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軍
“圖書”搭乘共享經濟的春風,看似更方便、更具時代特點,但仍避免不了過于“盲目”的特點。
近幾年,實體書店突圍經營困境的嘗試屢見不鮮,而真正奏效并引人眼球的嘗試并不多。
三個多月前,號稱“全球首家共享書店”的新華書店合肥三孝口店開啟了“共享書店”模式,公眾關注度高,圖書借閱量也十分可觀。而圍繞這一模式產生的質疑聲卻不絕于耳,如新書被借閱后不能作為商品銷售、消費者變成借書人會帶來圖書銷售額縮水、書店缺少市場真金白銀的滋養(yǎng)會失去生存的土壤……
有評論認為,實體書店的這種嘗試并不理性,從長遠來看,“共享書店”對于實體書店本身以及整個出版行業(yè)來說,都無異于飲鴆止渴。
“生機”
今年7月16日,新華書店合肥三孝口店迎來了2萬人次的客流量,刷新了該店客流量的最高紀錄。據了解,當天有4000本左右的圖書被借閱,如果按人均2本來算,大概有2000人參與了借閱活動。
在這個“全球首家共享書店”,店內所有圖書都參與借閱服務。實體書店搭上了“共享”這班車,讀者只需下載“智慧書房”App,并在線支付99元的押金,即可享受單次掃碼借閱總價低于150元的兩本圖書,在10天之內歸還不收取費用,超出一天后每天收取1元錢。
該書店還推出“閱讀獎學金”制度,注冊用戶每閱讀一本書并按期歸還,就會有1元“閱讀獎學金”直接打入其“智慧書房”賬戶,三個月讀12本書便可得到返還押金的8%作為獎勵。據統(tǒng)計,共享圖書服務開展后的首個月,該店總借還圖書量接近8萬本,國慶節(jié)期間前來借書的讀者更是絡繹不絕。
新華書店合肥三孝口店工作人員介紹,出借的圖書都是新書,歸還后還可以用來銷售或再次借閱。如果發(fā)現圖書有破損,可能會進行打折出售或捐贈,個別圖書也有可能與出版社協(xié)商進行退回處理。
實體書店做“共享”,需要一定的勇氣。該店相關負責人表示,實體店做“共享”的初衷是為讀者消除閱讀成本、降低閱讀門檻、提高閱讀頻次。而對于新書借閱后影響售賣、消費者轉變成借閱人帶來的銷量下滑問題,該店負責人坦言,不排除這種可能,但是因為人流量大增也給書店帶來了新的“生機”。據了解,合肥新華書店三孝口書店經營面積達4000平方米,共8層樓的空間承載了包括圖書、咖啡在內的多種經營業(yè)態(tài),不可否認,借閱服務帶來的客流也可帶動其他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大隱書局的做法則有些不同,其與上海圖書館聯(lián)動,讀者在大隱書局所借的書籍數量會自動合并到讀者在上海圖書館的借閱數量中。例如,上海圖書館的借書上限是10本,如果讀者已經在上海圖書館借了9本書,那么,其在大隱書局最多就只能再借一本書。至于圖書歸還后是否會再次上架出售,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這些圖書收回后不會再次上架,圖書在初次借出時,書內貼有類似“借閱條形碼”的貼紙,表明該書會成為黃浦區(qū)明復圖書館的一本書。該書歸還后,將被收入到明復圖書館的書庫內。
事實上,共享圖書的概念早于當前炙手可熱的共享單車。2010年,公益性共享圖書網站擺擺書架和社會化圖書館青番茄就已橫空出世,引發(fā)共享圖書的熱潮。但共享圖書的路似乎并不好走,擺擺書架運營兩年后就杳無蹤跡,青番茄在2013年嘗試轉型,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盲目
近年來,相比在吃喝、旅游、游戲等方面的消費,國人在閱讀上的消費比例并不高。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超四成的人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較少。2016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其中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電子書閱讀量為3.21本。而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國民人均閱讀量分別為:韓國11本、法國20本、美國50本、俄羅斯55本。
不僅如此,近幾年人們的閱讀習慣也受到了網絡時代的沖擊,根據當當2016電子書閱讀指數顯示,電子書用戶呈爆發(fā)式增長,2016年用戶總量同比增長55%,超過4000萬。與此同時,電子書仍然因為依附于智能手機而越來越受歡迎,而且它具有快消品的性質,便捷程度是紙質書無法代替的,電子書的爆發(fā)增長進一步壓縮了紙質書的生存空間。
杭州市圖書館于2016年11月上線微信“悅借”服務,用戶只需在網上訂書,就能快遞到家,且快遞費相當低廉,最高只有3元。嚴格來講,共享圖書跟圖書館沒有本質區(qū)別,只不過圖書館將交易場所固定化,而共享圖書將交易場所流動起來,把支付移到了線上。如果共享圖書創(chuàng)業(yè)者們沒有開發(fā)出更多的服務亮點,毫無疑問會敗給各地服務越來越好的公共圖書館。
業(yè)內人士指出,“圖書”搭乘共享經濟的春風,看似更方便、更具時代特點,但仍避免不了過于“盲目”的特點。共享書店的前提在“享”,而前述與全民閱讀相關的數據很難讓人樂觀,說明在民眾讀書意愿有待提升的情況下,共享書店的推廣仍有漫長的路要走。
在數據化的存儲方式面前,共享圖書沒有優(yōu)勢,這是其與網約車的最大區(qū)別。網約車有消費體量作為支撐,蛋糕足夠龐大。共享書店做成超大規(guī)模顯然不現實。不難看出,共享圖書、共享書店,正在面臨來自公共圖書館的挑戰(zhàn)以及電子書的強勢進攻。
北京匯智博達圖書音像有限公司策劃總編曾榮東坦言,共享是潮流,出版界歡迎創(chuàng)新,共享書店這種模式目前還威脅不到紙質圖書的售賣。重慶大學出版社陳柯穎則認為,如果共享書店能推進全民閱讀,增加群眾閱讀興趣,則值得大力推廣。此外,陳珂穎還建議,目前的實體店要找準風格定位、鎖定受眾,做有風格、有特色的書店,進而豐富業(yè)態(tài)。
目前看來,共享書店的推廣,還有諸多困難需要克服。想要成功實現共享,單靠對圖書的熱愛是行不通的。共享成為可能,離不開對閑散資源的高效整合。多位業(yè)內人士表示,希望圖書市場能夠借助“共享”探索出更好的運營模式,最終能夠整合社會圖書資源,成為引導全民閱讀、營造書香社會的一條良好有效的途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