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琳
跟著古詩去旅行
程 琳
一年難得出門旅游一次,卻只懂得舉起相機胡亂“咔嚓咔嚓”一通?又或者是盲目跟團,把景點走馬觀花地看上一遍就算“到此一游”了?同學,那你打開“旅行”的姿勢不對,還是快從古詩文里找找旅游攻略,學學人家是怎么賞出美景,游出詩意的吧!
雖說風景是“你來或者不來,它都在那里”,但是你要真想去一游,什么時間就顯得很重要了。比如你想去一觀洞庭湖的壯闊之美,知道何時前去最好嗎?不急,詩里有攻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告訴我們,八月是去洞庭湖的最好季節(jié)。為什么呢?因為那時秋汛啊,湖水上漲,漫上湖岸,才能形成水天一色、煙波浩渺的美景嘛!
跟團旅游總是被帶進各種購物店?景點人山人海,看的人比景還多?想要擺脫這種旅行怪圈”,欣賞到非凡之景,還得學會不走尋常路!
白居易與友人經(jīng)過宜昌的西陵峽口,在長江北岸喝酒之余,聽到石間有泉聲,興之所至,索性下船一探究竟。這一好奇,便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景:“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見泉,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三游洞序》)”
首先看到的是石頭,形狀怪異,如疊如削,像張開的翅膀,又像下垂的旗幟。接著看到的是泉水,如瀉如灑,像懸掛的白絹,又像綿延不斷的絲線。這么美麗的崖間山洞,之前卻無人問津,多虧了白居易和他的兩個小伙伴,此處不僅被發(fā)現(xiàn),還得名“三游洞”,引得后世文人墨客紛紛來此游覽賦詩。
還有柳宗元在被貶期間,閑來無事“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這才“隔篁竹,聞水聲”,發(fā)現(xiàn)了小石潭。于是乎,一篇《小石潭記》誕生了,令后人能夠?qū)さ竭@一處幽美、靜穆所在。所以啊,所謂美景,在走的人多了的路上是很難見到的,還得自己去發(fā)掘。
旅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此處無景勝有景”!這還真不是說笑,畢竟再美的景色也需要一雙能夠發(fā)現(xiàn)它的眼睛。站在泰山之上,若沒有“一覽眾山小”的胸襟,那就沒了登臨文化名山的格調(diào)。于黃鶴樓上眺望,若沒有“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的感慨,那便失了這歷史名樓的風雅。
如何讓出門的每一步都變成旅行呢?杜牧做了一個極好的“自駕游”典范: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山行》)
一段尋常的山路,卻步步是景,寒山斜徑,白云人家,最美的還是那比花還紅的楓葉,讓詩人不禁停車觀賞。
還有蘇軾的那一首“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都說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西湖游得多了,便不能再體會出它的美麗。而蘇軾卻能在平凡的雨后初晴時,發(fā)現(xiàn)西湖別樣的美麗,有了這份眼力與想象力,還愁沒有風景可賞?
怎么樣?這份來自古詩詞的“旅游攻略”,你學會了嗎?
(摘自《悅讀》2017年第4期 圖/小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