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名記者子岡告別
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 彭子岡,一位在中國新聞史上留下名跡的女記者1月9日病逝于北京。因為她默默地離去,人們懷念起她當年叱咤風云的歲月。今天首都各界人士以及她的同仁、朋友、讀者前往北京醫(yī)院,向她做最后的告別。
四十年代,是子岡人生的盛期。她自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出任《大公報》記者,抗戰(zhàn)八年間在重慶以富有個性色彩的新聞和通訊抨擊社會的昏暗,為苦難的民族吶喊;也以她的膽識撥開山城的迷霧,告示人間的希望與光明。特寫《毛澤東先生到重慶》曾轟動大后方,通篇思想與文風至今仍不失為新聞寫作的范例。
近日為子岡送來的挽聯(lián),稱她“握一管神筆”“有兩只慧眼”,那是贊許她擅于脫開舊社會對報界的重重檢查,從間隙里做文章,也欽服她五十年代時風塵萬里,以新中國的勞動者為采訪對象。作家沈從文在評論子岡的作品時,把新聞比作“用人事寫成的大書”。他說,那是有時間性的,然而,子岡的報道“即或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也畢竟是歷史的真實”。
子岡也曾沉默過。除了喪失了意識的生命最末兩年,便是1957年被卷入那場風暴與漩渦之后的22年。枯干的筆,猶如她衰竭的精神被抑制著難以流瀉出文采。待平反后,她困于病榻,未曾泯滅的熱情又促使她孕育出與社會生活切近的優(yōu)美散文,只是,那雙曾寫下600萬字的手已不能握筆,而只能由她口授。臥床7年半,她的丈夫,一位有貢獻的老新聞工作者徐盈就這樣陪伴著她度過了沉默的時光。
向子岡告別,那是向一個普通人,向一個親近者致最后的敬意。今天儀式上分發(fā)的子岡的生平介紹,沒有顯要的職務與頭銜,這位終年73歲的“三八式”干部只是一名記者、編輯。然而,她對人民的忠貞,她的才華與勤奮,為自己樹立起不朽的形象。
香港《大公報》《文匯報》今天專門送來花籃,敬獻于子岡的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