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新 李厚國
(黑龍江省翠巒林業(yè)局,伊春 153013)
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生長的差異分析
劉福新 李厚國
(黑龍江省翠巒林業(yè)局,伊春 153013)
本文研究5個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的生長差異,結(jié)果表明:綏陽種源的苗高、地徑、冠幅均表現(xiàn)為最好,而本溪的生長表現(xiàn)較差;不同種源間苗高與地徑生長均達到差異極顯著水平。不同種源苗木葉片的葉綠素含量也存在顯著性差異,以綏陽的最大,本溪的最小。綜合各項指標(biāo),5個種源中,以綏陽種源苗木的生長和生理指標(biāo)表現(xiàn)最好,可作為優(yōu)良種源開展深入研究。
東北紅豆杉 種源 生長
東北紅豆杉(Taxus cuspidata)為紅豆杉科紅豆杉屬常綠針葉喬木,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瀕危物種[1]。它是集藥用、用材和觀賞為一體的優(yōu)良樹種。我國天然東北紅豆杉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小興安嶺南部、張廣才嶺、老爺嶺,吉林長白山和遼寧的東部山區(qū)[2],分布呈窄小、間斷和零星的格局。目前,有關(guān)東北紅豆杉的研究多集中在生物學(xué)特性[3-4]、繁殖與造林[5-6]和代謝產(chǎn)物[7]等方面,而對于不同地理種源苗木生長的研究尚少。本文以東北紅豆杉4個種源為研究對象,研究其苗木生長狀況,以期為東北紅豆杉優(yōu)良種源的選擇提供理論依據(jù)。
1.1試驗材料
供試5個種源苗木分別為黑龍江省穆棱、綏陽、葦河、吉林臨江和遼寧本溪的4年生扦插苗,供試苗木均選取生長良好、長勢相對一致的東北紅豆杉扦插苗,栽植于同一圃地中。
1.2試驗方法
苗木生長期間,按常規(guī)管理方法進行澆水、施肥、除草和病蟲害防治等,每個種源隨機選擇10株作為觀測對象,于秋季調(diào)查每個種源苗木的苗高、地徑、冠幅和葉片葉綠素含量等生長生理指標(biāo)。苗高和冠幅用卷尺測定;地徑用電子游標(biāo)卡尺測定;葉綠素含量采用丙酮法測定,操作方法為:稱取新鮮葉片0.2g,剪碎,放入干凈的研缽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和2mL80%丙酮,研磨成勻漿,再將勻漿用80%丙酮定容至25mL容量瓶中,遮光靜置5min,搖勻比色。以80%丙酮為空白對照,測定在波長646nm和663nm下的吸光度。按照李合生書[8]中的公式計算葉綠素含量。
1.3數(shù)據(jù)處理
運用Excel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整理,采用SPSS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
2.1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的苗高比較分析
5個種源的東北紅豆杉苗木的苗高存在著明顯差異,見表1。苗高表現(xiàn)最好的是綏陽種源,苗高平均37.31cm,最大可達到38.52cm;其次為穆棱、葦河和臨江種源,這三個種源的苗高相差不大,分別比綏陽的少8.04%、9.41%和11.15%;表現(xiàn)最差的是本溪種源,其苗高與綏陽相比,少了20.53%。從苗高的變異系數(shù)來看,各種源間也存在著明顯差異。苗高變異系數(shù)最大的是臨江種源,為5.87%,其次為穆棱種源,變異系數(shù)也在5%以上;再次為葦河和本溪種源,變異系數(shù)在4%~4.5%;而綏陽的苗高變異系數(shù)最小,僅為2.47%。
表1 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苗高生長比較
對5個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的苗高進行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2。分析結(jié)果表明,不同種源間苗高達到極顯著水平,特別是綏陽和其他種源之間差異最為顯著,而穆棱、葦河和臨江三者之間差異不顯著,但與綏陽和本溪間差異顯著。
表2 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苗高的方差分析
2.2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的地徑比較分析
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的地徑生長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如表3所示。結(jié)果表明,地徑表現(xiàn)最好的種源是綏陽,平均0.63cm;其次為穆棱,比前者少0.06cm;再次為葦河和臨江,分別比綏陽少13.65%和18.73%;表現(xiàn)最差的是本溪種源,比綏陽少22.06%。從地徑的變異系數(shù)來看,綏陽和臨江的變異系數(shù)最大,均在5%以上,其次為本溪,變異系數(shù)接近5%,而穆棱的變異系數(shù)最小,為2.87%。
表3 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的地徑比較
表4 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地徑的方差分析
從表4中的方差分析結(jié)果可以看出,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地徑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2.3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冠幅比較分析
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的冠幅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從圖1中可以看出,綏陽種源的冠幅最大,平均38.5cm;穆棱次之,比前者少8.57%;之后為葦河和本溪種源,冠幅平均33.3cm;而本溪的冠幅最小,僅為28.9cm,比綏陽的少24.94%。說明綏陽種源的枝葉伸展旺盛,冠幅較大。
圖1 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冠幅的比較
