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振亞
點 滴 春 雨
文/譚振亞
陳校長寬闊的胸懷、錚錚的風骨、廣博的學識和大無畏的氣概永遠影響著我的思想、行為和信念。
春雨點點,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入心間;寸草春暉,此身何答,韌如蒲葦守初心。
回想起我第一次見陳福增校長,應該是1968年一個初冬的日子。在莊里鎮(zhèn)火車站的站臺上,一支小型的文藝宣傳隊正在用微型話劇的形式,向群眾宣傳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精神。劇里有一個扮演農(nóng)村老大媽的演員,一舉一動,惟妙惟肖。盡管不知道演員姓甚名誰,但卻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像。
1971年夏,陜西壓延設備廠第一子弟學校正式成立。我從山上的初中來到了山下的高中。開學典禮上,我一眼就認出了主席臺上講話的校長,這不就是那位扮演老大媽的演員么?后來我才知道,陳校長本名陳福增,他不是本地人,中國人民大學畢業(yè)之后,帶著光榮與夢想,肩負黨和國家的期望與重托,支援三線建設,來到了這片黃土地,來到了大西北偏僻的一隅——莊里陜壓廠。
陳校長有著一副慈祥敦厚的面孔,說話帶著濃重的地方口音,慢條斯理;矮墩墩胖乎乎的身材,透著真實可靠的親切感,渾身洋溢著政治家與學者的風范,從心底到外表,都自然流露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氣質(zhì),對學生有種 “師者父母心”的平和與親近。建校初期,由于經(jīng)常需要學生參加建校的義務勞動,陳校長就和我們一起勞作在高高的土堆旁邊,穿梭在基建工地之中。護校值班時,仰望星空,我們聽他旁征博引,談天說地,慷慨激昂!在那些共同忙碌的日日夜夜里,在陳校長細潤無聲的點點滴滴的教化中,我看到了世界之大,讀到了心境之高遠,品味到了真知灼見和做事做人的道理。
但那時,我只是普普通通的學生,校長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以及學校未來的規(guī)劃和發(fā)展,我不是很懂,也無法深刻體會并與他產(chǎn)生更多的唱和與共鳴。隨著我多年的教育工作經(jīng)歷的沉淀,再回想起我的高中三年——1971年至1974年春,才真正領(lǐng)會了陳校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厚重和鮮明特色,認識了他對陜壓一校的校風學風建設作出的重要貢獻。在那個讀書無用的特殊年代,陳校長力排眾議,頂著巨大的壓力,為了祖國的未來,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在他能左右的小環(huán)境里,師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老師們認真教書育人、愛崗敬業(yè);學生們互幫互助、你追我趕;大家心中都相信,未來是會有機會的,而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學校充滿著尚學、好學、尊師重教的氣氛。而陳校長的身影,就穿梭在各個教室、走廊里,學生、老師中。學校建立了黨團組織、學生會,舉辦數(shù)學等學科的學習競賽,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教學儀器設備,開辟了電視放映室,各種文藝體育活動也蓬勃興起,成立了各種體育代表隊,在廠、縣、地區(qū)比賽中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
記得還有一則趣事,一次期末考試,論綜合成績我是班級第二名。如果綜合成績也包括體育的分數(shù),那么我和幾位體育成績較好的男同學的名次就可前移。為了這小小的“上進心”,我就和幾位男生故意向班主任提出建議。本來覺得這是非分之想,僅為戲言,沒有想到真的被采納了,我就成了第一名!事后才知道,是陳校長力挺我們的建議,堅持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方針,我才當了這個第一名。那時候小孩子比分數(shù)、比名次的題外話,如今想來,還是頗有一番趣味的。
令同學們記憶最深刻的是陳校長親自組織的一次大型主題課外活動。高一升高二那年的暑假,他組織了以“拜訪榮軍療養(yǎng)院,野營拉練上華山”為主題的大型活動。師生同參與,成立“華山野營拉練隊”,陳校長親自帶隊。自愿報名后,他請來廠里職工醫(yī)院的醫(yī)護人員,為參加者量血壓、聽心臟,聯(lián)系廠里的大卡車,把我們送到了華山腳下的一所中學,安營扎寨。我們拜訪了榮軍療養(yǎng)院的老一輩革命軍人、傷殘戰(zhàn)斗英雄,聆聽他們的故事。每天傍晚,玉泉院的山泉水中,都有我們串串歡樂幸福的朗朗笑聲。那時的華山,處于無人管理的半荒狀態(tài)。陳校長為了師生的安全,對上華山拉練的全流程進行了后勤和人員安排,有先遣組、收容組、和后勤組等。我是收容組的負責人,負責將半路走不動的同學匯聚在一起,定點休息等待,然后在下山時一同返回。
記得當時我收容了四五位美女,在崇山峻嶺中充當“護花使者”,還偶遇突如其來的山雨。我們最高爬到了蒼龍嶺,最終平安返回駐地。一整天“共患難”的艱難跋涉,之后卻未產(chǎn)生點什么青澀的故事,唉……止于一聲嘆息!
