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欽毓 彭蔚雯 張靖婕
摘 要 本文針對大學生對網絡貸款的了解、使用及對網絡貸款風險的認識及所采取的解決措施,從大學生心理、行為傾向出發(fā),加上對監(jiān)管部門、相關政策法規(guī)發(fā)布等外部環(huán)境的調查研究得出當前大學生對網絡貸款風險預防、識別、管理的需求以及對相關責任部門的確定和建議補充。
關鍵詞 網絡貸款 法律問題 大學生
基金項目:大學生網絡貸款存在的法律問題及解決措施,2017年西北大學校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170 49。
作者簡介:程欽毓,西北大學法學院2014級法學專業(yè)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彭蔚雯、張靖婕,西北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76
女大學生的裸條借貸一案曾震驚全國,市面上有很多渾水摸魚的公司,利用大學生缺少風險管控意識和法律常識,借校園貸款之名,行高利貸之實,讓悲劇不斷發(fā)生。同時,大學生的社會化尚不完全,過度消費、攀比消費等錯誤行為也會成為他們盲目應用網絡貸款的原因;但還有一方面,我國現行的法律對網絡貸款的規(guī)范存在缺失。雖然說我國刑法中已經有對于使用互聯網進行非法活動可能引發(fā)的犯罪做出列舉,但是在經濟法中對網絡貸款機構的相關設立、組織運營、借貸流程、監(jiān)管都存在著缺失,并且對網絡貸款機構的法律性質界定仍不明。另一方面,目前的監(jiān)管機構對此行為的劃分監(jiān)管中出現空缺,各監(jiān)管部門的職責不明也導致了網絡貸款市場無序化、失范化。一些監(jiān)管原則對現實情況不能完全適用,在具體監(jiān)管內容上仍存在信息瓶頸。
一、調研現狀
本次調查主要涉及包括本科與和碩士研究生在內的大學生,共發(fā)放問卷329份,包括在西安市及其他省市的大學生人群,最大限度在有限的調查個體中增強差異,避免統(tǒng)一群體的相互影響,以期發(fā)現規(guī)律。針對大學生對網絡貸款的了解、使用及對網絡貸款風險的認識及所采取的解決措施,從大學生心理、行為傾向出發(fā),加上對監(jiān)管部門、相關政策法規(guī)發(fā)布等外部環(huán)境的調查研究得出當前大學生對網貸風險預防、識別、管理的需求以及對相關責任部門的確定和建議補充。以下為重點分析:
大學生網絡貸款特點:
在校大學生中聽說過網絡貸款的占90%,但其中用過的人只有不到三成。通過調查問卷可得,大部分沒用過網絡貸款平臺的大學生也不會考慮使用,其零花錢入可敷出,即使缺錢通過求助同學或者父母便可解決,更重要的是對網絡貸款平臺的前景持中立甚至不看好的態(tài)度。
為了解在校大學生對于網絡貸款的心理認知以及貸款行為,我們對未使用過網絡貸款的學生進行了預想式調查,若需要使用網絡貸款后的一系列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心理預期對大學生行為影響很大,若進行貸款他們會利用網絡貸款滿足自我必需的部分以及提升自我能力的部分;同時,他們會關注存在的潛在風險,如隱私權是否得到有效保護,欺詐性網絡貸款平臺是否存在,若還款數額巨大無力還款時網絡貸款平臺的舉措等。
在對已使用過網絡貸款的學生調查顯示:其實際貸款數額在一千元以下的居多,其次是一千至三千和五千至一萬檔次。從中所考慮的原因著重于還款的期限、利率、分期還款的數額;網絡貸款的運作方式、信譽、中介費數額等實質性金錢方面的因素。他們主觀心理為滿足自我必需及追求自我更高生活享受的部分。其考慮的風險則是個人信息、人身安全是否可以保護;網絡貸款行為是否存在惡意欺詐;法律規(guī)制是否完善等預期性關于自我權益保護方面的因素。
