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丁波
南京黃家圩明代石塔
文 圖/丁波
2017年2月27日,南京市文物部門接到鼓樓區(qū)小市派出所民警報告,在黃家圩133號北側山坡地表裸露出一塊石構件。市文物部門立即組織專業(yè)人員趕往現(xiàn)場察看,初步確認為一座小型石塔。3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組織對該處遺跡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
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這座石塔為六邊形,頂部有殘損,現(xiàn)存三層,高53厘米。從上至下,第一層石座由兩塊構件組成,石座六角各有一道豎狀凸棱,六個立面分別刻有一種動物形象,逆時針依次排列為:象、鹿、牛、獅子、麒麟、羊;第二層亦由兩塊石構件組成,上腹部雕刻覆瓣蓮花;第三層由三塊石頭組成,上腹部雕刻卷云紋。底部設六個圭腳,各寬9、高4厘米,中間圓形孔直徑40厘米。
塔下有方形基座,由6塊石板平鋪而成,厚9厘米,基座下有兩層鋪地磚。其下經(jīng)解剖,未發(fā)現(xiàn)地宮。在石塔前端發(fā)現(xiàn)一個“回”字形石質基座,表層浮雕蓮瓣紋,中間有長方形孔,推測為碑座。該塔中未出土任何遺物,但從塔基內使用的類似于明城磚的青磚規(guī)格推斷,該塔的年代可能為明代。
南京黃家圩明代石塔位置
石塔和碑座。石塔高53厘米,自上而下第一層對徑(對角線長度)80、厚18、邊長40厘米;第二層對徑100、厚16、邊長50厘米;第三層對徑112、厚19、邊長58厘米。碑座長76、寬54、高13厘米,中間長方形孔長45、寬24厘米
明代石塔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黃家圩路東側的山體上?據(jù)清《同治上江兩縣志》記載,該石塔所在山體曾叫“大壯觀山”,因南朝陳宣帝起大壯觀(閣)于此山而名。山俯臨后湖(今玄武湖),在六朝時期為校肆舟師之所。史載,579年八月初八,陳宣帝陳頊舉行閱兵,登上大壯觀山,在剛修好的大壯觀閣中,坐北朝南,觀看玄武湖上10萬步騎兵列陣。所謂“壯觀”可能不僅指陳朝的軍威,還指當時比今天大三倍的玄武湖。
北宋時改革家王安石曾主政南京,他決定抽光玄武湖的水,全部改為耕地。到了元代,南京城內供水發(fā)生困難,地方官員這才恢復了玄武湖,但面積僅剩下原先的三分之一,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玄武湖。
歷史上消失的三分之二玄武湖基本上是向東延伸到紫金山腳下,向北直抵大壯觀山腳下。其實“大壯觀山”這個名字一直到100多年前的清代還在使用。后來人們注意到山土泛紅,發(fā)現(xiàn)了赤鐵礦,這才漸漸改稱“紅山”,清《江寧省城圖》記載稱此山已更名“紅山”,即現(xiàn)在的紅山動物園所在山體。2004年,紅山在最高點復建了一座陳宣帝主持閱兵式的大壯觀閣,以紀念這座山所見證的六朝余暉。
正是這獨特的山水交融之地,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雞鳴寺住持德琮奉旨在靈谷寺建法會時,奏請為雞鳴寺建塔院。正統(tǒng)年間(1436~1447),僧人智源啟奏,得改建為寺,賜“三塔寺”舊名額。據(jù)《金陵梵剎志》記載,該寺“去都城北沈陽左衛(wèi)北城地?!先ド癫唛T(民國時期改稱和平門)一里”,應當就是今天發(fā)現(xiàn)石塔所在山體的南側,面臨玄武湖一片。據(jù)記載,該寺當時有山門三楹、天王殿五楹、大佛殿五楹、僧院八房,占地面積達56畝。同時該寺還有田、地、山、塘等共計97畝(明代1畝約合今614平方米)??梢娒鞔碌囊?guī)模一點也不遜于今天的雞鳴寺。雖然今天已經(jīng)看不到三塔寺當初的輝煌,但至今當?shù)厝诉€相傳著這座山叫“和尚山”。
石塔保護現(xiàn)狀
大壯觀閣
明代以前的“三塔寺”可見的記載是宋代詩人張孝祥《于湖集》所收錄的“寒光亭”詩句中,“亭依三塔占清幽,松竹環(huán)除翠欲流。曉色晴開千丈月,波光冷浸一天秋。瓊瑤影里詩僧屋,云錦香中劍客舟。風送不知何處笛,雁聲驚起荻花洲”。由此可見,宋代以前這里就應該有寺廟存在,明代只不過是奉旨進行了大規(guī)模擴建,沿用其舊名而已。
今天,歷史上三塔寺所在大壯觀山南坡到玄武湖畔已被大量建筑掩蓋,而此次明代石塔的再現(xiàn)無疑為佛都南京寺廟歷史又增添了一處重要實證。為更好地保護和展示這處歷史遺跡,南京市文物部門積極協(xié)調當?shù)卣嚓P部門落實原址保護展示方案,安排了專項保護經(jīng)費。鼓樓區(qū)文化局精心組織施工,對該處石塔周邊環(huán)境進行了整治,為當?shù)靥峁┝艘惶帾毺氐臍v史文化景觀。目前,鼓樓區(qū)政府已將這處歷史遺存公布為區(qū)級不可移動文物。重現(xiàn)于世的石塔,得到了一個恰當?shù)臍w宿。
(作者為南京市文廣新局考古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