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民晚報的報史長廊上,陳列著10幅88年歷史中最經典的版面樣本。大部分版面許多人都十分熟悉了,但是有一幅紙張泛黃、字跡已經模糊的版面,卻常常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從已經有些難以辨清的日期上,可以依稀看出,這是1945年11月14日,新民晚報前身、重慶新民報晚刊的版面。
這是一個十分珍貴的版面,記錄了一段難以忘懷的歷史。1945年抗戰(zhàn)勝利之后,毛澤東同志赴重慶,進行國共和談。和談期間,除了簽訂了著名的“雙十協定”之外,另一件轟動山城的事件,就是毛澤東詞《沁園春·雪》的首次公開發(fā)表。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一時成為大后方人民最激動、最興奮的關注焦點,也使得山城內外一時洛陽紙貴,都紛紛以一睹毛澤東詞原文為榮。無數人為《沁園春·雪》折服,蔣介石在羞愧之余,命人重新填詞和之,試圖追上毛詞水平,卻無一得逞而羞于露面。
首次公開刊登《沁園春·雪》的報紙,就是這張1945年11月14日重慶出版的新民報晚刊,當時的版面編輯叫吳祖光。
這是新民晚報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件事,也生動地解讀了即使是在當時的國統區(qū),中國共產黨人依然在人民心中、在媒體與新聞工作者中,具有的巨大影響力。那時,毛澤東詩友柳亞子首聞《沁園春·雪》,閱畢深深為之折服,想法要讓這首詞公開與讀者見面,最后是新民報晚刊贏得先機。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刊登這首詞不能不帶有風險,但詞作的全文刊登,充分顯現了國統區(qū)新聞人心向光明的景象。
這樣心向光明、追求理想的景象,在當年中國新聞人中間,并不是個別情況。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和影響,很早就感染了許許多多愿意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的中國人,特別是許多有理想的新聞人?!?1·8”記者節(jié)的來歷,就生動地體現了這樣的情形。
1937年11月8日,正是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淞滬戰(zhàn)場硝煙彌漫之際,在上海今天南京東路背后、天津路與山西路交界處的南京飯店,24位青年記者在周恩來的指導下,在這里成立了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當晚19時,“青記”成立大會正式舉行,出席成立會的15位代表中,有9位是中國共產黨黨員。
“青記”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聞界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組織,以愛國、進步、責任、擔當為基本宗旨,先后成立四十多個分會,團結了一批愛國進步記者用筆作槍,喚起民眾投入抗日救亡,在我國新聞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青記”成員始終活躍在抗日戰(zhàn)爭最前線,被譽為“手無寸鐵的百萬兵”。臺兒莊會戰(zhàn)中,范長江整日整夜貼身跟隨戰(zhàn)役主將,最早發(fā)出反攻勝利的消息?!洞蠊珗蟆芬虼硕l(fā)了“號外”,全國人民為之歡欣鼓舞。戰(zhàn)火中,“青記”的記者們總有辦法先人一步向后方發(fā)回戰(zhàn)情捷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士氣。
“青記”有自己的會歌《青年記者》,至今聽來依然激昂奮發(fā):“我們要用鮮血寫出民族的雄姿……我們要用雙手廣播革命的火種?!?/p>
由于國民黨政府嚴格實行新聞檢查制度,國外媒體通過中央社的稿件了解不到國人抗戰(zhàn)的真實情況和聲音。為此,在周恩來的幫助下,“青記”負責人范長江以學會成員為主要骨干,組建了國際新聞社(簡稱“國新社”),以專論和通訊稿形式向國內外150多家報紙供應稿件。存在僅3年多時間的“青記”,以宣傳抗日、發(fā)展中國新聞事業(yè)等為己任,在中國新聞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0年,國務院正式將“青記”成立的這天,確定為中國“記者節(jié)”。
2017年11月8日,是第十八屆中國記者節(jié),也是中國記協的前身“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成立80周年的日子。撫今追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當年有理想、有抱負的進步新聞人,曾經在中國新聞史上寫下過燦爛的篇章。如今,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征途中,中國新聞人有著更加重大的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chuàng)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這是新聞人的指南,也是圭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