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擦,拍張照!
把什么數(shù)碼照相機、閃光燈和膠片暫且拋諸腦后吧,最早的照相機其實不過是個帶小洞的盒子而已。顯然,從那時到現(xiàn)在,科技獲得了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但這并不代表照相機背后的使用者們的技術有什么提高。
暗箱曾被畫家們當作輔助工具,用來在畫布上描繪栩栩如生的景象。這是一種簡單的光學儀器,原理是在漆黑的盒子中的一面鑿個小洞。光線穿過小洞,將外面的景物投射到完全黑暗的箱內壁上,形成上下顛倒的影像,然后畫家再把影像
一個名叫路易斯·達蓋爾的法國人發(fā)明了銀版攝影法。當時,大多數(shù)人負擔不起請人畫肖像的費用,很多人從未有過屬于自己的肖像,所以他們都竭盡全力去拍一張自己的肖像照片,或者說,去拍一張銀版肖像照。不過,照相的過程卻非常、非常慢。
起初,你必須規(guī)規(guī)矩矩地在鏡頭前坐上30分鐘,不然照片就會成像模糊。經過不斷改進,后來相機只需要30秒的曝光時間——所以你只要盡量控制自己在這段時間內不眨眼睛就行了。為了避免不自覺的晃動,人們不得不把腦袋用夾子固定住——
怪不得那時沒有人對著鏡頭笑呢!
醒醒,笑一笑!我們還要再等10分鐘呢!照相機一樣,是個小盒子,附帶一個使圖像更清晰的鏡頭和一面鏡子——這樣,藝術家們就不用倒著描摹圖像啦。
弗萊德里克·阿切爾改進了銀版攝影法,他使用濕版攝影法(因為玻璃底片要先經過化學溶液處理,因此叫作濕版攝影法)將影像固定在玻璃底片上。攝影師再將玻璃底片上的影像復印到紙上,一張照片就完成了。但是濕版攝影法要求必須在幾分鐘內完成顯影過程,不然玻璃底片上的化學溶液就會揮發(fā)掉。如果攝影師想在室外拍片,他就不得不拖著一整套器材,過程十分煩瑣。另一個缺點就是,玻璃底片不但沉重,而且還易碎。
喬治·伊士曼發(fā)明了一種使用便捷的手持照相機——柯達相機??逻_相機把景象顯影在一卷經過特殊處理的紙——也就是膠片上。當你照完一卷膠片后,你需要把整臺照相機寄回廠家,廠家會幫你處理這些膠片。然后,他們還會為你換上一卷新膠片,加上已洗好的照片,一起寄回給你。不需要自己動手,也不需要處理復雜的化學試劑。幾年后,伊士曼還為兒童推出了一款照相機,以當時流行的卡通角色“布朗尼”命名。布朗尼相機只花一美元就能買到(每卷膠片需要額外付15美分),且操作起來極其簡單,就算沒有任何攝影經驗的人也能拍出好照片來。
如今,基本上所有的照相機都配有閃光燈,但在20世紀30年代前,電力閃光燈尚未出現(xiàn)。那時,攝影師們都用鎂粉——也就是閃光粉——來打光。這些粉末會在快門按下的那一瞬間爆炸,產生極為明亮的閃光——當然啦,還伴隨著嗆鼻的濃煙。聽上去是不是很危險?事實上也確實很危險。攝影師喬治·勞倫斯在實施一次早期閃光粉實驗中,還把自己的兒子“炸”到了窗外(我們只能“腦補”這張照片看起來是什么樣子了)。
為什么老照片都是黑白的呢?因為彩色膠卷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被兩位愛好攝影的音樂家發(fā)明出來。從那以后,這種彩色顯影技術被沿用至今。鋼琴家梅內斯和小提琴家戈多夫斯基起初在他們家的浴缸和洗手池里做實驗,后來他們獲準在柯達的研究室里和專業(yè)化學家們一起做實驗,
有一次,埃德溫·蘭德在度假時,他的女兒問他為什么要等那么久才能看到照片。女兒的不耐煩激發(fā)了蘭德的靈感,促使其發(fā)明了寶麗來(拍立得)。當時,膠片要變成照片必須經由實驗室顯影、定影等一整套程序。蘭德將顯影化學試劑放在一個小塑料包里,拍好照片后,塑料包會被自動打開,化學藥液直接與膠片接觸顯影。到了20世紀60年代,蘭德還發(fā)明了一分鐘內產出彩色相片的照相機,人們再也不用等啦。看哪!立等可取的“尷尬照片”!
現(xiàn)在的數(shù)碼照相機拍的照片在電腦上就能夠編輯打印。因為不再使用膠片,你可以隨意刪掉不喜歡的照片,再重拍一張。甚至連手機都有了強大的照相功能,為人們提供了更好的拍“丑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