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
現(xiàn)在城市里飲食業(yè)發(fā)達(dá),想吃各式名菜名點(diǎn)并不難,難吃到的是風(fēng)格懷舊、口味純正,能令人一嘗思家的私房菜肴。像釀豆腐角,可謂再尋常不過,即使進(jìn)入到飯館都顯得有些掉價,但很多人又會在某個與它不期而遇的瞬間,被勾起內(nèi)心深處那些擱置已久的記憶,會想起昔日媽媽做的味道。而這種與情感、記憶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非凡屬性,就像一條連接著家的通道,成為釀豆腐角獲得人們熱愛的理由。
“釀”這種飲食藝術(shù),具有強(qiáng)大的敘事力度及畫面感。過去人們罵小孩貪吃,沒有節(jié)制,會斥責(zé)“你到底是吃還是釀”?釀豆腐角是把豆腐塊對切,成為兩個三角形,往切開的剖面劃一個口子,釀入精肉餡或魚滑。被填釀得鼓鼓囊囊的豆腐角,確實很像一個人飽食后鼓腹的樣子。金庸的《射雕英雄傳》里面,黃蓉為洪七公做“二十四橋明月夜”,用火腿釀豆腐的創(chuàng)意,與釀豆腐角就有著相同的形式美學(xué)。“釀”所呈現(xiàn)的飲食趣味,以及意境追逐,對生活的緊張和嚴(yán)肅也是一種有效的消解。
釀豆腐角多選用油豆腐,經(jīng)過油炸的表皮柔韌而具張力,比普通的白豆腐更結(jié)實,里面的芯卻是軟的,便于填釀肉餡。魚滑是取新鮮的鯪魚,沿著魚骨,把魚的兩塊背肉起出,加上鹽和生粉,先放在盆里搗爛,然后順著一個方向用力攪拌,把魚肉徹底攪成漿,直至黏稠起膠。接下來換另一個盆,用手抓起魚漿,不斷在盆里用力摔打,令魚漿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韌度,即可釀入豆腐角內(nèi)。其制作手法和過程,就像陶藝的摜泥處理,然后再捏制成一爐精美的陶坯。
還有一種肉餡是選用豬前夾肉,肌理之間帶有少許肥油花,剁成餡,更為腴美嫩滑。肉餡必須手工剁制,不能偷懶用機(jī)器絞,少了手工剁肉的工序,肉餡會很松散,缺乏彈性及黏性,煮熟后很容易就散了。此外,豬肉帶有一股特殊的膻味,剁的時候加一小塊姜,把姜汁充分揉入到肉餡中,不但辟腥,還會形成一種油香滿溢的暖香氣。再加上香菇粒、蔥花添味,青翠亮眼的色澤,就像是綴滿了色誘的暗語。
接下來取鍋燒熱,把釀好的豆腐角,用薄油小火,將肉餡部分煎過一遍,再加少許水燜熟。裝碟后,另用木耳絲、蔥段勾成紅燒芡汁,或者選擇酸甜的濃芡,澆在釀豆腐角上面,即可上桌,熱烈地表現(xiàn)恬淡的家常生活。
一碟成功的釀豆腐角,應(yīng)該色澤金黃、軟硬相宜,油豆腐既不會軟塌塌的不具賣相,又不會硬得像是一副外殼。裹釀的一團(tuán)柔韌彈牙、肉汁豐富的餡,圓鼓鼓的,與油豆腐有機(jī)地結(jié)合為一體,光是看,就已經(jīng)頗有食欲。吃的過程,既是享受的過程,也是一個打開親情溫暖記憶的過程。
好下飯,有家的味道,就是對釀豆腐角最好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