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樸 素
一片白楊樹葉也有它的理性
—— 讀帕烏斯托夫斯基《面向秋野》
文= 樸 素
樸素,吉林長春人,海南省作家協(xié)會理事,網(wǎng)絡文學資深從業(yè)者,現(xiàn)居北京。
藍英年先生寫在《讀書》雜志上的“尋墓者說”系列文章,令我對俄羅斯的文學重新產(chǎn)生了興趣,我開始尋找蘇聯(lián)文學史上被冷落已久的一些作家及作品。在尋覓不遇赫赫有名的《金薔薇》時,卻找到該書作者康·帕烏斯托夫斯基的另一部散文集《面向秋野》。按譯者張鐵夫先生所言:“此書堪稱《金薔薇》的姊妹篇?!?/p>
帕氏的《面向秋野》,談寫作、談人事,娓娓道來,清麗自然。小書的封面素雅大方,有一枚秋葉金黃燦爛。
這本書,是帕烏斯托夫斯基在上世紀60年代出版的散文集。帕氏在他的散文名著《金薔薇》的后記里說:“第一卷記述作家勞動的札記就止于此了,我清楚地感到,工作只是開始,前面是無邊的曠野?!庇谑怯钟小睹嫦蚯镆啊穯柺?。
該書收集了作者上個世紀30到60年代關于藝術問題的文章和回憶錄,不僅繼續(xù)探討了《金薔薇》探討過的那些問題,諸如構思的產(chǎn)生、觀察力的培養(yǎng)、素材的提煉、語言的磨練、想象的必要性,細節(jié)描寫的功能等,而且也探討了許多新問題,譬如散文的詩化、旅行的作用、虛構的意義、短篇小說和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文學與生活的關系等等。
此外《面向秋野》還用大量的篇幅,記述了許多帕氏的前輩作家與同時代作家,對他們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有生動的描述,分析評述亦相當?shù)轿弧_@些文章,既是文藝隨筆,又似抒情散文。文采斐然,讀之不忍釋卷。
《面向秋野》原書66篇文章,譯者僅選譯了其中25篇,將其分為兩個部分:一類談創(chuàng)作,一類談作家,兩者互相融合,若對照而閱,則相得益彰也。帕烏斯托夫斯基的語言風格有明顯的詩意,有一種聽之任之的散淡,且總能在很多人熟視無睹的地方發(fā)掘出事物的閃光之處。如今,在后現(xiàn)代主義大行其道之際,重溫美麗而樸實的《面向秋野》,會體味到一種秋日陽光般的溫暖。
關于寫作,帕烏斯托夫斯基寫道:“作家是出自于自由的動機寫作的。他之所以要寫,是因為他不能不寫。”相比之下,為沽名釣譽而寫出的文字,又焉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我由此想到,在我們這個“人人都可以寫作”的時代,寫作的貶值,大概是一種必然吧。
當浮躁成為這個世界的某種大眾景觀時,很多知識分子開始走出書齋,扎堆造聲勢,混個臉熟,或者做各種秀,成了時尚。帕烏斯托夫斯基那時,也遇到過這類景觀,他說:“必須心冷如冰地坐下來進行寫作,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更有力的作品?!?/p>
比較有意思的是,帕氏對童話懷有一種深切的情感,他說:“只要有人活著,童話就會存在。因為童話是人民對幸福和正義憧憬的最好表現(xiàn)。童話是用富于詩意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的人對美好事物的幻想”。一個對童話如此熱愛的人,想必也是一位有良知的人,是熱愛生活的人。
帕氏的散文視野,最明顯的特點是與大自然交融。他說:“不熱愛、不了解、不懂得大自然的作家……就不是一個完全合格的作家。不可能離開對大自然的愛來談對祖國的愛?!彼谠u價作家?guī)炱樟值男≌f《石榴石手鐲》時說:“他把這篇描寫一場悲劇性單戀的愛情小說置于南方海濱的秋天環(huán)境之中。很難說出是什么原因,但是盛夏已逝,時交金秋,那晶瑩的日子、沉默的大海、干枯的玉米稈,冷落空曠的別墅,像草一般無味的殘花——這一切都賦予故事以一種特殊的悲涼氣氛和感染力?!边@種細膩和敏感,是那一代俄羅斯作家的優(yōu)長,也恰是我們的作家歷來之所短。
出于惺惺相惜,帕烏斯托夫斯基不吝筆墨,對另一位擅寫大自然的蘇聯(lián)作家普里什文表現(xiàn)出極大敬意。在《米哈依爾·米哈依洛維奇·普里什文》一文里,帕烏斯托夫斯基評價道:“普里什文魅力的秘訣,他的魔法的秘訣就在于他的洞察力。這是那種在每一件小事中都能夠發(fā)現(xiàn)饒有趣味和含有深意的東西、在我們周圍現(xiàn)實有時令人討厭的外表下發(fā)現(xiàn)大地生活的深刻內(nèi)涵的洞察力。一片最渺小的白楊樹葉也有它自己的有理性的生活?!?/p>
《面向秋野》沿襲了《金薔薇》的風格,談人談事,皆娓娓道來。帕翁多才,博古通今,可以旁征博引。在他所處那個思想禁錮的年代,能以飽含詩情的散文,把俄羅斯的傳統(tǒng)人文精神展示于世,殊為不易,今人應體會到他的那份難處。
讀帕氏,有所悟:人類最難面對的是生活的無意義。那么,優(yōu)美的寫作應該就是局促中的遠眺。這樣的寫作,必須誠實。
秋天是收獲的日子。翻閱《面向秋野》,可以感受到:俄羅斯文學大地上,有一種遠比我們豪邁、開闊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