2.4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的葉綠素含量比較分析
圖2 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葉綠素含量的比較
由圖2可知,東北紅豆杉苗木葉片的葉綠素含量范圍在2.04~2.52mg/g,不同種源間存在明顯差異。以綏陽種源的葉綠素含量最大,高達2.52 mg/g,明顯大于其他種源;其次為穆棱和葦河,兩者相差不多,在2.31~2.36 mg/g;而本溪的最小,比綏陽的少19.05%。經(jīng)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葉片的葉綠素含量存在顯著性差異(P=0.032<0.05)。
由于東北紅豆杉的分布格局狹窄,致使不同種源的樹木有可能為長期適應(yīng)各自的生存環(huán)境,而在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生理生態(tài)、生長發(fā)育等方面形成不同的特征,研究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生長的差異,對其篩選優(yōu)良種源和早期選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研究5個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的生長差異,結(jié)果表明:從生長指標(biāo)來看,綏陽種源的苗高、地徑、冠幅均表現(xiàn)為最好,其次為穆棱和葦河種源,而本溪的生長表現(xiàn)較差;不同種源間苗高與地徑生長均達到差異極顯著水平。從苗高和地徑的變異系數(shù)來看,苗高變異系數(shù)最大的是臨江種源,最小的是綏陽;地徑的變異系數(shù)以綏陽最大,穆棱最小;說明不同種源內(nèi)存在著豐富的遺傳變異。從生理指標(biāo)來看,葉綠素是重要的光合色素,葉綠素含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光合作用的強弱。不同種源東北紅豆杉苗木葉片的葉綠素含量存在顯著性差異,以綏陽的最大,本溪的最小??傮w來看,5個種源中,以綏陽種源苗木的生長和生理指標(biāo)表現(xiàn)最好,可作為優(yōu)良種源開展深入研究。
[1]吳榜華,戚繼忠. 東北紅豆杉植物地理學(xué)研究[J]. 應(yīng)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xué)報,1995,1(3):219-225.
[2]周以良等. 黑龍江樹木志[M]. 哈爾濱:黑龍江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86,76-78.
[3]程廣有,唐曉杰,高紅兵,等. 東北紅豆杉種子休眠機理與解除技術(shù)探討[J]. 東北林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04,26(1):5-10.
[4]程廣有,沈熙環(huán). 東北紅豆杉開花結(jié)實的規(guī)律[J]. 東北林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01,29(3):44-46.
[5]張佐玉. 紅豆杉屬苗木繁殖技術(shù)的研究進展[J]. 植物學(xué)通報,2000,17(3):225-231.
[6]姜玉乙,李軍,王辛琦,等. 東北紅豆杉造林技術(shù)初探[J]. 遼寧林業(yè)科技,2003,4:18-19.
[7]佟曉杰,方唯碩,周金云,等. 東北紅豆杉枝葉化學(xué)成分的研究[J]. 藥學(xué)學(xué)報,1994,29(1):55-60.
[8]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實驗指導(dǎo)[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12.
AnalysisonSeedlingGrowthofTaxuscuspidatefromDifferentProvenances
LiuFu-xinLiHou-guo
(First-author's address:Cuiluan Forestry Bureau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Yichun 153013,Heilongjiang,China)
This paper studied the seedlings growth differences of Taxus cuspidate from the 5 provenan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edling height, ground diameter and crown width of Suiyang provenance were the best, while Benxi's growth performance was poor. There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fferent kinds of seedling height and ground diameter growth.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lorophyll content in leaves of different provenances, Suiyang was the best, while Benxi was poor. According to the indexes, the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indexes of the 5 provenances were the best in Suiyang, and could be used as an excellent source for further study.
Taxus cuspidata; provenances; growth
劉福新,男,助理工程師,畢業(yè)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xué),大專,現(xiàn)工作于翠巒林調(diào)隊。
2017-03-28
責(zé)任編輯:王宇紅
校對:王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