又一個夏天,陳校長組織了以“走進工業(yè)第一線”為主題的耀縣拉練、參觀、游泳活動。師生身背簡易行李,夜宿耀縣水泥廠中學教室,徒步往返。我不記得那幾十里路他胖胖的身體是怎樣走過來的,但仍能記起那時所有人的笑顏!我們參觀了耀縣水泥廠全部生產(chǎn)流程,游覽了半荒廢的藥王山。為避開耀縣水泥廠游泳池的高峰,我們集體游泳的時間定在了每天上午。一些獨特的跳水姿勢,如“單臂燕式”、“燕式”、“冰棍“應該都是在那里發(fā)明的。我當時正努力從“狗刨”升級為“蛙泳”,被幾位同學笑稱是“手腳干劃,人不前行”。
那時不比現(xiàn)在,學校的辦學經(jīng)費比較緊張。陳校長主張,在有限的資源下,建好各項體育代表隊,為體育隊購置整齊的運動服裝。那運動鞋怎么辦呢?陳校長聯(lián)系廠里去上海出差的人員,幫忙“代購”時尚潮流標志——回力鞋,費用由學生家長出。盡管每個家庭都不富裕,但聽說是陳校長聯(lián)系幫助買的,也都痛快地支持。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陳校長較早地為學校引入了“勤工儉學”的理念。在我們高中畢業(yè)后與下鄉(xiāng)前的兩三個月時間里,他為了穩(wěn)定我們的思想,同時也給即將下鄉(xiāng)的我們增加點兒經(jīng)濟收入,幫我們聯(lián)系了一批學生力所能及、安全易行的勤工儉學勞動。我們成立了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承包一個項目。參加勞動十幾天,每位同學都能得到大約幾十元的報酬,這可相當于廠里普通技術(shù)人員的一個月工資呢。我與另兩位同學承包拆除一座小型鍋爐房,盡管我們竭盡全力,賣力氣地干,任務還是完成得非常一般。但在陳校長的說明下,廠里考慮照顧學生,仍然按照原先說定的數(shù)額,給予了我們報酬。后來聽說,廠里還是派了專業(yè)工人為我們的拆除工程進行了掃尾。
如今,我們離開陜壓一校四十三年了,我們這批學生的年齡也都已經(jīng)一個甲子。四十三年的時間里,上山下鄉(xiāng)、工廠招工、考學讀書,加之信息不暢,通訊落后,我不清楚陳校長什么時候離開了人間。只是知道以后,我靜默了許久許久……
未曾知道是否有人為他組織過什么紀念活動,也未曾見過是否有人寫過紀念他的文章。但每每回首往事,陳福增校長和我們在一起的“電視連續(xù)劇”,總是我們?nèi)松鷼v史劇的重要篇章。
陳校長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件件往事不斷浮現(xiàn)。他柔軟的心腸、寬闊的胸懷、錚錚的風骨、廣博的學識和大無畏的氣概永遠影響著我的思想、行為和信念。他對學生的諄諄教誨、給予學生的巨大鼓勵、捧給學生的深情厚愛,是學生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它永遠激勵我們前行。
陳福增校長雖然已經(jīng)遠離莊里,但石川河卻永遠流淌著他的傳奇。謹以此文,表達我們對他永遠深摯的懷念!
(作者:原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派出專職監(jiān)事會主席)