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月亮
我們選擇做好人做好事
◎文/李月亮
雨后,小男孩在小路上發(fā)現(xiàn)一只蝸牛,他蹲下來撿起它,輕輕放進了草叢里。
“別亂跑!”奶奶喊他。男孩揚起小臉興高采烈地說:“我在救蝸牛。它在馬路中間爬啊爬,太危險了,我把它送回家了?!?/p>
奶奶覺得無趣:“蝸牛知道你救了它嗎?”小男孩想了想,說:“它不一定知道。”
奶奶問:“那你這好事不是白做了嗎?誰會知道你救了這只蝸牛???”男孩立刻說:“我自己知道就行了。我救了一只蝸牛,我很開心!”
簡單的童真話語里卻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學道理——做好事,不是為了讓別人知道,甚至連被幫助的人都不必知道,自己知道就足夠了。做了好事,會使自己感受到存在的價值,進而確信自己是個善良的好人,也會為此感到快樂。這應該就是我們做好人、做好事的最大意義,也是最原始的初衷。
遺憾的是,許多人懷有太強烈的功利心,并因此扭曲了自己的行為。他們?nèi)椭?,總會隱隱期望對方能夠感恩,并給予力所能及的回報——哪怕只是一句“謝謝”?;蛘?,他們希望更多的人知道這件事,以贏得肯定和贊美。若得不到這樣的好處,他們就不那么愿意做好事了。
其實,“讓別人知道我做了好事”固然有意義,但遠沒有“我知道自己做了好事”重要。因為我們活著,歸根到底,是活給自己看,而不是給別人看。
人最大的幸福,就是真心地認可自己。否則,就算全世界都贊頌你,而你內(nèi)心卻覺得自己做過很多壞事錯事,配不上這贊頌,也依然不會快樂安寧。
有一篇新聞報道,說一位施女士40年前讀小學時,因為太餓,偷了好友的一角錢買餅吃。好友發(fā)現(xiàn)錢丟后,一邊哭一邊找。那情景一直印在施女士腦海里,久不能忘。40年后,施女士通過多方努力,終于找到了那位好友,當面致歉并拿出1萬元錢給她,說:“當年的過錯,令我內(nèi)心飽受折磨。只有求得你的原諒,我才能解脫?!?/p>
做好事最大的獎勵,是靈魂的快樂;做壞事最大的懲罰,是內(nèi)心的不安。人常說:“不能做虧心事?!逼鋵嵕褪沁@個道理。虧了心,你就會因為這份“對不住”而不斷譴責自己。之所以選擇做好事不做壞事,是因為我們做了什么,都將直接作用在自己身上。
換言之,真正的“利己”,應該是盡力去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不管能不能獲得客觀上的好處。因為你主觀上對自己的肯定、悅納,其實更重要。
正如文章開頭的那個故事,你救了一只蝸牛,蝸牛并不感激,別人也都不知道,但你知道自己是個好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有價值,這就足夠了。
好人未必個個一生平安,但好人可以一生心安。
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有什么樣的行為;有什么樣的行為,就有什么樣的習慣;有什么樣的習慣,就有什么樣的性格;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有什么樣的命運。
——查·艾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