以上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更希望了解在網絡貸款行為中的自我權益是否得到保護以及如何維護,逾期還款需要負哪些法律責任,有什么維權途徑,社會中有哪些切實的監(jiān)管部門與法律法規(guī),同時對網絡貸款的存在是否合法持質疑態(tài)度。這其中反映出絕大多數學生對于網絡貸款的認識并不明晰,對于監(jiān)管機構的認識也不明確。這種社會問題的存在印證了當前網絡貸款的研究迫在眉睫,需要我們緊跟時代腳步,得出有針對性的研究成果并進行實際運用。
二、大學生網絡貸款中存在的問題
(一)貸前市場準入主體的資格審查過于寬松
市場準入主體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就資質問題對中小金融公司、借貸平臺的審查。校園網絡貸款平臺要想成為經營性的借貸公司,就必須要經過行政機關的審批并取得經營許可,在未得到許可的情況下擅自經營就是非法經營。所謂的貸款資質就是要經過銀監(jiān)會的批準經營貸款業(yè)務,目前廣泛進入大眾視線的有合規(guī)的螞蟻花唄、螞蟻借唄,京東金融等,但是大多數消費分期平臺卻沒有取得經營許可。
另一方面是在校大學生作為貸款主體申請借款的身份以及信用審核問題。線上網絡貸款通常要經過注冊審核、信息驗證、借款申請、借款額度審查、電話核實等程序。各個高校校內通常會有互聯網平臺的校園代理人,由代理人向在校大學生介紹校園消費貸款業(yè)務。借款者往往是通過身邊的朋友、同學結識校園代理人,然而這些人通常沒有經過系統(tǒng)的培訓就從事專業(yè)性較強的信貸審核業(yè)務。因此,這種快速的貸款審核程序往往會給平臺埋下不能按時還款的違約風險。
(二)借貸過程中借貸合同合法性與風險評估的合規(guī)性
首先,合同約定的雙方當事人義務以及對合同內容合法性問題的認定。民間借貸條例中對民間借貸的最高利率限制在36%,然而根據調研顯示,15%-25%的年化利率為大多數純 P2P 學生網貸平臺的現狀,部分分期付款平臺的利率甚至可以達到 35% 。很多借貸平臺和校園代理人在介紹和宣傳中基本都對這些高到驚人的利率一帶而過。
其次,嚴格的內部風險控制機制是任何從事貸款業(yè)務的機構和平臺都不應或缺的重要指標。在吉林某大學生欠高利貸而自殺事件中,網絡貸款平臺沒有考慮到大學生無經濟來源而借款60萬元,這個借款數額遠遠超出了借款人的還款額度,最終導致無法按期還款也屬預料范圍之內的情況。借貸合同中關于借款方對利率的告知義務、逾期還款風險警示義務以及內容的合法性、無效情形等約定基本為零,即便大學生通過訴訟手段維權,也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endprint
最后,由于在信用風險評估領域缺乏有效的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校園網絡貸款平臺缺乏合規(guī)和風控機制,因而風險較多。雖然大學生群體的消費潛力易于開發(fā),但他們缺乏長期、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一味地將希望寄于大學生自覺還款存在較大的逾期還款風險。借貸平臺違規(guī)操作、大學生對風險認知的膚淺性以及立法層面的缺失都是主要原因。
(三)貸后的債務償還、違約責任以及救濟途徑選擇
網絡貸款平臺前期的虛假宣傳誘導學生借貸的行為屢見不鮮,部分大學生過度消費、攀比消費的行為與借貸合同中高額利率勢必導致在校大學生難以及時還款。相應而來的就有了多種多樣的催收方式,如非法拘禁、公布裸照等各種非法催收手段,這無疑都嚴重的侵犯了在校學生的人身權益。但這些非法的催收手段往往都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作為違約條款出現在雙方的借貸合同。就《合同法》涉及的十五類具體合同類型而言,網絡貸款合同也應該由最高人民法院出臺司法解釋或者由相關行政部門發(fā)行的單行條例加以規(guī)制,單純依靠對復雜性、專業(yè)性強的領域司法救濟程序因其聯系性并不強烈,加之太過遠離日常生活,容易被人遺忘,因此未能發(fā)揮其作用。
