不愛具體的人”,精準地定義了一些詩人的致命缺陷。
“愛抽象的人類,不愛具體的人”,歷史上這樣的杰出人物并不少,在詩人中,顧城并不是第一個。比他更偉大的詩人雪萊可能“病”得更嚴重,他不但遺棄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還遺棄了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上,雪萊同樣問題多多,比如訂了一輛馬車用了5年,卻始終不付錢。
盧梭也是這樣。他的教育思想曾經影響過很多人,但是,他卻把好幾個私生子都送到了育嬰堂。當時法國的育嬰堂環(huán)境惡劣,很多孩子都夭折了,盧梭卻從未去打聽過他孩子的下落。他呼喚真誠,卻和不少女人有染;他贊美友誼,卻攻擊曾經幫助過他的朋友狄德羅。
還有偉大的托爾斯泰。他在晚年試圖為俄羅斯民族構建一個“理想國”,但他的家庭生活卻一團糟。他和妻子定下協(xié)議,要在生活中奉行“絕對公開原則”,強迫妻子看他的日記。日記中,托爾斯泰記錄了和很多女性偷情的細節(jié),使其妻深感受辱。
這樣苛責古人當然有點不公平。不管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比他們更糟糕的人不在少數(shù)。但正是因為他們的杰出,后人才會把顯微鏡對準他們,尋找他們道德上的瑕疵。發(fā)現(xiàn)問題后,后人又往往以“世界上就沒有完美的人”為由,選擇了諒解,然后又沉浸在他們偉大的著作中。
但是,問題也正在這里:有相當多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分子,其工作就是為我們描述“完美的社會”,或者引導我們進入完美社會。雪萊有段時間甚至覺得光寫詩還不夠,要親身投入到社會革命中去;而盧梭也是靠著揭露“人類不平等的根源”,獲得了名聲和金錢。
就像維特根斯坦所焦慮的——天才,同時也意味著一種責任。那些杰出的知識分子,他們理應承擔更大的責任,至少也應該考慮這樣的問題:如果自己說的是對的,為什么不身體力行地去做?如果說有些目標例如人人平等比較難實現(xiàn),為什么不先在自己的家庭內部實現(xiàn)平等?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早就注意到了這個難題??鬃诱f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但是層次問題,也是步驟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仁者,愛人,愛的雖是“全人類”,但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親人、朋友?!敖憬?,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海子這句詩的動人之處就在這里。關心人類,當然是人性中高尚的一面,但也往往被高懸在空中。只有具體的生命,才有動人的體溫。
看起來格調沒那么高,甚至有點自私,但是和那些動輒把全人類掛在嘴邊的人相比,這樣的自私和“狹隘”,反而更值得信任。這個原則可以拓展到社交和創(chuàng)業(yè)領域:那些動不動就許下驚天諾言的朋友,正是要警惕的;而那些看似宏偉卻缺少實現(xiàn)路徑的項目,往往是騙局。(支點雜志2017年11月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