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狄楠楠
人生如塵 平如美棠
——讀《平如美棠》有感
文_狄楠楠
初看到這本書,除了被封面設計晃了一下眼外,一看標題,平如美棠,便拿起又放下了。海棠既美,如何能平平呢?
放下時也抖落了一手紙屑。書并不是盜版,然而窸窸散下,想是剪裁不好。倒覺臟手。而這一切,在一個昏黃的下午就不同了。
原來平如美棠,并不是平,如,美棠,而是平如、美棠,是兩個人的名字。這兩個人的名字如同一張結(jié)婚照,將兩個人頭對頭放在了一起。
若說那是愛情,不如說是人情。由之前的朝夕相處,耳鬢廝磨累積的情感,也經(jīng)得住天涯兩地,人事紛紜的阻隔。到如今,白發(fā)蒼蒼,一人一世,她間已不可知,唯剩今人,守著塵土,想著往昔,與之共存。說是感動了別人,其實于他,卻是和死一樣,是沒有辦法的,不得不做的事。
讀了此書,既可了解民國年間的人物風貌,也可窺探舊式教育人情地理。一個人如同一頁活的歷史,鮮活地記載了自作者發(fā)蒙之時至今的點滴種種。
不過百年,我們卻忘記了更多,比如相思始比海更深,比如更有細節(jié)的生活,如何擰毛巾,如何做一只堿水粽,對的,我們可能背得出元素周期表,畫得出高光陰影的石膏靜物,然而,面對人生的某些時刻的缺憾,面對夜深人靜的輾轉(zhuǎn)難眠,我們卻形容不出來那種感覺。
是思鄉(xiāng),還是相思,是離愁還是別怨,這些情緒從來不是孤品。只是不讀書,不自知。
赤條條來到這世上,沒有人能與你相同,能背負你的所有。然而,某些東西,通過書籍的記錄,你明白的文學、哲學就是人生的全部。你無法認識這個世界,你認識的每一寸世界,都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己,與自己相處。
可現(xiàn)在的大多數(shù)時候,好像都成了本末倒置。以為自己向世界進了一尺,世界就向后退了一丈。其實倒該是如愛因斯坦所說的,越有知越覺得自己無知。
沒有儀式,沒有莊重,一切為了生活,將自己活成了最粗陋的人。
沒有敬畏,沒有珍惜,人所能擁有的,盡皆可以失去。
《平如美棠》里最讓我動容的,當屬第一節(jié)“少年時”。從作者回憶發(fā)蒙,舉行儀式開始。那天的時辰光景,布置擺設,父母的神情舉止,練字用的紙,盛飯用的碗,吃食、節(jié)日,一首小詩,一副對聯(lián),少年時不知何意記下的江邊景象,與老年回憶后的感想,方知人生一世,什么是最重要的。
由此始信,人是山水孕育,山是父親,水是母親,若是再活五百年,滄海桑田,在人間的某個角落仍有一個我,于某個瞬間,望著挑擔背負推車的人,人與山水俱在,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只是,有些事,知曉了答案,并不等于過好了人生。人生還在,慶幸仍舊可改變,縱使仍昏聵,仍發(fā)蒙,依然要如此過一生。
人生漫漫長長苦苦,可歷歷仍在眼前。一切恰如老先生的名字——平,也恰如其夫人的名字——美。
人生首要是美的。大腦也慣于記住美好的,就連苦,也是反襯美好而存在。譬如久旱逢甘霖,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而當生命走近終點時,回望歲月長河,無論多少的彎彎繞繞,走到最后,不過是從生到死,只一個平字耳。紅塵往事,盡隨風去,平如美棠,淡若云煙。
只是之后再放下,抖落一手塵紙如舊。不過是,讀罷方想到,人生如塵,往事如塵,人亦如塵,塵即你我,既如此,何必嫌棄?輕輕抖掉便是。
(作者單位:濟源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