三、網絡貸款中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健全校園網絡貸款平臺監(jiān)管
健全校園網絡貸款平臺的監(jiān)管需要先明確進行金融行為的主體,分化清每一不同主題的職權范圍,因而明確監(jiān)督職能。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盡量避免因不明確職權范圍而在具體實施時出現相互推諉責任的現象,或者因為重復或者過度監(jiān)督而造成人力資源金融資源的浪費,從而約束了金融消費市場的正常發(fā)展。市場準入的核心條件中,也應將網絡借貸平臺和金融類機構的自我信用評估的系統(tǒng)列入其中,因而規(guī)范主體行為,也可以將校園網絡貸款中大學生作為主體納入審查標準。銀監(jiān)會應當擔負起監(jiān)督管理職責,公安機關則協(xié)助銀監(jiān)會懲治校園網絡貸款中的違法犯罪行為,從而合力促成校園網絡貸款行為的健康發(fā)展。
(二)建立大學生網絡貸款法律體系
立法方面應加快建立網絡貸款金融立法,規(guī)范內外部運營運作管理,點明法律邊緣行為,以及對法律邊界劃出明確的門檻,從而提高違法的成本。在制定法時,民商法應融入網絡金融的特點,格式條款中明確無效以及可撤銷借貸合同中針對網絡金融行為的情形,應對各類不適于網絡貸款的金融行為的格式條款做出適當調整,尤其在合同法、擔保法這類與網絡貸款行為更為靠近的基本法,在這些立法調整中也要明確對消費群體中的弱勢方,即大學生的司法救助與救濟。國務院以及相關部委同樣需要根據網絡貸款中的存在的現實行為進行相應的行政法律、行政規(guī)章以及規(guī)范性文件的修訂,例如出臺對大學生貸款資質的審查。
(三)構建校園消費網絡貸款糾紛處理體制
校園網絡貸款需不斷建設出多層次、立體式的問題處理架構:包括加強大學生網絡貸款平臺內向型的問題處理機制完善,成立專業(yè)專業(yè)化、針對性的網絡金融類消費者的維權機構,以及建立消費問題處理的相關機構組織;將訴至法院的校園網貸糾紛案件按類別區(qū)分處理。整合社會資源并有效削減消費者的訴訟成本,健全行業(yè)內相關組織自律規(guī)范,培養(yǎng)消費者的自我意識與正確判斷,以及充分的全社會監(jiān)督形式,不斷煥發(fā)出社會管理創(chuàng)意性輔助、監(jiān)督作用以妥善處理校園型互聯網消費貸款相關糾紛事件。
(四)加強對大學生經濟理財層面的推廣教育
各大院??勺们樵O立相關的選修課或必修課,有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念,推廣科學的理財方法。針對已達到一定貸款信用等級的在校大學生,要求在其進行貸款行為之前,由專人對其實施統(tǒng)一的金融管理知識培訓,使大學生理解借貸中的利害關系和相關的潛在風險,以及由于個人失信行為而導致的法律結果和個人責任。此外,還應敦促大學生在信貸消費中的維權意識不斷提升,例如當其權益在網絡貸款發(fā)生時受到侵害應如何有效面對并解決,怎樣運用合理合法手段維護自我權益等。僅以“校園貸”成長過程中所表現的“畸形發(fā)展”來看,由于大學生自身缺乏正確合理的消費觀、理財觀,且責任意識、維權思想等主觀方面意識淡薄,使得深化對高校學生的相關財商知識推廣成為了有效優(yōu)化這一現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梁鵬.大學生網貸風險的法律控制.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5).
[2]蔡彧.大學生網貸的現狀及策略.現代經濟信息.2016(15).
[3]李芬芬.大學生網絡貸款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